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其发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6683812
  • 页数:7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目录

专题一 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与修订 1

一、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演变 1

(一)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1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初步提出 2

(三)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与沿袭 6

二、完善我国教育方针的思考 7

(一)完善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7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 8

专题二 人民政府对旧教育的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 10

一、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历史背景 10

(一)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10

(二)全面建设新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变革旧教育势在必行 10

(三)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面借鉴,是改造旧教育的重要动因 11

二、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过程 11

(一)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全面准备 11

(二)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具体过程 12

三、关于新中国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旧教育的思考 22

(一)人民政府对旧教育的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具有重大作用 22

(二)新中国对旧教育的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24

专题三 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 29

一、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概况 29

(一)我国高等教育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面学习 29

(二)其他各类教育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面学习 37

(三)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38

二、对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基本评价 41

(一)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矛盾迫使我国必须学习苏联 41

(二)解决中国20世纪40年代末期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学习苏联教育的重要原因 42

(三)苏联教育的确存在诸多长处是我国向其学习的重要前提 43

(四)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建国初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3

(五)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遗留下了诸多至今仍有不良影响的问题 44

三、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46

(一)实事求是地批判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46

(二)学习国外教育先进经验不但需要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而且需要我国学者相互之间的交流总结 47

(三)学习国外经验的最终要求是将外国教育经验中国化 47

专题四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 49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49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49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50

(三)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52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历史进程 54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全面展开(1952—1953年) 55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补充措施(1955—1957年) 56

三、对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基本评价 57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有积极成果 58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也有严重失误 61

四、借鉴与启示 66

(一)统揽全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66

(二)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切实做好科学的论证工作 67

(三)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 68

(四)重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 68

(五)重视专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70

(六)高校布局应适当集中 71

(七)应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 71

(八)高等教育的改革要采取多种形式 72

专题五 教育福利制度的建立 73

一、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建立过程 73

(一)教育工作者民主评薪的出台及废止 74

(二)乡村小学公办民助制的实验 74

(三)新工资标准的实行及其调整 74

(四)建立成就卓著者的特殊待遇制 75

(五)建立公费医疗制 76

(六)建立休假制、产假制、离退休制 76

(七)实行探亲制、解决教育工作者配偶分居问题 77

(八)实行兼职酬金制 77

(九)解决教育工作者的住宅与生活问题 77

二、对建立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理论思考 78

(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福利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条件 78

(二)教育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承认教育工作价值的体现 78

(三)完善教育福利制度是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78

(四)改革和完善教育福利制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79

(五)建立我国的教育福利制度时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79

三、对完善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思考 80

(一)教育工作者福利偏低的现实需要继续改进我国的教育福利制度 80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福利制度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81

专题六 从1958年到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 83

一、教育大革命的发生过程 83

(一)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全党全民办教育 83

(二)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90

(三)学术批判运动 94

(四)群众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 95

二、对教育大革命的理论思考 97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97

(二)教育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98

(三)教育改革要充分反映人的发展的要求 100

(四)教育改革理论需要教育改革实验的验证 100

三、“教育大革命”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启示 100

(一)继续推进“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适当推进社会力量办学 101

(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 102

(三)加大对专业设置调整的力度 103

(四)建立和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104

专题七 20世纪60年代初(1961—1963年)对教育事业的调整、整顿 105

一、60年代初教育事业调整、整顿的历史回顾 105

(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调整、整顿 105

(二)压缩教育规模 108

(三)颁布大中小学工作条例 110

(四)改革课程与教学 112

(五)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115

(六)60年代初教育调整、整顿的特点 116

二、教育调整、整顿的启示 117

(一)教育的调整、整顿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 118

(二)教育的调整、整顿要由被动地适应到主动地超越 118

(三)教育的调整、整顿要建立在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 119

(四)教育调整、整顿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两大功能 119

专题八 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学制改革 121

一、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121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制改革 121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学制改革 124

二、关于学制改革动因的思考 127

(一)学制改革是社会性质变革之后的必然产物 127

(二)社会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是学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128

(三)学制本身的不足是学制改革的内在动因 129

三、学制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29

(一)学制改革应当保障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权利 129

(二)学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最充分地开发我国的人才资源 129

(三)学制改革要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 130

(四)学制改革要以学生身心发展潜能为前提 130

(五)学制改革要以基本的教育条件为基础 130

(六)学制改革必须与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相配合 131

(七)学制改革要避免过多的政治与行政干预 131

(八)学制改革需要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 131

(九)学制改革应当使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32

专题九 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运动 133

一、20世纪50年代初扫盲运动的蓬勃发展 133

(一)基本情况 133

(二)基本特点 133

二、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扫盲教育的曲折发展 138

(一)曲折历程 138

(二)基本教训 139

三、建国初到“文革”前扫盲运动的启示 140

(一)正确估价扫盲工作的艰巨性是制定一切扫盲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的重要前提 140

(二)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扫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141

(三)千方百计地增加和筹集扫盲经费,给扫盲教育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保证 141

(四)深化扫盲教育改革,使其直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42

(五)完善扫盲教育督导、评估、奖励制度 142

(六)建立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扫盲教育的新体制 143

(七)认识和掌握扫盲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工作 143

(八)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文盲的产生 144

(九)加强扫盲教育的科学研究 145

专题十 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 146

一、清理极“左”错误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 146

(一)揭批“四人帮”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篡改 146

(二)揭批“四人帮”炮制的张铁生《答卷》事件 147

(三)揭批“四人帮”对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破坏 148

(四)揭批“四人帮”对知识分子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打击与迫害 149

(五)揭批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150

(六)揭批“朝阳农学院经验” 151

(七)全面分析批判“左”倾错误对教育工作的影响 152

二、教育战略地位的初步确立 152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 153

(二)教育战略地位的初步确立 154

三、恢复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155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招生制度的重要思想促成了当时的招生制度改革 155

(二)大中专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 156

(三)1978年对招生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158

四、完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160

(一)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60

(二)平反冤假错案 161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162

(四)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改善教师待遇 163

五、教育制度领域中的其他重要调整与改革 164

(一)调整教学计划与组织编写新的教材 164

(二)举办重点学校 166

(三)恢复和增设一批高等院校 167

(四)颁布办学条例 167

(五)加强科学研究 167

六、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启示 169

(一)应当重视教育思想方面的“拨乱反正” 169

(二)应当充分认识和切实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 170

(三)坚持并逐步完善大中专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172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教师队伍建设之本 172

(五)应当加强教育工作与相关制度的改革 173

(六)矫枉不能过正——教育改革应当坚持的根本原则 174

专题十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沿革研究 178

一、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反思 179

(一)“文革”教育方针政治化的实践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179

(二)“两个估计”、“两个凡是”:新时期教育方针历史反思的思想雷区 179

(三)邓小平两次著名讲话拨开教育方针的历史迷雾、触动了教育指导思想的禁区 180

(四)关于“九一九”讲话与教育方针的历史反思 181

二、对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 182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产生 182

(二)教育界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迟缓回应 183

(三)一文激起千层浪——《补好真理标准讨论这一课,教育问题要来一次大讨论》 183

(四)天津会议与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 184

三、关于教育方针的大讨论 185

(一)教育本质等问题的大讨论 185

(二)国家教育方针表述的新变化与学术界对50年代后期教育方针的评价 187

(三)新时期教育方针基本内容与表述的大讨论 189

四、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立 191

(一)走向全面改革的新时代 191

(二)“三环”—“两翼”—“一中心”: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萌芽 192

(三)教育体制改革——新时期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192

(四)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立 194

五、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成就、失误与启示 196

(一)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结果及成就 196

(二)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过程中的历史失误 197

(三)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的历史启示 200

专题十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203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03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204

(二)政治改革的需要 204

(三)教育改革的需要 205

(四)当时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需要 205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206

(一)1978—1985年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06

(二)1985—1992年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07

三、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评价 212

(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13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存在某些失误 214

四、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217

(一)加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力度 217

(二)正确确立未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 218

(三)采用适当的策略实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21

(四)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评价机制 222

专题十三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改革 224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研究的对象、意义与背景 224

(一)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研究的对象 224

(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225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发展的历史轨迹 226

(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226

(二)学科专业和科类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230

(三)课程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232

(四)改革学年制,引进学分制 234

(五)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235

三、关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评价 236

(一)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特点 236

(二)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影响 237

(三)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238

(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 239

专题十四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241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发展变化 242

(一)20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背景 242

(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初步提出(1978—1979年) 243

(三)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初步完善(1980—1984年) 244

(四)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深化(1985—1990年) 246

(五)1991年以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进一步深化 248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成就 249

(一)各类中等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大增,学生构成比例逐渐合理化 249

(二)中等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各科比例日趋合理的专业结构 251

(三)中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开始多样化 253

(四)中等教育办学形式开始多样化 253

(五)中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渐趋完善 254

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55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55

(二)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很薄弱,办学质量较差 256

(三)中等专业教育发展不足,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层次结构仍旧不很合理 256

(四)成人中等教育发展缓慢 257

(五)中等专业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257

四、关于深化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及改革设想 258

(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 258

(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设想 259

专题十五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的初步普及 262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时代背景 264

(一)社会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 264

(二)经济与科技体制的根本变革 264

(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65

(四)国际教育运动的普遍兴起 265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方针政策的演变 265

(一)“文革”时期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 266

(二)“拨乱反正”时期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确立及其推行 26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266

三、20世纪80年代普及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267

(一)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67

(二)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268

四、20世纪80年代普及义务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训及其原因分析 269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投资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269

(二)师资力量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以及部分教师素质偏低 270

(三)小学、初中学生辍学和留级问题在有些地方比较严重 271

(四)推行《义务教育法》的力度不够 272

五、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考 273

(一)必须解决全体国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问题 273

(二)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在贫困地区建立一种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对集中的新的分担机制 276

(三)因地制宜地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问题 276

(四)努力解决好义务教育中学生留级、辍学的问题 277

(五)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与执法力度 278

专题十六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279

一、中小学正规课程的恢复与初步发展(1977—1984年) 281

(一)此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281

(二)此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282

(三)对此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评价 286

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1985—1992年) 287

(一)改革背景 287

(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288

(三)对我国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 291

三、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1985—1992年) 293

(一)普通高中的性质 293

(二)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293

(三)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 294

(四)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 294

(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95

四、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材改革 297

(一)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发展历程 297

(二)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材改革的评价 299

(三)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材改革经验的总结 299

五、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301

(一)重视课程改革实践 302

(二)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303

(三)重视课程的继承性问题 303

(四)正确处理好课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304

(五)树立现代课程观 305

(六)创新课程结构 306

(七)重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307

(八)加强课程评价 307

专题十七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308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 309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动因 309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教育内部动因 310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历程 312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复兴与开创(1977—1980年) 312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81—1984年) 314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化与模式化阶段(1985—1990年前后) 316

三、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318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有较大成就 318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存在诸多问题 323

(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324

专题十八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327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概说 327

(一)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含义 327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 328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329

(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脉络 330

(五)关于“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335

(六)关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 338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340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340

(二)教育经费的筹措 340

(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341

(四)教育结构的调整 341

(五)教学内容的充实 341

(六)师资队伍的建设 341

(七)对扫盲教育的重视 342

三、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特征、成效、经验、问题与启示 343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特征 343

(二)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效 343

(三)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 347

(四)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49

(五)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几点启示 350

专题十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变革 352

一、历史个性与时代使命: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变革 352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 353

(二)教育目的的争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354

(三)教育途径:教劳结合的困惑与探索 355

(四)90年代教育方针的调整 357

二、2002年新教育方针的提出 357

(一)新教育方针的提出 358

(二)新教育方针的历史继承与创新 358

三、我国教育方针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358

(一)正确处理教育方针的改革与稳定性的关系 358

(二)正确处理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实践的关系 359

(三)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60

专题二十 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宏伟蓝图的制定 362

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62

(一)《纲要》制定的时代背景 362

(二)《纲要》的基本内容 365

(三)《纲要》的重要意义 367

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69

(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 369

(二)《行动计划》的基本内容 370

(三)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 372

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73

(一)《决定》出台的背景 373

(二)《决定》的主要内容 373

(三)《决定》的重要意义 375

专题二十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377

一、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377

(一)时代趋势和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377

(二)我国的教育不适应时代的挑战 378

(三)素质教育的产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379

二、素质教育的酝酿 379

三、素质教育思想的正式产生 382

(一)“三件一法”的指导作用 382

(二)对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和研讨 382

(三)“素质教育”的提出 384

四、素质教育发展的高潮 385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对素质教育的认可和接受 385

(二)国家教委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行 387

(三)教育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的积极研讨 388

(四)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389

五、素质教育发展的全面实施 391

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 392

(一)素质的概念、属性和结构的研究 392

(二)素质教育特性的研究 394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研究 395

(四)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关系的研究 397

(五)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研究 399

(六)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的研究 400

(七)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关系的研究 401

七、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402

(一)转变教育观念 402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学生学习自主权 403

(三)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05

(四)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407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408

专题二十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411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411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411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 412

二、“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415

(一)“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415

(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效果 416

(三)“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417

三、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421

(一)“以县为主”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421

(二)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宏观调控的责任 421

(三)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分担方式和比例 422

(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22

(五)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423

(六)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 423

(七)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健全农村中小学保障机制 423

(八)兼顾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效益 424

(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424

(十)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425

专题二十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426

一、90年代我国“普九”的社会历史背景 426

(一)“普九”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426

(二)“普九”是通向广泛的社会公正和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427

(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普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27

(四)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普九”的全面实施 428

二、90年代我国“普九”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措施的发展变化 428

(一)“普九”快速发展阶段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措施 428

(二)“普九”全面发展及巩固、提高阶段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措施 429

三、90年代我国“普九”的主要成就 431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明显上升,学校布局进一步合理化 431

(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32

(三)弱势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433

(四)教师素质和学历合格率明显提高 434

(五)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 434

(六)义务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435

四、90年代我国“普九”的基本经验 435

(一)党委和政府认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实现“普九”的首要前提 436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普九”质量的关键 436

(三)完善办学体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实现“普九”的重要保证 436

(四)依法治教是实现“普九”的基本保障 437

(五)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实现“普九”的重要推动力 437

五、90年代我国“普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438

(一)对“普九”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 438

(二)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438

(三)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439

(四)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较为突出 441

(五)师资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443

六、21世纪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思考 444

(一)增强义务教育意识,继续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444

(二)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机制 445

(三)消除体制性障碍,保障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448

(四)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50

(五)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51

(六)加强义务教育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进程 452

(七)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 453

(八)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工作信息网,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454

(九)逐步实施12年义务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454

专题二十四 世纪之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56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456

(一)迎接挑战:新时代新需求 456

(二)适应潮流: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趋势 458

(三)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58

(四)继承与发展:革除原有课程弊病 459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459

(一)酝酿准备阶段(1996—1998年) 459

(二)组织设计和试点试验阶段(1999—2000年) 461

(三)推广阶段(2001—2005年) 462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464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465

(二)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 466

(三)宏扬人文精神 467

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468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成就 468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71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 473

专题二十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改革 477

一、我国90年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程 477

(一)有关中小学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的政策回顾 477

(二)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480

(三)中小学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481

(四)中小学直观教学改革 482

(五)积极推进中小学教改实验 483

二、中小学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的理论思考 485

(一)教学方式、手段改革与教育教学理论的关系 486

(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488

(三)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与教师的关系 488

三、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490

(一)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以有助于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理智的欢乐”为目标 490

(二)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探索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 490

(三)以整体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中小学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 492

专题二十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493

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历程 493

(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迅猛发展阶段(1988—1992年) 494

(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滑坡阶段(1993—1999年) 494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两极分化阶段(1999年至今) 496

(四)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496

二、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97

(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连续滑坡,政府保护性措施不够 497

(二)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 498

(三)中等职教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 501

三、改善农村职业教育条件、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 502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 502

(二)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 504

(三)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 505

(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508

(五)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510

(六)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511

专题二十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512

一、我国90年代以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的回顾 512

(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由试验到扩展(1993—1997年) 512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1998年至今) 515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特点 517

(一)综合性 517

(二)大众性 518

(三)实践性 518

(四)灵活性 518

(五)时代性 519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总结 519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配合是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保障 519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原则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要求 520

(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环节 520

(四)协调实施“燎原计划”、“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521

(五)加强农村教育内部改革是落实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所在 521

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存问题与思考 521

(一)各级领导应该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522

(二)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 522

(三)进一步探索“三教统筹”的途径与方法 523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保障体制 524

(五)进一步加大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 525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525

专题二十八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 527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回顾 527

(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历史背景 527

(二)我国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基本过程及成绩 528

(三)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主要成就 531

二、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建议 534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与改革建议 534

(二)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与改革建议 536

专题二十九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法制改革 542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法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542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教育法律 542

(二)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法规 544

(三)国家教委及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法规 545

(四)地方立法机构通过的教育法规 546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法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546

(一)教育立法多,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546

(二)教育立法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547

(三)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宣传紧密结合,增强了人们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 547

(四)加大了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力度 548

(五)教育法律法规促进了教育教学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548

三、关于我国教育法制改革的理论思考 548

(一)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和落后是新时期教育法制改革的主要动因 548

(二)教育法制改革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549

(三)教育法制改革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与借鉴相结合的原则 549

(四)教育法制改革应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为目标 550

四、对我国新世纪教育法制改革的设想 551

(一)应继续加强教育立法以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法规体系 551

(二)尽快促成一批已纳入立法规划的法律法规的出台 552

(三)努力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结合 553

(四)健全教育执法体制,强化监督保障机制和执法队伍建设 553

(五)增强教育法律意识,营造守法风尚,推进教育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53

(六)教育立法应进一步规范政府、学校、社会及个人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 553

(七)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力争杜绝教育相关法律的重复与缺陷 555

(八)重视教育立法理论研究,提高立法人员素质,改进立法方法 555

(九)提高全民教育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大教育执法和监督的力度 555

专题三十 我国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557

一、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历史发展 557

(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恢复和发展(1976—1993年) 557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化、法制化(1993年以来) 559

二、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62

(一)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 562

(二)教师数量增加,但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偏远山区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现象依然很严重 562

(三)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但农村区县和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偏低 563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563

(五)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在 563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 563

(一)需求预测原则 563

(二)结构优化原则 564

(三)工作满意原则 564

(四)优胜劣汰原则 564

(五)专业化建设原则 565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565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565

(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约束机制 566

(三)加强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 566

(四)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 567

(五)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567

专题三十一 我国新时期扫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71

一、我国新时期扫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71

(一)扫盲教育基本方针与政策 571

(二)扫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575

二、我国新时期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概况 576

(一)干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77

(二)职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77

(三)成人初、中、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78

(四)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580

(五)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80

三、关于我国扫盲及成人教育未来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581

(一)充分重视扫盲及成人教育的战略地位 581

(二)科学制定和切实落实扫盲及成人教育的发展规划 582

(三)完善扫盲及成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583

(四)重视功能性扫盲——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584

(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成职教育的相互渗透 585

(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586

(七)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587

(八)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587

专题三十二 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589

一、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历程 589

(一)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起步(1987—1991年) 589

(二)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初步发展(1992—1999年) 591

(三)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性发展(2000年以来) 595

(四)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597

二、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基本经验及其不足 599

(一)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599

(二)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 603

(三)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不足 605

三、对深化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几点设想 606

(一)摒弃目标单一的传统教育思想,选择多元化的教育价值新取向 606

(二)构建法制化的教育管理框架 607

(三)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城市 607

(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608

(五)重视并加强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 608

专题三十三 我国新时期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10

一、我国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611

(一)政治经济迅速发展 611

(二)教育体制变革势在必行 611

(三)国家教育投入依然匮乏 612

(四)民间办学有悠久的传统和良好的社会基础 612

二、我国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历程 613

(一)我国民办教育的恢复(1978—1991年) 613

(二)我国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1992—1996年) 614

(三)我国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1997年以来) 616

三、我国民办教育的主要贡献 619

(一)推进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619

(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620

(三)增加了社会资源对教育领域的投入 620

四、我国民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一)公众认识存在误区 621

(二)民办教育管理薄弱 621

(三)师资队伍薄弱 622

(四)办学经费匮乏 622

五、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623

(一)我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23

(二)发展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对策 624

专题三十四 我国新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重建和发展 626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督导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历程 626

(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重建(1978—1986年) 626

(二)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规范发展(1986—1993年) 627

(三)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993年以来) 630

二、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存问题 634

(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634

(二)我国当代教育督导制度的现存问题 635

三、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638

(一)树立教育督导工作的权威性 638

(二)加强教育督导法制建设 638

(三)从督政与督学并重逐步过渡到以督学为主 639

(四)以鉴定型评价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639

(五)建立政府直属的教育督导部门 640

(六)努力实现督学专业化 640

(七)坚持教育督导工作的创新精神 641

专题三十五 我国新时期对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治理 642

一、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概念、类型 642

(一)“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概念的内涵 642

(二)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类型 643

二、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治理历程 646

(一)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工作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8月) 646

(二)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工作的全面展开(1995年9月—2000年) 648

(三)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工作的深化(2001年以来) 649

(四)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经验教训 650

三、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原因与危害 652

(一)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原因分析 652

(二)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危害 660

四、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基本策略 661

(一)真性乱收费的治理策略 661

(二)假性乱收费的治理策略 665

五、落实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是治理乱收费的根本之策 670

(一)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非常必要 670

(二)我国完全有可能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 672

(三)我国实行真正免费义务教育的策略 673

专题三十六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675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 675

(一)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背景和基本过程 676

(二)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678

(三)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网上录取 681

(四)高校自主招生的尝试 683

二、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684

(一)招生“并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684

(二)“3+X”改革实现了高考科目设置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 684

(三)网上录取一举数得 684

(四)自主招生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 685

三、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现存的问题 685

(一)“3+X”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685

(二)自主招生需要完善 686

四、高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688

(一)进一步完善“3+X”改革方案 689

(二)进一步完善网上录取 690

(三)进一步改革自主招生 690

专题三十七 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692

一、我国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692

(一)加强基础的高校教学改革(1978—1984年) 692

(二)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1985—1989年) 698

(三)“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1990—2004年) 700

二、关于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 713

(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713

(二)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714

(三)高校教学改革既要有现实针对性,又要有超前预见性 714

(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应在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715

(五)高校教学改革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715

三、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716

(一)以推行学分制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突破口 716

(二)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更注重通才教育 716

(三)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17

(四)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 717

(五)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718

专题三十八 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 719

一、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719

(一)我国高校科研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78—1984年) 719

(二)我国高校科研活力的初步激发(1985—1992年) 721

(三)我国高校进一步面向经济社会需求的科研改革(1993—1998年) 724

(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1999—2002年) 727

二、关于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730

(一)充分认识科研对高等学校的价值 730

(二)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保证高校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 731

(三)高等学校既要注重科研,又要重视成果的传播、开发与转让 731

(四)高等学校科研应紧跟社会发展实际,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 732

(五)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 733

三、对高等学校科研改革的建议 733

(一)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科研的龙头作用,真正将“产学研”的统一落到实处 733

(二)应继续健全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734

(三)国家应继续加大对高等学校科研的投入力度 734

(四)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队伍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培养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 735

(五)高校科研应以多出精品成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735

(六)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735

(七)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736

(八)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发展战略研究 737

专题三十九 我国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 738

一、我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738

(一)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初步发展(1977—1984年) 738

(二)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改革与缓慢发展(1985—1998年) 740

(三)研究生教育的高速发展(1999年以来) 743

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 745

(一)社会政治环境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745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746

(三)研究生教育应正确定位,要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 746

(四)立足本国,发展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 747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存问题 747

(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大和发展速度过快 747

(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748

四、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 749

(一)构建研究生教育成本多元分担机制 749

(二)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750

(三)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751

(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751

(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752

专题四十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 753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基本过程 753

(一)“双轨制”打破了高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1985—1992年) 753

(二)并轨之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993—1998年) 754

(三)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999—2006年) 756

二、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成绩与经验 759

(一)始终坚持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一致的发展方向 759

(二)政府发挥了宏观统筹和强有力的调控作用 760

(三)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760

(四)将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这三项改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 761

(五)初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761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76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渐趋严重 761

(二)虚假就业率问题普遍存在 763

(三)就业难对在校大学生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 765

(四)“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766

四、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建议 767

(一)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767

(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767

(三)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就业指导 768

(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扫清体制性障碍 769

专题四十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770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 770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770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771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 772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772

(一)校内的局部改革(1979—1992年) 772

(二)后勤社会化的积极探索(1993—1999年) 773

(三)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1999—2010年) 774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 778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778

(二)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778

(三)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779

(四)后勤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779

(五)改革进程总体平稳 779

(六)后勤社会化带动了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 780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模式 780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780

(二)因地因校制宜,勇于探索创新 781

(三)坚持正确方向,注意进中求稳 784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785

(一)部分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流于形式 785

(二)后勤服务社会化名实不符 785

(三)后勤垄断导致质价错位 786

(四)大学城建设目标出现偏离 786

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787

(一)把握正确方向,完善监控机制 788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788

(三)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789

(四)强化政府统筹和主导作用,促进高校后勤资源的整合 790

全书主要参考文献 791

后记 7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