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 目标路径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秀山主编;陈斐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0096188
- 页数:584 页
上篇 总论 3
1.导论 3
1.1 问题的提出 3
1.1.1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得到初步贯彻与实施 3
1.1.2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和紧迫的问题,需要综合破解思路和解决方案 4
1.1.3 科学发展观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要求和内涵,需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及实现路径等进行专门的分析与研究 6
1.2 研究意义 7
1.2.1 学术意义 7
1.2.2 应用价值 7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研究目标 8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 8
1.3.2 研究目标 10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11
1.4.1 技术路线 11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2.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 16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16
2.1.1 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1978—1991年) 16
2.1.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步形成阶段(1992—1998年) 17
2.1.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1999—2010年) 18
2.2 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
2.2.1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 19
2.2.2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研究 20
2.2.3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标准的研究 22
2.3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 23
2.3.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3
2.3.2 科学发展观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25
2.3.3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26
2.4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7
2.5 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28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 32
3.1 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主线 32
3.1.1 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主线 32
3.1.2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及原因 33
3.2 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 38
3.2.1 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目标 38
3.2.2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 41
3.3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及对区域差距控制的启示 47
3.3.1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认识 48
3.3.2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49
3.3.3 区域经济差距调控的一些启示 65
4.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障碍和制度障碍 68
4.1 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障碍 68
4.1.1 自然条件差异 68
4.1.2 历史和现实经济基础 74
4.2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 80
4.2.1 制度落差使各区域在经济总格局中利益获得不平等 81
4.2.2 产权制度不完善 85
4.2.3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 87
4.2.4 区域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90
4.2.5 考核指标失衡与政府职能错位 91
4.2.6 文化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92
5.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 95
5.1 我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95
5.1.1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95
5.1.2 我国区域产业协调政策评述 100
5.1.3 区域产业协调政策改进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13
5.1.4 我国区域产业协调的路径——基于全国五大区域工业部门比较优势的分析 118
5.2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协调的实现路径 135
5.2.1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协调的层次与困境 136
5.2.2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协调的实现路径——以资源跨区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空间冲突的解决机制为例 139
5.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立法问题 188
5.3.1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背景 189
5.3.2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规范 192
5.3.3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架构与内容 194
5.3.4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讨论 197
6.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 202
6.1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测度与指标体系 202
6.1.1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测度 202
6.1.2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5
6.1.3 区域协调发展度水平测度与估算 208
6.2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静态测度与协调发展度的估算 209
6.2.1 区域发展差距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210
6.2.2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211
6.2.3 区域市场一体化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213
6.2.4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总指数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214
6.2.5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协调发展度的估算与分析 215
6.3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动态组合评价与分析 218
6.3.1 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组合评价与分布 218
6.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220
6.3.3 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 222
6.3.4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总指数的动态组合评价与分析 223
6.3.5 区域协调发展度水平的动态评价与分析 225
6.3.6 动态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228
6.4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空间特征:分布与演进 228
6.4.1 2000—2007年区域发展差距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 229
6.4.2 2000—2007年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 230
6.4.3 2000—2007年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 231
6.4.4 2000—2007年区域协调发展总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 233
6.4.5 2000—2007年区域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 234
6.5 后金融危机时期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与政策选择 235
6.5.1 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冲击影响 236
6.5.2 金融危机将加快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 239
6.5.3 后金融危机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247
6.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249
6.6.1 主要结论 249
6.6.2 对策建议 253
7.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260
7.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体系和总体思路 261
7.1.1 区域政策体系 261
7.1.2 总体思路 264
7.2 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270
7.2.1 积极培育中西部区域性增长引擎,着重打造中西部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和鼓励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的向外转移,促进人口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多层面多渠道采取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270
7.2.2 构建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促进商品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完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消除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然障碍和制度障碍,实现国内市场的一体化 277
7.2.3 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找准区域功能定位,合理选择、培育和提升主导产业,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提高各地区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度,增强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281
7.2.4 明确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加大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提高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85
7.2.5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强对禁止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援助,完善区域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运用区域援助和限制政策工具,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 290
下篇专题研究 301
8.地区比较优势评价研究 301
8.1 地区比较优势研究概述 301
8.1.1 地区比较优势的内涵 302
8.1.2 比较优势理论述评 303
8.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07
8.2 开放经济下地区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313
8.2.1 地区比较优势动态分析框架 313
8.2.2 D—S—S框架下的三区域基本模型 318
8.2.3 地区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检验 322
8.3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评价实证研究 337
8.3.1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评价——基于产业地方化的视角 337
8.3.2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的演变——基于制造业的分析 347
8.3.3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变的机理分析——“超调”假说 354
8.3.4 小结 359
8.4 政策建议 362
8.4.1 地区比较优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362
8.4.2 来自英国的经验和启示 363
8.4.3 合理发挥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的政策建议 369
8.4.4 小结 373
9.产业结构协调研究 381
9.1 从支柱产业选择看地区分工 382
9.1.1 现状——支柱产业选择 382
9.1.2 产业选择原因——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分析 384
9.2 从产业结构冲突看地区分工 392
9.2.1 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状况 392
9.2.2 区域间产业结构冲突状况 395
9.3 从产业空间结构变动看区域间分工 404
9.4 从地区贸易格局看区域间分工与协调 406
9.5 从产业集群看地区分工 408
9.6 结论、讨论和建议 412
10.跨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417
10.1 跨区域资源开发背景下新型区际资源生态关系与利益分配格局 417
10.1.1 区际资源生态关系变化 418
10.1.2 区域利益分配格局变化 420
10.2 跨区域调配资源的产权界定 423
10.2.1 跨区域调配资源的产权形式 423
10.2.2 交易前的制度环境 425
10.2.3 交易中的叫价谈判 428
10.2.4 交易后的补偿机制 430
10.3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补偿主导因素 432
10.3.1 成本一收益 432
10.3.2 政府—市场 433
10.3.3 责任—权利 434
10.4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机制 435
10.4.1 利益补偿主体 435
10.4.2 利益补偿标准 436
10.4.3 利益补偿方式与途径 436
10.5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效应与政策建议 438
10.5.1 不同利益补偿政策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 438
10.5.2 跨区域资源调配利益补偿政策建议 441
11.区域贸易联系与市场一体化研究 446
11.1 我国区域贸易发展与空间格局分析 447
11.1.1 我国区域贸易的发展态势 447
11.1.2 我国区域贸易流向的空间格局 452
11.2 区际贸易得益比较与地方政策分析 468
11.2.1 消费效用得益比较 468
11.2.2 地区生产得益 470
11.2.3 地方政府的干预政策 474
11.3 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 490
11.3.1 市场一体化的内涵 491
11.3.2 计量分析模型 493
11.3.3 估计结果 498
11.4 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506
11.4.1 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 507
11.4.2 政策建议 508
12.区际基本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514
12.1 区际基本服务均等化研究背景与概念解析 514
12.1.1 研究背景 514
12.1.2 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解析 519
1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521
12.1.4 世界金融危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 524
12.2 我国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在机理、水平与影响因素 526
12.2.1 内在机理:包含两级政府的博弈模型 526
12.2.2 我国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析 537
12.2.3 我国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12.3 基础教育省际均等化水平和影响因素分析 555
12.3.1 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教育 555
12.3.2 我国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557
12.3.3 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64
12.3.4 实证分析 568
12.4 完善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和运行机制 573
12.4.1 法律制度的构建 574
12.4.2 组织制度的构建 575
12.4.3 资金保障机制的构建 577
12.4.4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 579
后记 583
- 《幼儿园区域活动新思考》黄玉娇,周霞编著 2019
-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碳减排效应及优化政策研究》孙建 2019
- 《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乐曲集 2 外国作品》但昭义主编 2019
-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解决路径》刘洋著 2019
-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报告 2019版》穆荣平,蔺洁主编 2020
- 《通往教育戏剧的7条路径》(挪)卡丽·米娅兰德·赫戈斯塔特(Kari Mjaaland Heggstad)著 2019
- 《我国食品安全认证政策改革路径研究》陈默,王一琴,尹世久著 2019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刘咸德 2019
- 《城镇化、产业集群与区域技术创新》陈斌著 2019
- 《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杨智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商务英语口译教程 第3版》朱佩芬,徐东风编著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实用商务英语听说 第1册》窦琳,江怡平主编 2019
- 《英语实训教程 第2册 商务英语听说》盛湘君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手工皮艺 时尚商务皮革制品制作详解》王雅倩责任编辑;陈涤译;(日)高桥创新出版工坊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