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要素流动与贸易收益  外资流入下贸易发展的国民收益
要素流动与贸易收益  外资流入下贸易发展的国民收益

要素流动与贸易收益 外资流入下贸易发展的国民收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幼文,徐明棋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2004915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一国对外贸易中的货物不再仅由本国要素所构成,而是由各国提供各自生产要素共同生产完成。进而,一国国际贸易的出口收益由一国参与出口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要素收益决定,而各国生产要素收益的相对大小则由其国际相对稀缺性所决定。本书运用时间序列结构模型和面板模型分别考察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驱动下,外资企业出口对中国贸易增加值中相关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发现中国本国要素在外资企业出口中获取的收益相对较小,而以技术、管理和渠道为主的外籍要素则在外资企业出口中获取了较高的收益。
《要素流动与贸易收益 外资流入下贸易发展的国民收益》目录

总序 1

绪论 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

二、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2

三、本书研究的总体思路及章节安排 5

四、本书可能的创新点 7

第一章 文献综述: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的收益 11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12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创造 12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 15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17

第三节 国际贸易对东道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20

一、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影响的理论探讨 20

二、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22

第四节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31

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 31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2

三、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4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的国际贸易形态和特征 35

第一节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概述 36

一、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36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以及跨国全球战略 39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国际贸易发生的机制和内涵 47

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的生产要素集聚 48

二、生产要素集聚下的外资企业中间品出口 51

三、生产要素集聚下的一国显性比较优势 59

四、生产要素集聚下一国出口产品中的要素密集度和本国要素含量 63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下国际分工的新特征 68

一、国际分工的历史演进 68

二、国际分工的理论发展 69

三、国际分工的新特征——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 70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的贸易收益原理 73

第一节 贸易利益观的逻辑和内涵 74

一、贸易量决定贸易利益 74

二、国际分工决定贸易利益 75

三、要素禀赋决定贸易利益 77

第二节 贸易收益观的形成与发展 78

一、贸易收益观的形成 78

二、贸易收益观的发展 81

第三节 国内关于对外贸易收益问题的讨论 84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的东道国出口贸易增加值 87

第一节 出口贸易增加值的相关概念 88

第二节 东道国要素投入对其出口贸易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91

一、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与全球生产要素的区位分布 91

二、东道国要素投入对其出口贸易增加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103

第三节 外资企业要素投入对其行业加工贸易出口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110

一、外资企业分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测定方法 110

二、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行业出口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112

第四节 苹果公司不同生产环节 的增加值研究 116

第五节 按要素所有权测算的东道国出口贸易增加值 121

一、现有的测算方法 121

二、按要素所有权测算的外资企业出口增加值 122

三、外资企业出口对不同要素增加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125

第五章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的要素收益差异决定原理 135

第一节 引言 136

第二节 模型分析 138

一、生产者行为 139

二、消费者行为 141

三、市场环境 141

四、比较静态分析 143

五、要素稀缺性与要素的相对收益 154

第三节 小结 156

第六章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的生产要素收益实证研究 159

第一节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不同要素收益实证分析 160

一、回归方程 160

二、数据说明 161

三、计量方法 163

四、实证结果 163

第二节 基于面板模型的不同要素收益实证分析 167

一、回归方程 167

二、数据说明 168

三、计量方法 170

四、实证结果 171

第三节 小结 180

结论 189

一、主要结论 190

二、相关启示 191

参考文献 193

后记 20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