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分配法研究
社会分配法研究

社会分配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永成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1855268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采用多学科视野分析、实证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社会分配法制建设为主线,分析了社会分配法的一般原理、理论基础,社会分配法调整分配关系的路径、方法和机制,并着重研究了微观层面以初次分配为中心的法律制度和宏观层面以再分配手段为主的利益平衡法律制度,进而结合我国社会不公的现状考察,提出社会分配法制建设的基本理念、宪政转型基础以及利益均衡的着眼点等,最后详细地阐述了作者对完善我国社会分配的系统思考和现实对策。
《社会分配法研究》目录

前言 1

一、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分配法 1

(一)研究社会分配法的理论意义 1

(二)研究社会分配法的现实意义 3

二、社会分配法的研究现状 8

三、本书对社会分配法的界定及研究旨趣 11

(一)社会分配法的界定 11

(二)研究旨趣 12

第一章 社会分配法之一般 14

一、什么是社会分配 14

(一)什么是分配 14

(二)为什么要“社会”分配 18

(三)分配主体 20

(四)分配对象 21

(五)分配方式 21

(六)分配不公的判断方法 22

(七)社会分配与不平等 25

二、什么是法学意义上的分配 31

(一)法学意义上的分配的含义 31

(二)不同部门法在分配关系调整中的作用 31

第二章 社会分配法的理论基础 36

一、社会学基础 36

(一)现代社会的利益分化与利益整合 37

(二)利益整合的社会学维度 41

二、法理基础 44

(一)分配正义 44

(二)人权 46

(三)实质自由 47

三、政治哲学基础 51

(一)共和主义 51

(二)社群主义 53

(三)民主 56

四、经济伦理学基础 59

(一)“穷人经济学” 60

(二)伦理“经济人” 62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65

第三章 社会分配法调整分配关系的路径、方法和机制 68

一、路径——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私域的自由与公域的民主的关系 68

(一)私域要自由:初次分配坚持按贡献分配原则 69

(二)公域要民主:涉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分配需民主决定 71

(三)公域的分配民主影响甚至决定着私域的分配自由 74

二、方法——社会强弱势群体间利益与权利失衡的差别化视角 75

(一)采用社会强弱势群体间利益与权利失衡差别化视角的原因 75

(二)社会强弱势群体间利益与权利失衡的具体表现 77

三、机制——以协商民主为中心的利益博弈机制 81

(一)以协商民主为中心建立利益博弈机制的原因 81

(二)具体应建立的利益博弈机制 84

(三)利益博弈机制有效展开的宪政诉求 85

第四章 社会分配法的制度体系 88

一、微观层面以初次分配为中心的法律制度 88

(一)矫正初次分配不公的法律制度 88

(二)营造初次分配公平环境的法律制度 91

二、宏观层面以再分配手段为主的利益平衡法律制度 95

(一)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96

(二)产业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97

(三)行业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98

(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98

(五)中央与地方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99

(六)困难群体利益保障制度 100

三、第三次分配层面的法律制度 101

四、重要领域的相关分配法律制度 102

(一)房地产领域的相关分配法律制度 103

(二)环境领域的相关分配法律制度 105

第五章 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现状考察 108

一、我国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总体表现 108

(一)社会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109

(二)群体间对发展成果的分享差异较大 111

二、导致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113

(一)反思社会代价论 114

(二)社会分层 115

(三)强弱势群体的分化与权利的失衡 116

(四)民权不彰:机会与过程的不公决定了结果的不公 118

(五)社会分配不公更多的是制度的不公 120

三、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中心问题:公权力的非规范化 120

(一)公权力在社会分配中非规范化的表现 121

(二)公权力在社会分配中难以被有效规范之缘由 127

(三)社会分配不公中市场化与公权力的关系 129

四、我国社会分配不公之情势提出的挑战 133

第六章 我国社会分配法制建设的理路 135

一、基本理念: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135

(一)经济层面之解读:包容性增长 136

(二)社会层面之解读:社会公正的追求 139

(三)个体层面之解读:每一个人都是“社会” 141

二、目的:社会受益权的实现 145

(一)程序上的参与权之实现 145

(二)实体上的受益权之实现 149

三、基础:向宪政转型 150

(一)宪政转型之于“分配性危机”化解的意义 151

(二)宪政之于分配如何转型 153

四、着眼点:社会强弱势群体间权利的均衡 157

(一)初次分配相关法制建设重在抑强 157

(二)再分配相关法制建设重在扶弱 161

五、中心:以协商民主为中心的利益博弈机制的构建 163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与表达机制 164

(二)社会整体利益的参与机制 166

(三)公益诉讼机制 168

第七章 我国社会分配法制的完善 171

一、初次分配层面的法制完善:以收入的公平获得为中心 171

(一)以工资为中心的相关制度完善 172

(二)公平收入分配环境的营造:以国企定位的制度完善为中心 182

(三)以实现公平税负为中心的相关制度完善 188

二、再分配层面的法制完善:以民主财政的实现为中心 199

(一)民主财政之于再分配的意义 200

(二)实现民主财政的制度完善 204

三、第三次分配层面的法制完善: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中心 209

(一)难以回归民间——慈善事业发展之体制、制度障碍 210

(二)促进慈善事业回归民间的制度完善 212

四、重要领域利益分配的法制完善:以房地产利益的公平分享为中心 215

(一)高房价是影响当前房地产利益公平分享的核心问题 215

(二)高房价问题的制度解决之道 220

第八章 我国农村社会分配法制的完善 225

一、农村社会分配问题的考察和检讨 226

(一)考察的维度 226

(二)原因检讨 230

二、农村社会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理性思考 232

(一)农村社会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积极作用 233

(二)农村社会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局限性 234

三、农村社会分配法制完善的总体思考 236

(一)几种重要关系的处理 236

(二)理念: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 240

(三)核心:赋予农民应有的权利 243

四、农村社会分配法制完善的具体方面 245

(一)农村社会分配环境的法制营造 245

(二)农村社会初次分配的法制完善 249

(三)农村社会再分配的法制完善 250

结语:最需要的是良知和勇气 252

主要参考文献 255

后记 2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