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
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

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尚光,杨书运,严平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33769123
  • 页数:1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论述了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及营造技术,共分八章,详述了城市森林滞尘群落模式构建技术、森林降噪群落模式构建技术、城市森林调温增湿型群落模式构建技术、“乔+灌+草”立体混交负离子释放型森林群落模式构建技术和以固碳释氧为主的“乔+灌+草”复层块状混植生产型模式构建技术,以合肥城市森林为例对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同时包括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展望。
《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目录

第一章 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1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 1

一、城市的发展 1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4

第二节 城市发展中凸现的环境问题 8

一、城市发展中的气候问题 8

二、城市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问题 11

三、城市发展中的噪声问题 11

四、城市发展中的土壤污染问题 12

五、城市发展中的水污染问题 12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

一、环境友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13

二、环境友好促进城市发展 14

三、城市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14

四、环境恶化导致城市的衰落 15

第二章 城市森林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17

第一节 城市森林及其发展 17

一、城市森林的概念 17

二、城市森林的种类 17

三、城市森林的发展 18

第二节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9

一、城市森林的滞尘作用 19

二、城市森林的减噪作用 21

三、城市森林缓解空气污染 21

第三节 调节城市环境小气候 22

一、城市森林的降温增湿效应 22

二、城市森林对城市风的调节效应 23

三、城市森林可降低光污染和减少太阳辐射 23

第四节 城市森林可增大空气负离子浓度 24

第五节 城市森林可改善城市生态功能 25

一、城市森林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作用 25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5

第三章 城市森林的负离子效应 27

第一节 空气负离子功效及其生态效应 27

一、空气的电离与负离子的产生 27

二、空气负离子的分类与表征 27

三、空气负离子的环境生态效应及其评价指标 28

第二节 空气负离子存续时间的研究 30

一、空气负离子的存续时间是决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重要因素 30

二、估算负离子存续时间的数学方法 30

三、人工模拟法估算负离子寿命的原理与方法 31

第三节 城市森林植被的负离子产生能力 38

一、城市森林植被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及本底浓度 38

二、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不同森林群落负离子产生能力差异 41

三、合肥市城区不同功能区的大气负离子与大气清洁度评价 41

第四节 城市活动对大气负离子的消耗作用 47

一、城市人员活动对大气负离子的消耗作用 47

二、车辆活动对大气负离子的消耗作用 48

第四章 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50

第一节 城市小气候的主要特征 50

一、城市热岛的形成 50

二、城市热岛的周期性变化 51

三、合肥市热岛效应的周期性变化 51

四、地理条件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 53

五、城市森林对热岛效应的缓解 53

六、城市气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54

第二节 城市森林的降温作用 55

一、林带的降温作用 55

二、片林的降温作用 55

第三节 城市森林的增湿作用 57

一、林带的增湿作用 57

二、片林的增湿作用 57

第四节 城市森林对降水的调节作用 58

一、森林与降水的关系 58

二、城市森林群落对降水强度的削减作用 59

第五节 林地面积与其温湿度效应 60

第五章 城市的粉尘污染与城市森林系统的滞尘净化作用 61

第一节 城市大气的粉尘污染 61

一、不同功能区大气粉尘质量浓度的差异性分布 61

二、不同功能区大气粉尘数量浓度的差异性分布 63

三、城市大气粉尘的主要来源 64

四、城市大气粉尘浓度的变化/增长规律 64

第二节 城市森林的滞尘作用 66

一、林木叶片滞尘量的增长特性 66

二、影响林木叶片滞尘量增长的因素 68

三、城市森林滞尘总量的估算 70

第三节 城市森林对空气带电粒子的衰减作用 72

一、空气带电粒子大小存在巨大差异 72

二、车辆活动强度高的区域空气带电粒子浓度高 73

三、带状绿化片林能够显著降低空气带电粒子的浓度 76

四、研究的局限与问题的提出 78

第六章 城市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 79

第一节 常见绿化树种净化大气中SO2的能力 79

一、常见绿化树种叶片SO2含量随时间的累积 80

二、不同树种不同采样点SO2吸收量的差异 81

三、同一采样点不同树种吸收SO2能力的差异 85

四、离污染源的距离对树木叶片含硫量的影响 87

第二节 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重金属污染净化能力的研究 90

一、绿化树种对空气中铅、锌的净化作用 90

二、滞尘量与树木叶片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91

三、滞尘量与树木叶片含硫量的关系 92

四、常见绿化树种吸收大气污染物的综合能力 94

第七章 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与生态降噪 95

第一节 城市交通噪声污染 95

一、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现状 95

二、城市交通噪声的产生与危害 97

三、交通噪声的防治 99

第二节 城市道路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102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102

二、各月道路交通高峰期与低谷期噪声强度差异 103

三、城市绿化带对噪声频率分布及声强衰减的影响 106

第三节 城市绿化带对道路噪声的削弱作用 107

一、城市绿化带对噪声具有削弱作用 107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07

三、城市道路噪声强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08

四、环城林带对噪声强度日变化的影响 108

五、城市绿化带对不同频率噪声强度的影响 109

第八章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效能研究 110

第一节 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周期性变化 110

一、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 110

二、合肥市城市森林土壤呼吸日变化 111

三、合肥市城市森林土壤呼吸季节变化 112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12

一、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气温的关系 113

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114

三、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116

四、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116

五、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17

第三节 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净碳固定量 120

一、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120

二、合肥市城市森林土壤碳排放的计算 120

三、合肥市城市森林地上部分碳储量的计算 121

第九章 城市森林环境效应及其配置模式的研究 124

第一节 以滞尘为主体功能的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124

一、“乔+灌”+“草+灌+乔”带(块)状混交型滞尘模式 125

二、“乔+灌”+“草+灌+乔”带(块)状混交型滞尘模式示范应用 125

第二节 以降噪为主体功能的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127

一、城市交通噪声衰减途径预测分析 127

二、“乔+灌+乔+草”带状立体混交降噪型模式构建 127

第三节 调温增湿型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131

一、“乔+亚乔+灌+草”多层垂直混交调温增湿型模式的设计 131

二、“乔+亚乔+灌+草”多层垂直混交调温增湿型模式的应用 132

第四节 “乔+灌+草”立体混交负离子释放型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133

一、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 134

二、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 134

第五节 以固碳释氧为主的“乔+灌+草”复层块状混植生产型模式构建 137

一、森林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差异 138

二、固碳释氧型森林群落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138

第六节 城市道路交通污染植物防治技术系统构建 140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植物防治构建关键技术 140

二、城市道路交通粉尘植物防治构建关键技术 144

第十章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149

第一节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149

一、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服务价值 149

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理论 150

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150

第二节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152

一、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152

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计算 154

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展望 155

第三节 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155

一、合肥市及其城市林业概况 155

二、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理量的客观确认 156

三、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157

四、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量 157

参考文献 1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