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
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

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满新颖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9647098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之一种,为我社重点项目,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对中国歌剧、音乐剧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在现当代的命运、发展方向提出了学理性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目录

丛书总序 1

本书序言 1

第一章 重叠的印象:清末民初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00—1919) 2

第一节 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初识与西方歌剧对国人的触动 2

一、在华传教士和西方汉学家最先把中国戏曲当成“话剧” 2

二、陈季同最先把中国戏曲作为“歌剧”向西方传播 5

三、西方歌剧对清末民众的触动与启示 10

四、中西戏剧主题的差异及其人权平等意识的萌发 15

第二节 日本的直接影响 17

一、“西乐东渐”与“西剧东输” 17

二、梁启超:新剧、新音乐到学校剧的来源与影响 22

三、春柳社的“新乐剧”梦 29

第三节 新剧与新音乐对歌剧的观照 35

一、“新剧”派与“学堂乐歌”派对歌剧的初识 35

二、文学家、话剧家的歌剧观与“新剧加唱” 39

三、曾志忞改良戏曲以成中国歌剧观念的提出 43

第二章 两极中的纠结:新文化运动中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19—1931) 52

第一节 文学家眼中的“歌剧”与“乐剧” 52

一、废“旧歌剧”,创“新歌剧” 52

二、从放逐歌剧到“国剧”实践——话剧家们的歌剧观 54

第二节 黎锦晖、王光祈和张若谷的歌剧观念 61

一、黎锦晖儿童歌舞剧 61

二、王光祈歌剧观的来龙去脉 71

三、张若谷的歌剧观 86

第三节 “国剧运动”中的歌剧与改良戏曲以成歌剧的实践 99

一、“国剧运动”的构想及其幻灭 99

二、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中国歌剧”观 102

三、王泊生的歌剧观念及其实践 106

四、欧阳予倩的“新歌剧”观念及其实践 117

第三章 火中凤凰:抗战中到新中国成立前歌剧音乐剧理论与思潮的多元化(1931—1949) 125

第一节 “新音乐”与“新歌剧” 125

一、田汉的歌剧观:在实践中不断自省 125

二、从张曙的《王昭君》到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 130

三、陈洪的歌剧观 131

四、三种古代题材音乐剧的不同走向 134

五、探寻严肃歌剧引发的争鸣:黄源洛的歌剧《秋子》 150

六、焦菊隐的歌剧观 157

第二节 传统音乐与“新歌剧” 164

一、“中国气派”:延安整风前的歌剧创作倾向 164

二、整风后的转向:歌剧形式生活化 169

三、普及后的提高:向着民族歌剧形式前进 174

第四章 三条道与“新歌剧”之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49—1966) 183

第一节 两次“新歌剧”之争 183

一、1957年“新歌剧”座谈会与“反右”斗争 183

二、创作“新歌剧”与戏改的矛盾 188

三、“新歌剧”创作借鉴西方歌剧的问题 191

四、1961—1962年《文汇报》组织的两次歌剧座谈会 203

五、历史成就和价值 206

第二节 严肃歌剧在中西结合上的实践与批评 220

一、梁寒光等人的探索: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和《长征》 220

二、从歌剧《草原之歌》的探索到歌剧《望夫云》 226

三、《阿依古丽》与歌剧《南海长城》 235

第三节 以《白毛女》为指向的民族歌剧创作与批评 241

一、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到《红霞》的各种戏曲化歌剧探索 241

二、从《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到《江姐》 250

第四节 歌舞剧《刘三姐》的有益探索与历史反思 266

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66

二、艺术成就和特色 267

三、围绕《刘三姐》的不同声音 269

第五章 苟延残喘:“文革”10年中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66—1976) 274

第一节 民族歌剧认识的极端化 274

一、“歌剧取消主义”:“国剧”意识在样板戏中复现 274

二、“礼失求诸野”:歌剧的边缘生存的法则和窘境 280

第二节 歌剧与政治 283

第六章 劫后生死恋:新时期歌剧音乐剧理论与思潮(1976—2000) 291

第一节 从跌倒处爬起 291

一、梦醒后的踯躅:从《星光啊星光》到《琵琶行》 291

二、人物转变与形式转型:从《护花神》到《第一百个新娘》 294

三、歌剧美学观念的转变:从《伤逝》到《深宫欲海》 296

四、金湘的严肃歌剧创作及其“歌剧思维说” 302

五、世纪末最后10年的歌剧思潮 305

第二节 中国音乐剧的乘势崛起 309

一、由音乐剧引发的理论话题:从“小草现象”到“沈话现象” 309

二、音乐剧创作中透出的审美意识 312

第三节 焦杰、刘诗嵘和居其宏等人的中国歌剧和音乐剧理念 315

一、焦杰的歌剧美学观及音乐剧理论 315

二、刘诗嵘的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观 323

三、居其宏的中国歌剧音乐剧观(1980—2000) 328

四、沈承宙等人的中国音乐剧发展观及其探索 343

五、小结 346

第四节 理论研究与思潮中的焦点 351

一、“一元化”与“多元化”争鸣 351

二、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热 354

三、跨世纪之争:由引入音乐剧而引发的歌剧音乐剧论辩 356

四、小结 374

第七章 机遇与挑战:新世纪10年中的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与思潮(2000—2010) 378

第一节 经济转型与歌剧音乐剧观念的转变 378

第二节 四种主要歌剧音乐剧体裁在创作上的偏重 380

一、民族歌剧的生命力及其弱点 380

二、先锋歌剧的创作观及其境遇 381

三、严肃歌剧的创作观 383

四、音乐剧:描红、复制与原创的矛盾 384

第三节 歌剧音乐剧题材、形式问题的凸显与人文关怀 389

一、现实题材问题的凸显 389

二、音乐戏剧意识与当代意识的增强 390

三、人文关怀乃戏剧精神之本 393

第四节 对当下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问题的思考 397

一、软实力:歌剧音乐剧的“中国形象”建构 397

二、“创建中国歌剧学派”的争鸣 398

三、症候式分析: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问题的反省式批评 403

四、旧时阴影:新世纪中国歌剧的“土洋”之争 406

五、音乐剧“解放”歌剧论 407

六、“危”中求“机”:反周期及其“口红效应”策略 409

结语 413

一、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413

二、当下的策略 418

参考文献 4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