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芳山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753354
  • 页数:2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对象是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全书约19万字,分为三大部分:斯金纳的公民理论、斯金纳的国家理论与斯金纳的自由理论。本书以公民理论、国家理论、自由理论这三个具体议题为经线,以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与其他学者共和主义思想的关系为纬线,描绘了斯金纳共和主义的基本面貌,这些构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路径。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一下国内外对昆廷·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叙述斯金纳的生活和学术背景,以及他特殊的研究方法“历史语境主义”,和他特殊的研究视角“政治与概念”,通过这些来论证斯金纳如何在西方思想史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斯金纳式革命”,还论述了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第三章论述斯金纳的共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公民理论。第四章研究的是斯金纳的国家理论。第五章介绍的是斯金纳的自由理论。第六章进行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评论,并指出了斯金纳于共和主义复兴的伟大贡献。第七章进行简单的评价,指出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贡献与不足,以及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启示。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目录
标签:思想 研究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研究的缘起 2

一 选题依据 2

二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4

第二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4

一 研究现状概述及文献综述 4

二 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13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6

一 研究方法 17

二 研究视角与结构设计 18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23

一 创新 23

二 难点和不足 24

第二章 “斯金纳革命”——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创新 26

第一节 斯金纳的生平及其著作 26

一 昆廷·斯金纳简介 26

二 斯金纳著作及其学术地位 29

第二节 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理论渊源 30

一 柯林伍德 30

二 约翰·波考克 32

三 彼得·拉斯莱特 33

四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34

五 托马斯·霍布斯 35

六 后现代主义 39

第三节 历史语境主义 43

一 剑桥学派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革 43

二 斯金纳与历史语境主义 46

第四节 以概念史替代思想史 65

一 “思想”与“观念” 65

二 从“观念史”到“概念史” 66

第三章 斯金纳的公民理论 72

第一节 当代公民理论的复兴 73

一 当代公民理论复兴的语境 73

二 当代公民理论探索的两种误导性倾向 76

第二节 公民身份 77

一 公民身份的条件 78

二 斯金纳公民身份理论的特点 80

第三节 公民美德 81

一 斯金纳与共和主义美德观 83

二 美德与自由 89

第四节 公民与修辞 91

一 修辞的政治功能 93

二 公民修辞的技巧 97

第四章 斯金纳的国家理论 102

第一节 斯金纳对国家概念的考察 104

一 国家概念形成的前提条件 106

二 国家概念的演进史 109

第二节 国家与公民 112

一 自由国家相对于公民的优先性 113

二 自治共和国与公民 116

第三节 混合与均衡 119

一 政体的均衡 121

二 共和均衡的前提 123

第四节 宪政与法治 125

一 共和国与宪政 127

二 法律之于共和国的价值 128

第五章 斯金纳的自由理论 133

第一节 自由的二元界分 134

一 伯林关于自由理论的二元划分 134

二 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 140

第二节 斯金纳的消极自由观 143

一 共和主义的目的是消极自由 143

二 共和国是个人自由的前提 146

三 个人自由的基础 149

第三节 斯金纳的“无依附自由” 152

一 自由不仅是“无干涉”更应是“无依附” 153

二 “第三种自由”:“无支配”还是“无依附” 155

第四节 斯金纳自由观的理论困境 166

一 难以超越的二元划分 166

二 共和主义的典范之争 169

第六章 斯金纳与共和主义 177

第一节 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 177

一 共和主义在当代复兴的背景 178

二 斯金纳在共和主义复兴中的作用 184

第二节 古典共和主义的重新阐发与修正 186

一 古典共和主义的重新阐发 186

二 “后自由主义”的政治言说 189

第七章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其启示 200

第一节 理论贡献与不足 200

一 理论贡献 200

二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不足 206

第二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镜鉴 208

一 树立法治观念,加强宪政建设 210

二 重新审视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关系,推进市民社会建设 213

三 加大公民精神建设,培养积极的个体公民 216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