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市场决定  18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
市场决定  18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

市场决定 18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迟福林主编;方栓喜,夏锋,匡贤明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630894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指导理论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中国的全面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中改院院长迟福林,率领他的团队,对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对下一步的改革进行了全面论述。
《市场决定 18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目录

绪 论 中国的改革大考 3

一、历史大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二、历史突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7

三、历史担当——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12

第一章 市场决定增长 21

第一节 中国仍是一个大市场 21

一、13亿人的市场潜力巨大 21

二、市场潜力释放的制约因素 29

三、市场决定增长前景 34

第二节 市场决定的经济转型 37

一、资源配置: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决定 37

二、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 42

三、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 46

第三节 市场决定的经济活力 50

一、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 50

二、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 52

三、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 56

第二章 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 63

第一节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目标与条件 63

一、改变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63

二、形成有效的市场治理 67

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改革条件已经成熟 69

第二节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大任务 72

一、提速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72

二、推进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78

三、形成有效的环境价格 84

第三节 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87

一、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基本趋势 87

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现实需求 89

三、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大任务 92

第三章 国有资本的公益性角色 99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99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100

二、发挥国有资本功能的重要平台 105

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 110

第二节 公益性国企的功能定位 111

一、发展公益性国企的现实需求 112

二、公益性国企的功能分类 114

三、公益性国企的体制安排 115

第三节 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作用 116

一、增大公益性国有资本的比重 116

二、部分国有资本划归社保基金 117

三、提高国有资本收租分红上缴国家财政的比例 119

第四节 建立员工持股制度 122

一、员工持股是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共同体 122

二、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结合的员工持股 125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资本与劳动利益共同体 127

第四章 实现农民财产权 133

第一节 农民财产权缺失 133

一、改革开放后农民财产权制度的变迁 134

二、财产性收入尚未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138

三、财产权缺失是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最大障碍 144

第二节 土地权益是农民的最大财产权 147

一、土地权益应当成为农民财产权 147

二、把土地作为“财产权”还给农民 150

三、治理农村土地乱象的根本之道 151

第三节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 155

一、物权与债权的争论 156

二、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物权性质是一种特殊的产权安排 160

三、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时机成熟 161

四、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法律保障 164

五、农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的改革红利 169

第四节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 172

一、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应起决定性作用 172

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作用严重缺位 175

三、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与土地资本功能的有机结合 177

四、建立平等的市场化产权制度 179

五、“市场决定性作用”牵动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全局 180

第五节 关键是相信农民 181

一、相信农民是长期利益的追求者 182

二、相信农民是土地的主要守卫者 183

三、相信农民是农村改革的首创者 184

第五章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189

第一节 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市场开放 189

一、服务业开放滞后 189

二、服务业开放是扩大市场开放的重点 193

三、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时机与条件已经成熟 198

四、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 199

第二节 打造“10+1”自由贸易区升级版 202

一、打造“10+1”升级版的现实需求 202

二、打造“10+1”升级版的总体思路 207

三、推进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 210

第三节 实现沿边开放的新突破 214

一、加快沿边开放的战略意义 214

二、加快沿边开放的战略目标 216

三、加快沿边开放的重大任务 217

四、加快沿边开放的重点突破 219

五、加快沿边开放体制机制创新 223

第四节 创新“走出去”体制机制 225

一、创新“走出去”体制机制的现实需求 225

二、企业“走出去”的进展与挑战 229

三、创新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体制机制 234

第六章 市场决定的有为政府 239

第一节 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 239

一、终结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 240

二、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244

第二节 公平竞争导向的宏观调控 246

一、宏观政策取代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 246

二、宏观调控重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49

三、宏观调控与行政审批职能严格分开 251

四、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化改革有机结合 252

五、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 253

第三节 从事前审批转为事后监管 255

一、前置审批过多与监管失效并存 255

二、以事后监管为主克服“市场失灵” 258

三、统筹考虑行政审批与监管体制改革 259

四、调整市场监管权力结构 260

第四节 界定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 262

一、负面清单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263

二、以负面清单管理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64

三、明确各级政府权力清单 265

第五节 公共服务导向的中央地方关系 267

一、竞争性地方政府成为加大经济风险的突出矛盾 268

二、地方政府:由市场竞争主体转向公共服务主体 270

三、建立公共服务导向的中央地方财税关系 271

四、形成地方政府市场行为的制度约束 272

第六节以“三权分设”为重点的政府组织结构 274

一、以“三权分设”为重点的大部门制改革目标 274

二、强化行政决策系统 275

三、以提高独立性和专业性为路径强化行政执行系统 277

四、以权威性为重点强化行政监督系统 279

第七节 市场决定的社会力量 281

一、市场中社会力量的严重缺失 281

二、市场决定对社会力量的需求全面增强 283

三、解放和增强市场中的社会活力 284

四、关键是政府向社会放权 287

第七章 建设法治市场经济 291

第一节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 291

一、走向法治市场经济的历史新起点 291

二、扩大公民参与市场的自由选择权 295

三、限制政府干预市场的自由裁量权 297

第二节 保护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 298

一、严格保护私人财产权 298

二、保护资源环境产权 301

三、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303

第三节 完善反垄断法律制度 308

一、现行反垄断法律难以有效限制行政垄断 308

二、反行政垄断应纳入《反垄断法》 310

三、突出《反垄断法》的“经济宪法”地位 311

第四节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312

一、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的营商环境恶化 312

二、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总体思路 314

三、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15

第五节 建设法治政府 316

一、加快政府与市场关系立法 317

二、加快公共资源配置立法 318

三、严格落实政府依法行政 319

第六节 改革经济司法体制 321

一、经济司法去地方化 321

二、建立中央地方双重法院体制 322

三、司法体制去行政化 324

四、加快推进司法公开 325

第八章 追求公平的市场经济 329

第一节 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 329

一、公平效率的市场经济 330

二、追求市场经济与公平的兼容 331

三、以公平促进效率的增长 334

第二节 让公权力退出市场 335

一、让公权力退出资源配置 335

二、让公权力退出垄断行业 337

三、让公权力退出招商引资 339

第三节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341

一、农民工流动趋势与市民化进程 341

二、农民工市民化到了临界点 345

三、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点突破 348

四、“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353

五、出台农民工市民化的国家规划 354

六、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推进中小城镇发展 355

第四节 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358

一、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严重滞后 358

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是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361

三、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基本目标 362

四、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行动计划 364

第五节 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366

一、中国到底是高福利还是低福利 366

二、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70

三、实现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重大突破 3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