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五运六气医案评析
五运六气医案评析

五运六气医案评析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颖,王利锋,刘派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7241939
  • 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全稿精选五运六气古今医案,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进行解读,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对学习和研究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颇有参考价值,对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全书有三篇。第一篇 五运六气历代医案评述。概述五运六气理论及临床应用历史沿革,详细剖析历代医家、医案,阐述各个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中相关理论的娴熟运用及深刻理解。第二篇 中医学派五运六气医案评述。从中医理论发展中形成的主要学派中,选取具有五运六气鲜明特点的医家、医著、医案,探索五运六气理论对各学派形成产生的影响,挖掘中医理论发展的内在本质。第三篇 五运六气医案给予的启发与思考。汇总一百医案的研究后,对古今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进行评价与小结,以及五运六气对临床指导的启发与思考。三、编写特色1、首次对古代五运六气医案进行整理分析。2、以现代的思维模式阐释古代五运六气医案,机理鲜明,通俗易懂,引发深入探讨。3、探索五运六气理论临床应用新思路。
《五运六气医案评析》目录
标签:医案 评析

第一章 总论 1

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 1

1.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1

2.先立其年,以知其气 3

3.治化而人应之也 4

二、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6

1.风寒暑湿燥火,之化之变 6

2.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8

3.岁主脏害 13

三、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20

1.五运治则 20

2.六气胜复治则 21

3.标本中气治则 22

4.寒热季节治则 22

5.地域环境治则 23

6.正治反治原则 23

7.组方原则 24

8.四气五味用药原则 26

第二章 风气为病医案 30

一、概述 30

1.运气主时 30

2.藏气法时 31

3.致病机理 33

4.司岁备物与用药 34

二、医案评析 35

1.风伤于表 35

2.风淫于内 36

3.小儿木盛动风 43

4.风邪中脏 46

5.风瘖痱 47

6.风寒袭络 47

7.厥阴主令,肝风内动 48

8.肝风泄泻 50

9.风气兼湿热为病 51

10.木气郁发 51

11.风气伤心 52

12.久风飧泄 53

13.木气来复黄疸 54

14.木亢伐土黄疸 54

15.风木化火,脾虚崩漏 55

16.风木司天,肝阳上亢 56

17.风木在泉,心肾虚劳 57

18.木火虚劳 57

19.木火交令咳嗽 58

20.木火相煽,发为癫狂 61

21.厥阴二气治验 62

22.风木主气治验 62

23.咳嗽误治,风木侮金 63

第三章 火与暑气为病医案 65

一、概述 65

1.运气主时 65

2.藏气法时 66

3.致病机理 68

4.司岁备物与用药 69

二、医案评析 71

1.少阳温病 71

2.热疫 71

3.火郁之发 72

4.岁水不及,木火郁发 73

5.冬日伏暑 75

6.风火肿痛 76

7.春温伏邪 76

8.热中经络 77

9.冬日伤热,发为血证 78

10.阴虚喉痛 79

11.热痢 80

12.伤暑昏厥 81

13.伏暑伤阴,复感凉燥,发为癥瘕 81

14.暑热挟湿 85

15.暑邪热呃 88

16.热极津枯 89

17.暑疟误治 89

18.暑疟 90

19.暑疟误用燥法 91

20.热疟 91

21.热疟伤阴,暑邪深入 92

22.暑湿痰盛,患疟于秋 92

23.暑闭诸窍 93

24.触冒暑热 94

25.相火淋证 94

26.君相不和,发为癫狂 95

27.阳明热痢 97

28.冬日温病 98

29.冬温复感寒邪 99

30.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99

31.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 100

32.火郁痹痛 100

33.热厥 102

34.伏火泄泻 102

35.伤暑夹食 103

36.伤暑自汗 103

37.暑温 104

38.暑热瘛疭 104

39.虚劳中暑 106

40.暑湿误治 107

41.相火为病治验 110

42.暑挟湿寒治验 111

43.三气二火治验 112

44.相火客邪治验 112

45.初气相火治验 113

第四章 湿气为病医案 114

一、概述 114

1.运气主时 114

2.藏气法时 115

3.致病机理 117

4.司岁备物与用药 118

二、医案评析 118

1.伤湿泄泻 118

2.寒湿黄疸变证 119

3.寒湿黄疸 121

4.寒湿痉病 122

5.湿土疟痢 123

6.湿热淋证 124

7.湿郁疟疾 124

8.秋湿暴中 125

9.湿盛濡泻 126

10.岁水不及,土湿反辱 127

11.着痹 128

12.湿浊呕逆 129

13.湿土在泉,发为水肿 129

14.湿土司令,发为水肿 130

15.湿热痉厥 131

16.湿土在泉,发为疟疾 131

17.湿土腹满 132

18.湿土痰饮 132

19.湿气伤脾,发为虚劳 133

20.湿热伤脾,发为吐泻 133

第五章 燥气为病医案 135

一、概述 135

1.运气主时 135

2.藏气法时 136

3.致病机理 138

4.司岁备物与用药 139

二、医案评析 139

1.燥金余气发疹 139

2.燥金司天,发为便秘 140

3.燥金司天,发为胃痛 142

4.燥金伐木,发为伏梁 144

5.肺痈 144

6.燥金天符,阳虚水肿 145

7.燥金直中 146

8.燥金癥瘕 146

9.君火加临燥金致胁痛案 147

10.胸痹 148

11.湿邪燥化 148

12.燥气血证 149

13.燥气咳嗽 149

14.燥气外袭,肾虚作喘 150

15.燥伤咳嗽 151

16.阴疟 151

17.燥伤肝络 152

18.燥金滞下 152

19.阴虚燥证 157

20.小儿内燥目疾 158

21.金胜木气治验 159

22.阳明燥暑治验 160

23.阳明司天治验 160

24.阳明燥金南北政医案 161

25.肺金刑木,发为抽搐 162

第六章 寒气为病医案 164

一、概述 164

1.运气主时 164

2.藏气法时 165

3.致病机理 166

4.司岁备物与用药 167

二、医案评析 168

1.寒水司天外感 168

2.岁火不及,发为寒痉 169

3.寒湿瘟疫热化 170

4.寒疫霍乱 171

5.寒湿疫 172

6.寒水客气,太阳中风 172

7.外感风寒案 176

8.寒水司天,发为黄疸 177

9.伤寒两感 178

10.寒湿水肿 180

11.寒湿痛痹 180

12.寒则筋挛 181

13.阴疽化热 182

14.中寒瘖痱 183

15.寒客肠胃,幼子吐乳 183

16.虚劳伤寒 185

17.寒凝癥瘕 186

18.大暑感寒,发为疟痢 186

19.阴暑狂躁 189

20.暑日寒中少阴 190

21.二气感寒治验 191

22.四气客寒治验 191

第七章 明清温疫医案 193

一、概述 193

二、医案评析 195

1.杨栗山治暑邪内结案 195

2.杨栗山治火毒内侵案 195

3.李炳治呕厥案 196

4.李炳治头面热案 197

5.刘松峰治泡瘤案 198

6.萧霆治疫毒痧疹案 198

7.萧霆治疫毒痧疹案 199

8.萧霆治疫毒痧疹案 200

9.王旭高治疟案 200

10.王旭高治风温案 201

主要参考文献 2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