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超文本文学研究
超文本文学研究

超文本文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模永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27506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的课题成果,也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将超文本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主要集中于超文本文学的本体特征和新变转换两大方面展开。在探析其本体特征时,分别从存在形态、美学特征和特异面貌三个最核心的层面入手,同时注重考察它与传统文学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其对传统文学的变革和超越,一方面,它对“四要素”本身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重塑和变革;另一方面,在数字媒介语境之下,“四要素”的外延也可能需要相应地拓展,甚至文学由“四要素”走向“五要素”,即媒介的新生,从而带来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文章最后对文学未来进行了展望,超文本文学由于其载体和本身的局限,注定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文学,它将成为未来文学的精彩一翼。
上一篇:大红狗在成长下一篇:心声
《超文本文学研究》目录
标签:研究 文学

摘要 1

绪论 1

第一章 新型文类: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及纸媒追溯 10

第一节 超文本文学的定义及其概况 12

一 超文本源起及超文本文学的定义 12

二 新型文类:超文本文学概况 18

第二节 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及纸媒追溯 28

一 文字造景型 30

二 多向型 33

三 互动型 36

四 多媒体型 38

第二章 “超文本性”:超文本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观念会通 44

第一节 “超文本性”的美学特征 45

一 “无页码的书”:非线性的共时结构 45

二 跨媒体:互文性的文本宇宙 49

三 “操控”:交互性的主体参与 53

四 “站的诗”:表演性的审美效应 56

第二节 “超文本性”的观念会通 59

一 隐喻的“网络”:“超文本性”与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的会通处 59

二 “神思”、“游”与“道”:“超文本性”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联点 73

第三节 “超文本性”的存在姿态 86

第三章 作为“表演空间”的审美媒介:超文本文学的特异面貌与数字哲学 94

第一节 链接类型 95

一 功能型链接 96

二 修辞型链接 109

第二节 节点特质 114

一 物理特质:“无”与“未完成性” 115

二 存在特质:非物质性及文学效应 120

第三节 结构模式 125

一 存取形式:数据库结构 125

二 表现形态:网状结构、层次性文本以及综合立体结构 129

第四节 数字哲学 135

第四章 “机器诗意”:从传统文学到超文本文学的新变轨迹 141

第一节 世界性质的转变 142

第二节 作者主体的消解 147

一 多重作者合作者的出现 151

二 私人写作与“团队生产”的并置 153

三 “作者之死”与作者重生的混合 155

第三节 作品存在的嬗变 157

一 从静态到动态 157

二 从单层到多层 159

三 从书面语言到视觉语言 160

第四节 阅读模式的转换 162

一 “写读者”的诞生 166

二 从“翻山越岭”到即时链接 168

三 “游牧式”阅读体验的生成 169

第五章 “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从传统文学到超文本文学的范式转换 173

第一节 从“媒介优先论”到“媒介本体论” 174

第二节 超文本文学的范式转换和理论建构 183

一 以“四要素”为“批评理论的总趋向”的范式观 184

二 以媒介为第五要素的范式观 191

三 以超文本文学为对象的普遍范式观 198

第三节 “文学性”变迁及“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 203

一 “文学性”:文学本性与文学属性 203

二 超文本“文学性”变迁:从审美的僭越到语言的僭越 209

三 “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 212

结语 文学之未来 219

一 物质性真实感:电子文本的“阿喀琉斯之踵” 219

二 超文本文学:未来文学的精彩一翼 224

参考文献 229

后记 2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