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包容性改革论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
包容性改革论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

包容性改革论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修泽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4139617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探讨包容性改革的理论著作,也是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提供新的战略思维的一个尝试。本书是笔者继前两部学术著作《人本体制论》和《广义产权论》后的进一步思考,探讨中国全面改革的战略问题。书稿基于对中国改革、两岸整合和世界文明格局现状的思考,特别是对中国改革现实的思考。本书将成为制度经济学界的不可忽视的一部著作,可为政府、专家、学者所借鉴。
《包容性改革论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目录

第一篇 总论篇 1

第一章 绪论:包容性改革论的提出及核心观点 3

本章导言 4

第一节 包容性改革论的提出:思想来源与现实考虑 5

一、思想来源:“中”、“马”、“西”三方面的来源 5

二、现实考虑:中国改革、两岸整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8

三、包容性改革论的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 10

第二节 包容性制度:围绕此核心范畴的主要观点释要 12

一、总论篇的核心观点 13

二、分论篇的核心观点 15

三、运作篇的核心观点 19

第三节 包容性运作: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方略 20

一、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 20

二、突出重点,寻求实质突破 21

三、尊重首创,包容创新性“异类” 23

四、突破藩篱,该“砍手”时“砍手” 23

第四节 本书的理论框架、结构安排与缺憾 24

一、本书的理论框架与结构安排 24

二、本书的不足之处 28

第二章 中国进入全方位改革新阶段:战略背景 31

本章导言 32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觉醒与新的使命 33

一、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 33

二、中国共产党觉醒并决定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 36

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 43

第二节 红利结构变化及其对全面改革的呼唤 45

一、国内劳动力红利与资源环境红利的变化 46

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全球化红利的变化 51

三、创新立国战略倒逼体制改革 57

第三节 新阶段:中国改革再出发 58

一、南方谈话的当代意义 59

二、深化改革呼唤制度创新 61

三、寻求改革共识 64

第四节 改革顶层设计需要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 66

一、顶层设计需要有国际视野 67

二、顶层设计需要有人类关怀 68

三、顶层设计的客体与主体 71

第五节 北欧实践对中国全面改革的启示 71

一、把政府改革作为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72

二、寻求市场化目标与社会公正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73

三、加强“民主健全”和“社会共生”两个薄弱环节 74

四、以“大智慧”来吸收当代世界人类的共同文明 74

[补充]北欧经济社会考察引出的思考 75

第六节 南美两国改革的考察与启示:“在两个鸡蛋上跳舞” 77

一、计划经济体制和“激进的原教旨市场经济”:两条路都走不通 77

二、“向左转”难以平衡新的利益矛盾:出现社会动乱 79

三、出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两个鸡蛋上跳舞” 80

第七节 国内实际调查与民众改革意愿分析 82

一、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调查 83

二、对台湾地区的考察交流:改革的另一视角 86

三、新阶段民众改革意愿:调查结论与图示分析 89

第三章 理论来源: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第三波转型论 95

本章导言 96

第一节 人本体制论: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 97

一、改革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98

二、“双线均衡”: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 101

三、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产生互动 104

四、在上下内外四方位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 107

五、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的“五环改革”并使之一体化 110

[补充]2013年8月出席并主持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 114

第二节 广义产权论:用广义产权论破解体制难点 114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探讨广义产权理论 115

二、“广义产权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117

三、第一要义——“广领域”产权及其应用 118

四、第二要义——“多权能”产权及其应用 119

五、第三要义——“四联动”产权及其应用 121

第三节 第三波转型论: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 126

一、中国“第三波转型”的内涵 126

二、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28

三、绿色:由“环资启蒙”向“生态社会” 130

四、创新:由“中国制造”向“创新立国” 131

五、协调: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面协调 131

六、由单向度的经济转轨转向“五环改革” 133

第四章 新阶段包容性改革的总体战略 135

本章导言 136

第一节 包容性体制创新论 137

一、提出包容性体制的考虑:历史、理论与现实三维度分析 138

二、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框架: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 141

三、包容性体制创新第一诉求的实施:四大制度支柱 147

第二节 构建聚兴中华两岸“大屋顶”之再阐述 153

一、“聚兴中华”是整个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呼唤 154

二、两岸都应有构建两岸“大屋顶”的博大容量 155

三、两岸“大屋顶”应从结构、主体、功能三个方面设计 156

四、“起承转合一线牵”:两岸大屋顶的实施步骤 156

第三节 新阶段中国全面改革战略构思 157

一、战略基调:超越传统“革命”,超越传统“变法” 158

二、战略视野:见“天光”、接“地气”、立“人本” 160

三、战略愿景: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 162

四、战略要点:“双线均衡”、天地人合、“五环改革” 164

五、战略实施:“五环式改革”的现实切入点 166

第四节 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中国如何迈向“幸福国家” 168

一、纵横分析:时代新方位 168

二、主题分析:发展新思维 170

三、路径分析:转型新方略 170

四、体制分析:改革新举措 171

第五节“红利家族”概念的提出与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172

一、“红利家族”内部成员有何关联 172

二、“五点一线”:寻求制度创新的红利 174

三、红利释放的波动曲线: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75

四、重在打破固化利益格局对红利释放的掣肘 176

第六节 上海突破:以高端开放倒逼“五环改革” 176

一、创建中国开放度最高的特殊区域 177

二、掀起第四波开放倒逼改革的浪潮 178

三、高端开放倒逼的将是“五环式”改革 179

第二篇 分论篇 183

第五章 经济改革: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 185

本章导言 186

第一节 社会公平与市场化改革可以兼容 187

一、分配公平与市场化改革并不必然冲突 187

二、社会公平与“先富后富”的关系 188

三、要素“按贡献分配”的主体是谁 189

第二节 以包容性体制创新促进包容性发展 190

一、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 190

二、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 191

三、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本” 193

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公正” 194

第三节 包容性经济体制的基础:混合所有制经济 195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 196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新经济体制的要求 197

三、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98

第四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摆脱“斯大林模式” 199

一、从约克镇的一则故事谈起 199

二、斯大林模式对企业产权的泯灭 202

三、斯大林模式对企业人本的漠视 204

第五节 用产权人本共进论推进国有经济改革 205

一、《产权人本共进论》题记 205

二、《产权人本共进论》概要 206

[补充]在国资委关于国资领域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基调 208

第六节 “结构性破垄”:新阶段垄断性行业改革新思维 209

一、“破垄”应首先分清三类、六种情况 210

二、垄断性行业改革至今尚未“破题” 212

三、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理论思考 213

四、市场竞争公平化:打破垄断格局 215

五、政企分开:三个层面展开 217

第七节 民营经济发展待突破的三个问题 217

一、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的“五条路径” 218

二、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拓展 219

三、民营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需要有重大突破 219

第八节 多要素集成土地流转权考察分析 220

一、江苏“洪泽实践”的背景 221

二、江苏“洪泽实践”的做法 222

三、江苏“洪泽实践”的启示 223

第九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另一种实践:田娘农场实践 225

一、田娘农场的实践 225

二、对田娘农场实践的评价 226

第六章 社会改革:寻求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 227

本章导言 228

第一节 贫富差距的基本判断和“社会共生”主张 229

一、贫富差距已超过国际警戒“红线” 229

二、转型期中国财产性收入分析 231

三、中国有“八亿中产阶级”吗 233

[补充]社会共生: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 236

第二节 缩小贫富差距 远离“社会容忍红线” 236

一、实现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同步”增长 236

二、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238

三、突破社会收入分配的“体制瓶颈” 239

第三节 分配制度改革的三个提升:防止陷入拉萨尔的“分配窄圈” 240

一、由促进经济发展切入向促进人的自身发展提升 241

二、由分配制度改革切入向产权制度改革提升 241

三、由财富分配机制转型切入向政府和社会转型提升 242

第四节 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缺陷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治理 243

一、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的审视 245

二、资源环境产权配置制度的审视 247

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审视 247

四、资源环境产权保护制度的审视 249

五、规范和调整收入分配的六点建议 250

第五节 信息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体制的积极影响 252

一、信息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54

二、信息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56

三、信息化对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 257

四、信息化对社会体制创新的影响 258

第六节 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与体制创新 260

一、社会管理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261

二、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 261

三、创新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 262

四、民生建设是搞好社会管理的保障 263

第七节 北欧国家实施公共服务的实践及新趋势 264

一、实施公共服务四大“基本面” 265

二、实施公共服务四种重要机制 268

三、北欧面临的挑战及其变革的新趋势 270

第八节 中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72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客观必然性 273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274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 276

[补充]在第七届中韩国际论坛阐述新公共安全观 279

第七章 政治改革: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 281

本章导言 282

第一节 改革的难度与拓展改革空间的四点方略 283

一、包容性政治改革:一个难度极大的命题 283

二、明确“大框架”拓展“大空间” 284

三、寻找“公约数”导向“突破点” 286

四、找准“均衡点”构建“大屋顶” 287

五、采取“巧策略”力求“得实效” 287

[补充]寻求中国当今最大的政治公约数 288

第二节 改革大局与政府职能转变 290

一、讨论政府职能转变应把握的基调 290

二、对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估 291

三、政府职能为什么难以转变 292

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建议 294

第三节 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 296

一、人类共同文明与政府管理创新 296

二、公共利益:创新政府服务和管理方式 298

三、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标志 299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保障 300

第四节 行政体制改革深圳具备条件 301

一、深圳综改触及国家深层次问题 301

二、社会改革深圳较沪津更具条件 301

三、克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阻力 302

第八章 文化改革:寻求多元文明交融的文化体制 305

本章导言 306

第一节 21世纪初人类文明的主流结构 308

一、关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想 308

二、应从多样性人类文明中提炼出“新普世文明” 309

第二节 “无限制的新人”:21世纪创新的新现象 310

一、“无限制新人”的明显特征 311

二、为“无限制的新人”产生创造条件 312

第三节 人的城镇化与城乡文明融合 315

一、中国城镇化的两个“苦于” 315

二、“包容、公正、有序”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316

三、农民工市民化之后的文明融合问题 319

第九章 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体制 321

本章导言 322

第一节 以天地人产权破解生态困境 324

一、四条路线:“短线中的短线” 324

二、“天”上有产权吗 325

三、“地”上“地”下:五项产权权能 326

四、建立“天地人合”的产权体系 327

第二节 天地人产权论:系统理论探讨 328

一、“天”——环境产权 329

二、“地”——资源产权 334

三、“人”——人力产权 337

四、“合”——天地人产权关系之耦合 341

[补充]在越南的学术报告: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及其在中国的现实启动点 344

第三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评估 350

一、有关评估的几个基本问题 351

二、对于总体评估报告的看法 352

三、个人的几点建议 353

[补充]在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阐述“环境产权”理论 355

第三篇 运作篇 357

第十章 包容性改革的运作:大均衡改革方略 359

本章导言 360

第一节 探索具有时代智慧和宏观视野的改革战略 361

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有进展亦有缺憾 361

二、改革争论原因:关键在既得利益格局 362

三、需要更具时代“大智慧”和“大视野”的改革战略 363

四、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两个鸡蛋上跳舞” 364

第二节 转型国家应实行均衡性改革方略 365

一、为什么提出转型国家均衡性改革方略 366

二、均衡性改革方略的五大要点 367

三、如何实施均衡改革的战略 369

第三节 平衡中寻求突破:实质性改革 369

一、怎样寻求改革的实质性 370

二、如何防止和克服权贵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倾向 370

三、怎样按照“包容性”的思维推进改革 371

四、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产权问题怎么解决 371

五、怎样突破固化的既得利益格局 372

附录 374

附录1 那个改革的十字路口 374

附录2 史料版1984年莫干山会议 378

附录3 向80年代和莫干山精神致敬 397

附录4 担起国家转型的“道义” 402

附录5 给三中全会全面改革方案的四点框架性意见 407

参考文献 413

作者与本书相关论文、著作索引(部分) 415

后记 4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