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第2版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第2版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甫全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7236402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专门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系专业和教师教育课程编写的教材。此次修订,根据学科研究新进展,更新了内容与材料。增加了专章“班课教学技能”。加强了“课程与教学整合”、以及“学习为本取向”等内容。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第2版》目录

第一编 课程与教学概论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框架 2

一、核心术语 2

二、基本概念 5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时代特征 8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8

二、大课程论 11

三、学科特性 12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价值 13

一、认识价值 14

二、知识价值 15

三、革新价值 17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论 19

一、研究主体 19

二、研究对象 20

三、研究方法 23

思考题 26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基础 27

第一节 历史基础 27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27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29

三、历史基础的研究与发展 31

第二节 哲学基础 32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32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34

三、哲学基础的研究与发展 36

第三节 文化及社会基础 36

一、文化及社会基础的意义 37

二、文化及社会影响的特征 38

三、文化及社会基础的基本内涵 39

四、文化及社会基础的研究 41

第四节 科学基础 43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43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及其发展 45

第五节 心理学基础 47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47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发展 48

思考题 50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概念 5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 51

一、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 51

二、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53

第二节 课程层次 54

一、决策层次 54

二、运行层次 55

第三节 课程的概念 56

一、课程的词源 57

二、课程的指称与组成 58

三、课程的定义 62

第四节 教学的概念 66

一、教学的词源 66

二、已有教学定义 67

三、教学概念新探 68

第五节 学习的概念 70

一、学习的词源 70

二、学习的指称与含义 71

三、学习的定义 72

四、学习的理论与类型 73

思考题 75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 7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76

一、萌芽期 76

二、建立期 77

三、繁荣期 78

四、课程与教学的经典学说 80

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83

一、传统流派 83

二、现代流派 85

三、新兴流派 88

第三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91

一、启发式教学 91

二、主体性教学 92

三、情境课程与教学 93

四、概念重建主义课程与教学 94

思考题 96

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系统 98

第五章 教育内容 98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98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 98

二、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100

三、教育内容的构成 102

第二节 一般教育内容 105

一、教育知识的概念 105

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 107

三、几种新知识观 109

第三节 具体教育内容 112

一、体育内容 112

二、智育内容 113

三、德育内容 116

四、课目教育内容 117

思考题 117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118

第一节 学生与教师概述 118

一、学生与教师概念 118

二、师生关系 122

三、学生与教师的权利与责任 125

四、师生赋权和参与 126

五、师生的课程经验 129

第二节 学生成长 130

一、学生特征 130

二、学习理论 133

三、学习结果 135

第三节 教师发展 138

一、教师发展的概念 138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40

思考题 145

第七章 环境开发 147

第一节 环境概述 147

一、环境的概念 147

二、环境的类型 149

第二节 课程协作参与 151

一、协作参与机制 151

二、四大主题 153

第三节 学校文化 159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159

二、教师文化取向 160

三、校园文化 160

四、隐性课程 161

第四节 教育媒体 166

一、教育媒体概述 166

二、网络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169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71

第五节 学习环境 175

一、学习环境的概念 175

二、班课学习环境的空间利用 176

三、其他物理与心理因素 178

思考题 180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过程 183

第八章 课程研制过程 183

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 183

一、课程研制的概念 183

二、课程研制的阶段 184

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 185

四、课程研制的特性 187

五、课程改革 188

第二节 课程结构 192

一、课程结构概述 192

二、课程类型 194

三、课程结构原理 199

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原理 204

一、课程研制原理 204

二、课程研制过程结构 206

思考题 212

第九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 213

第一节 课程规划 213

一、课程规划的层次 213

二、课程规划的步骤与任务 215

第二节 课程设计 218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218

二、课程设计方式 22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资源 224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 224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的类型与要素 225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227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 229

一、课程与教学材料概述 229

二、课本概述 232

三课本的结构与标准 234

四、课本的选择与使用 235

思考题 237

附录9-1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37

附录9-2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40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245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245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245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246

三、教育目标的来源 247

四、目标的筛选 249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51

一、传统的目标分类 251

二、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51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253

四、我国的课程目标分类探索 254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 256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程序 256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261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 263

一、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263

二、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 264

三、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 265

四、目标表述的系统化 266

思考题 267

第十一章 课程实施与组织 268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268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268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与水平 269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70

四、悬空课程 273

第二节 课程变迁 274

一、课程变迁理论 274

二、课程变迁类型 275

三、课程变迁阻力 276

四、课程变迁认同 277

第三节 课程实施模式 277

一、研究一开发推广模式 277

二、兰德变迁模式 278

三、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278

四、组织发展模式 279

五、情境模式 280

第四节 课程组织 281

一、课程组织的含义 281

二、课程组织的要素 282

三、课程组织的主要途径 283

思考题 284

第十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 285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285

一、课程管理体制 285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288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291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291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293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与局限 294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趋势 295

一、课程开发校本化 296

二、学校特色课程开发 297

三、补充课程开发 300

四、微型课程开发 302

思考题 305

附录 微型课程实例 305

第十三章 教学过程 310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310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310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312

三、教学原则 317

第二节 教学过程结构 321

一、已有的理论与实践 321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323

第三节 班课互动 326

一、班课互动研究的主题 326

二、班课互动研究的方法 329

三、班课互动研究的趋势 331

思考题 334

第十四章 教学方法与策略 335

第一节 教学方法与策略概述 335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335

二、教学方法概述 338

三、教学策略概述 341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特征与类型 344

一、教学方法的层次特征 344

二、教学方法的媒介特征 346

三、教学方法的行为特征 349

第三节 教学策略的层次与特征 351

一、学习策略 351

二、教授策略 355

三、互动式教学策略 358

思考题 362

第十五章 学习方式 363

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述 363

一、教学模式的发展 363

二、学习方式的概念 365

第二节 内容定向型学习方式 367

一、意义学习 367

二、掌握学习 370

三、发现学习 371

四、问题式学习 374

第三节 主体定向型学习方式 376

一、自主学习 376

二、合作学习 378

三、合作活动学习 380

第四节 整合型学习方式 384

一、研究性学习 384

二、媒介学习 386

三、变易学习 388

思考题 391

第十六章 班课教学技能(上) 392

第一节 班课教学技能概述 392

一、班课教学技能的概念 392

二、班课教学的产生与类型 393

三、班课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97

四、班课教学的改革趋势 400

第二节 班课教学规划 402

一、班课教学规划的内容与种类 402

二、班课教学规划的重点 405

第三节 班课管理技能 411

一、班课管理的概念 412

二、班课管理的有效标准 413

三、班课管理技能的主要领域 415

思考题 419

第十七章 班课教学技能(下) 420

第一节 班课教学实施技能 420

一、教师视角 420

二、学生视角 423

三、互动视角 425

第二节 班课评估与评价 429

一、学习为本评估 429

二、班课评估与评价的基本原理 434

三、班课评估的主要方法 442

第三节 课案研制 447

一、课案研制过程 447

二、课案编制 447

三、课案革新 450

思考题 451

附录17-1 卡片式课案示例 451

附录17-2 条目式课案示例 452

附录17-3 表格式课案示例 453

第十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455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455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发展 455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 458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460

第二节 教材评价 462

一、教材评价的含义与指标 462

二、教材评价的过程、方法与工具 464

第三节 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 467

一、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概述 467

二、学业成就测验 470

三、表现性评估 474

第四节 教师评价 477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477

二、教师招聘考核 477

三、教师教学评价 478

思考题 483

第四编 课程与教学美学 486

第十九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 48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 486

一、课程与教学美学的概念 486

二、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发展 489

三、教学艺术的概念 490

第二节 常用的班课教学艺术 493

一、导课艺术 493

二、教授艺术 495

三、组织艺术 504

四、结课艺术 505

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 506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含义 506

二、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 507

三、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508

思考题 5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