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徐东阻击战
徐东阻击战

徐东阻击战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庆国著
  • 出 版 社: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3324888
  • 页数:199 页
图书介绍:徐东阻击战,与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被人并称为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战役的第一阶段是围歼收缩于碾庄地区的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而此阶段胜利的关键,是阻击由徐州东援的国民党军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碾庄至徐州之间只有40公里,而邱清泉兵团又是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在内的全副美械装备的机械化部队,从当年11月12日起,我华东野战军由七纵、十纵、十一纵组成的阻援兵团,在苏北兵团配合下,顶住了敌人进攻,坚守阵地十余天,使敌人每天前进不足一公里,坚持到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阻击战胜利。本书全程全景式从战役计划,战斗进程,双方统帅部的谋略,国民党军各部互不协助,而人民军队各部顾大局等诸方面,描写了这场武器装备对比悬殊,但士气意志却有明显高下的战斗的全貌。
《徐东阻击战》目录
标签:阻击战 阻击

第一章 战役筹划 1

1.济南战役前,以善打阻击出名的华野十纵争取到攻坚重任。华野十一纵在苏北提前打了一场阻击战。华野七纵和苏北兵团负责打援,却空等一场。济南战役的最后一天,19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发起淮海战役的设想。 1

2.杜聿明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解放军成功的战略战术,制定主动进攻的“对山东共军作战计划”。等刘峙、顾祝同、白崇禧、蒋介石都同意实施时,他自己却被派往东北。 9

3.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一次次被推迟。每次推迟,都因对战役计划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订、完善。曲阜会议,使大家为迎接更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做好各种准备。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阻击东援之国民党军的设想随之确立。 15

第二章 统一指挥 20

1.何应钦、顾祝同建议由白崇禧暂时统一指挥国民党军华中“剿总”、徐州“剿总”所辖部队。蒋介石很“大度”地说:“不要暂时指挥,就叫他统一指挥下去好了。” 20

2.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逃,中原野战军占领郑州。粟裕等发布《淮海战役预备命令》。陈毅、邓小平建议中野主力于徐州地区西南地区集结,配合华野作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24

3.蒋介石炮制“徐蚌会战计划”,拟将徐州“剿总”部队撤到蚌埠地区,采取攻势防御策略。杜聿明不愿意承担撤兵徐州责任,建议刘峙指挥。何应钦提出“守江必守淮”主张。白崇禧权衡利弊,拒绝了“统一指挥”建议。 36

第三章 敌变我变 43

1.11月4日,《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下达。华野十一纵受命由宿迁北上,使用于运西战场。蒋介石派顾祝同到徐州处理军务。 43

2.顾祝同、刘峙在徐州“剿总”开会,各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是华野的主攻目标。最后决定,将主力集中于徐蚌间津浦路两侧。 46

3.粟裕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前方指挥员“机断专行”权。粟裕计划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接着歼灭李弥兵团。 49

4.黄百韬兵团西撤的目的地是徐州东、南郊,但是,徐州“剿总”临时命令要等第四十四军撤到新安镇,才能一同西撤。面对李以劻,黄百韬托他带给蒋介石几句肺腑之言。 52

5.华野山东兵团快速南下。华野十纵司令员宋时轮误入国民党军阵地,下令三绥区一个营立即起义。华野七纵突破运河防线,占领万年闸。 56

6.粟裕、张震发出著名的“齐辰电”,变小“淮海战役”为大“淮海战役”。黄百韬兵团突然西撤,使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计划有流产危险。华野指挥部下达追击令。 62

第四章 抢占徐东 66

1.11月8日,何基沣、张克侠率第三绥靖区2.3万余官兵起义。刘峙急调李弥兵团回防徐州。华野七纵向徐东陇海路攻击前进。 66

2.11月9日,华野发布政治动员令,号召参战部队“活捉黄百韬,全歼黄兵团”。黄百韬决定坚守碾庄圩。华野七纵强渡不老河。华野十一纵夺取运河铁桥。 70

3.11月10日,华野七纵进占黄集、大许家、小沙庄等地,华野十纵进占侯集、大庙山、解台子一线,黄百韬兵团与李弥兵团联系被切断。蒋介石开会研究救援方案。 76

4.11月11日,杜聿明到徐州制定救援黄百韬兵团计划。华野十一纵进至单集一线。李弥兵团撤往徐州后放弃的徐州东部阵地,全被华野占领。 80

5.一心想南撤的邱清泉,没想到接到东援的命令。从徐东撤到徐州城的李弥,不得不去进攻自己放弃的阵地。 83

第五章 作战准备 88

1.邱清泉认为解放军连续10天消灭不了对阵的国民党军,就会主动撤退,于是决定正面攻击解救黄百韬兵团。李弥下达作战命令,全力救援黄百韬。 88

2.粟裕在议堂镇部署围歼黄百韬兵团。宋时轮作动员:“我们和国民党打了20多年的仗,现在进行最后决战了。”11月11日,十纵第四十八团夜战寺山口。 92

3.华野七纵认真研究改进战术,讨论阻击方案。 95

4.华野十一纵一边动员,一边赶着修筑工事。纵队领导下到基层部队,对部队进行深入教育。 96

第六章 正面阻击(一) 99

1.11月12日,国民党军邱、李两兵团向徐州东发起大举进攻。徐东阻击战开始。华野十纵第八十四团坚守寺山口,打退李弥兵团主力师进攻。 99

2.11月13日,邱、李两兵团从北迄团山,南至邓家楼一线20多公里宽的正面发起疯狂进攻。华野十纵在团山、安子村、大庙山、马庄等地,华野七纵在邓庄、殷山等地,华野十一纵在邓家楼、城山等地,与国民党军血战。我炮兵袭击敌机场。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歼灭邱李两兵团的指示。 102

第七章 正面阻击(二) 116

1.11月14日,谭震林提出:放邱李两兵团深入大许家不宜过早。杜聿明亲临前线,感受到解放军无比英勇的斗志。华野十纵在侯庄、解台子等地,华野七纵在薛山、乱石山等地,华野十一纵在马山、张庄等地,与国民党军战斗。 116

2.邱兵团与空军配合脱节,互相指责。蒋介石严限东援部队一日内与黄百韬会师。邱清泉抱怨:“老头子为什么不自己来呢?”14日晚,粟裕召开作战会议。宋时轮、刘培善受命指挥阻援兵团。 127

3.11月15日,华野十纵在石灰窑、大庙山、土楼、太平庄地区,华野七纵在大石山地区,华野十一纵在狼山地区,进行顽强阻击。傍晚,依令转移到后面阵地。 128

第八章 侧翼攻击(一) 134

1.顾祝同质问杜聿明为什么两个兵团打不动解放军两三个纵队,杜聿明回答:“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杜聿明命令邱清泉以有力部队“钻隙迂回”,突击大许家。邱清泉把任务派给非嫡系的第七十四军。 134

2.粟裕命令苏北兵团由双沟向徐州东南地区疾进,切断邱李两兵团退路。苏北兵团于15日晚趁夜色行动。 137

3.两支战略意图相同的部队,在黑夜中交火。天亮后,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才听说与之交战的解放军纵队番号就有4个,华野二纵司令员滕海清发现距离自己指挥部最近的一支国民党部队,仅隔着一条水沟。 140

4.邱清泉急调第七十军第三十二、第九十六师增援潘塘。粟裕下令苏北兵团有序后退。邱清泉认为“敌人是溃退”,命令追击。追击部队没走多远,就发现解放军早已严阵以待。 143

第九章 正面阻击(三) 148

1.11月16日,华野十纵在石灰窑、胡庄、太平庄地区,华野七纵在黄龙山地区,华野十一纵在鼓山、山王地区,继续阻击国民党军。淮海战役总前委当天成立。 148

2.11月17日白天,华野正面阻击部队在太平庄、孙庄、岗上集、鼓山、山王等地区坚守。傍晚,十纵、七纵奉命稍向东撤。刘峙以为解放军“总撤退”,连说:“我刘经扶对得起总统,对得起国人。” 153

3.11月18日,刘峙、杜聿明发布“徐东大捷”战报。华野十纵在吴窑、团埠地区挡住李弥兵团。华野七纵在大许家车站南北岳海、邵楼、刘卢家、麻谷子、火神庙一线建立防线。华野十一纵继续坚守鼓山、山王阵地。 156

第十章 侧翼攻击(二) 163

1.苏北兵团向南收缩,国民党军吹嘘“潘塘镇大捷”却不敢追击。17日,华野首长命令苏北兵团再次出击抄敌侧后。 163

2.18日晚,苏北兵团配合正面阻击部队,求得切断分割邱兵团第五军和第七十军。到20日,苏北兵团完成侧击任务,向南开进。 164

第十一章 正面阻击(四) 166

1.11月19日,国民党军第九十六师与华野第三十二旅苦战鼓山、山王地区。“徐东大捷”的宣传闹剧。李弥兵团第八军进攻麻谷子。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野主力用于何处的讨论,在中共中央军委、中野、华野间进行。 166

2.华野、中野、中共中央军委在下一步目标上,逐渐趋于一致。11月20日,国民党军第七十二军接替第五军攻击任务。麻谷子、刘卢家、狼山、鼓山等地的争夺战还在继续。 174

第十二章 正面阻击(五) 182

1.11月21日,郭汝瑰奉蒋介石之命,到徐州与刘峙、杜聿明商量突破解放军大许家阵地的战法。麻谷子、刘卢家、狼山、鼓山、山王战斗仍在继续。阻击战还没有结束,十纵、七纵、十一纵的新任务就已经到了。 182

2.11月22日,邱、李两兵团还在进攻火神庙、孙庄、邵楼。尽管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但华野阻援部队依然没有松懈。 186

第十三章 战后的事 188

1.黄百韬毙命,黄兵团被全歼,徐东阻击任务完成了,但是战斗没有结束,华野七纵、十一纵为掩护兄弟部队撤出战场,又坚持了一天。 188

2.国民党政府慰问团到徐州劳军,记者问:“徐东大捷解救出的黄百韬将军在哪里?”杜聿明回答:“黄百韬回家休息去了。 189

3.双方统帅部对战役的评价。杜聿明等人从徐州撤出,但是在陈官庄还是没有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 191

4.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参加徐东阻击战的英雄们。 196

后记 197

主要参考书目 1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