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第2版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第2版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建社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9728017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梳理了农民工这一城市新产业阶层的地位、生活、工作状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予以解读、建议。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国“农民工”的形成与发展 1

一 中国“农民工”诠释 2

(一)“农民工”新论 4

(二)“农民工”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 6

二 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发展 8

(一)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概述 8

(二)近代“农民工”的产生 12

(三)现代“农民工”的流动 13

三 中国“民工潮”产生的动力因素 26

(一)“民工潮”产生的推拉动力因素 28

(二)“民工潮”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33

第二章 “差序格局”:“农民工”为之赋予新的内涵 41

一 新形势下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42

(一)“差序格局”的路径依赖 43

(二)“差序格局”对“农民工”的影响 45

二 “农民工”为“差序格局”赋予了新的内涵 49

(一)姻缘关系与拟似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50

(二)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52

(三)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54

(四)“团体格局”渗入“差序格局” 55

第三章 社会功能:“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60

一 “农民工”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61

(一)加速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61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62

(三)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64

(四)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65

(五)减少了农村社会的冲突 66

二 “农民工”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作用 67

(一)“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7

(二)“农民工”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着重大作用 69

三 “农民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73

(一)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73

(二)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74

(三)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75

(四)转移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 75

四 “农民工”对乡村宗族的解构 76

(一)“农民工”加速了农村宗族的社会变迁 77

(二)“农民工”改变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结构 83

(三)“农民工”缓解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矛盾 86

第四章 土地流转:“农民工”带来新机制 91

一 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92

(一)劳务输出是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93

(二)土地流转是农村劳务输出的结果 93

二 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94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4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97

三 建构土地流转机制 102

(一)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 103

(二)构建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 107

四 “民工荒”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112

(一)“民工荒”引起“争地风” 112

(二)“争地风”给人以深刻启迪 115

第五章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120

一 “农民工”回流原因分析 121

(一)路径依赖:“农民工”回流现象的自我强化过程 121

(二)创业动机:家乡投资是最理智的选择 123

二 回流“农民工”的特征 124

(一)“农民工”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4

(二)“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 124

(三)“农民工”的人生理念焕然一新 125

三 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 127

(一)人力资本决定“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 128

(二)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回乡建设的重要资本 132

四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134

(一)号召回流“农民工”参与村“两委”工作 134

(二)扶持回流“农民工”开办私营企业 135

(三)鼓励回流“农民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136

(四)倡导回流“农民工”投资创建农村小城镇 137

(五)带领回流“农民工”建构农业产业化新型模式 137

第六章 “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预警 141

一 众说纷纭的“民工荒”问题 143

(一)“民工荒”的实质不在“荒” 146

(二)“民工荒”现象的警示 148

(三)“民工荒”透视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149

(四)“民工荒”反映一个社会问题 151

(五)“民工荒”折射出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151

二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论 153

(一)“民工荒”产生的社会因素 153

(二)“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 155

(三)“民工荒”的主因是“劳技荒” 156

(四)“民工荒”实则“教育荒” 157

(五)导致“民工荒”的二因说 162

(六)国家发布“民工荒”四原因报告 162

(七)蔡昉关于“民工荒”的五因说 163

(八)“民工荒”是“区域经济多元”发展的结果 164

(九)“民工荒”是“劳动成本”影响的结果 165

(十)“民工荒”产生于民工回流现象 165

三 “民工荒”呼唤用工体制改革 166

(一)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保障制度 167

(二)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 169

(三)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制度 171

(四)建立就业供求信息 172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 173

(六)调整用工标准 174

(七)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175

(八)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175

第七章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178

一 “农民工”的非市民待遇 179

(一)“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报酬少 179

(二)“农民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181

(三)“农民工”受各种歧视,社会地位低 182

二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189

(一)“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190

(二)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 191

(三)循序渐进地改革户籍制度 193

(四)建构“农民工”期盼的社会保障体系 194

(五)实现“农民工”国民待遇的“路线图” 195

第八章 流动党委:“农民工”中党的建设新探索 200

一 “农民工”党建中面临的新课题 200

(一)部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201

(二)党建工作的落后性与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不协调 201

(三)党员教育管理处于松散局面 203

(四)部分农村党群关系紧张 203

(五)“农民工”就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困难重重 204

二 “农民工”离土离乡不离党 206

(一)“农民工”有了“信息库”和“党员培养链” 206

(二)农民务工到哪里,党的组织建到哪里 207

(三)流动支部和党委发挥重大作用 209

三 “农民工”精英成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 210

(一)“农民工”精英的优势 211

(二)“农民工”精英在村支部中的作用 213

第九章 新型工会:直面一亿“农民工”群体 217

一 新型工会产生的客观条件 218

(一)“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法律依据已经明确 218

(二)非公企业组建工会面临两大挑战 219

(三)“农民工”有着十分迫切的组织需求 222

(四)建立“农民工工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224

二 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226

(一)“变形”的工会:厂长兼做工会主席 227

(二)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228

三 新型工会向传统组织模式的挑战 231

(一)工会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 232

(二)工会之外的维权力量不断壮大 232

(三)新型工会应对策略 233

四 新型工会的作用逐步显现 237

(一)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38

(二)加强“农民工”劳动关系机制的建设 240

(三)指导“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240

(四)开展“农民工”健康的文化活动 240

五 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对工会功能的认同分析 241

第十章 历史归宿: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248

一 关于“新产业工人阶层”的论断 249

(一)“农民工”身份理论在党和国家层面的新突破 249

(二)“农民工”身份理论在专家学者层面的新贡献 251

(三)“农民工”身份新理论在实践层面的现实意义 255

二 “农民工”: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257

(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民阶级的职业分化 258

(二)由农民阶层到新型产业工人阶层 259

(三)新型产业工人的基本特征 261

三 “农民工”的历史归宿:一个未尽的话题 262

(一)“农民工”与中国社会阶层的新整合 263

(二)“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实现条件 264

后记 2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