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关系犯罪学  第3版
关系犯罪学  第3版

关系犯罪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建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0187914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的关系分析的理论、方法打破了犯罪学讲究的沉闷。在研究范式篇,作者对犯罪学的概念、对象,方法、历史发展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在犯罪关系篇,犯罪特性学,犯罪形态学,犯罪定义学以及犯罪规律学构成了全新的犯罪学体系。在社会反应篇,犯罪学回归到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被害预防等领域,使刑事规范学和犯罪事实学各自获得了新的意义。
《关系犯罪学 第3版》目录

上篇 研究范式 3

上篇导读:犯罪学研究的研究 3

第一章 什么是一个犯罪学问题 5

第一节 犯罪学视野中的犯罪 5

一、只有一个犯罪 5

二、存在不同视角 8

第二节 犯罪学叙事方法 12

一、实然研究 13

二、量化研究 14

三、经验研究 15

四、关系研究 16

第三节 犯罪学体系 17

一、犯罪学体系批判 17

二、犯罪学逻辑 20

第四节 犯罪学整合 24

一、犯罪学的富有与贫困 24

二、犯罪学理论的类型化分析 27

小结 33

第二章 应然犯罪学 35

第一节 应然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35

第二节 知识背景 36

第三节 基本理念 40

小结 46

第三章 实然犯罪学 48

第一节 实然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48

第二节 思想背景 49

一、经验主义 50

二、生物进化论 53

三、社会统计学 55

第三节 实证方法 58

一、客观观察 59

二、科学归纳 61

三、定量分析 62

第四节 实然之罪 65

一、经验之罪 65

二、必然之罪 67

三、个别之罪 69

小结 72

上篇回顾:体用之间的犯罪学 73

中篇 犯罪关系 79

中篇导读:犯罪学的本体研究 79

第四章 犯罪特性学 82

第一节 狒狒与军官 82

第二节 伦理之恶 86

一、加罗法洛的“自然犯罪” 86

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87

三、休谟的道德直觉主义 88

四、过滤后的“纯粹之恶” 89

第三节 社会之害 90

一、贝卡里亚的犯罪本质论 91

二、环境主义的攻击性实验 92

三、经验主义的道德无知说 93

第四节 犯罪性分析 94

一、犯罪与秩序 95

二、恶意与敌意 96

三、原因危险与结果危险 98

第五节 希特勒的犯罪性 101

一、恋尸症 102

二、为了德国? 103

三、再造希特勒的可能性 105

第六节 有组织犯罪的犯罪性 107

一、匪徒 107

二、秘密教门与邪教 110

三、秘密会党与黑社会 114

四、恐怖主义 123

第七节 危险个体的犯罪性 133

一、张君案与原因危险 133

二、井口案与结果危险 139

三、张君们与井口们的危险性比较 143

小结 144

第五章 犯罪形态学 147

第一节 修女与妓女 147

第二节 犯罪即罪行 149

一、环境决定论 150

二、正常人假定 151

三、效果论 152

四、规范论 153

五、批判精神 153

第三节 犯罪即罪人 154

一、人性决定论 155

二、特殊人假定 155

三、危险人假定 157

四、多元反应论 158

五、保守立场 159

第四节 犯罪即互动 160

第五节 互动的历史 163

第六节 互动的结构 170

一、被害关系 170

二、行为类型 173

三、加害地位 176

四、国家被害 179

第七节 刑罚立场 182

小结 190

第六章 犯罪定义学 192

第一节 面包与铁路 192

一、犯罪化的过程和结果 194

二、指称犯罪的符号体系 195

三、表达价值取向的规范准则 196

四、犯罪定义的类型 196

五、犯罪定义的本质 198

第二节 主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199

一、能动论 200

二、多元论 203

三、冲突论 205

第三节 客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209

一、摹状论 210

二、一元论 212

三、自然论 214

第四节 中介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215

一、任性的主体性 217

二、片面的主体性 217

三、危险的主体性 218

四、互动中的犯罪化 221

第五节 犯罪定义的事实学分析 225

一、价值分析 226

二、真理分析 227

三、结构分析 229

四、历史分析 241

小结 242

第七章 犯罪规律学 245

第一节 鸡鸣与日出 245

第二节 犯罪原因 247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 247

二、犯罪原因研究 249

三、因果中心说批判 253

第三节 犯罪概率 254

一、犯罪概率的概念 255

二、犯罪概率研究 256

三、概率中心说批判 259

第四节 犯罪规律 260

一、理论假设 261

二、实证检验 262

三、普遍联系 265

四、一个悲观的结论 267

第五节 犯罪规律的发现与证实 268

一、实证分析与犯罪规律 268

二、犯罪强度 270

三、犯罪结构 272

四、犯罪动态 278

五、犯罪相关 278

第六节 犯罪规律类型 285

一、原生性犯罪规律 285

二、反应性犯罪规律 288

三、差异性犯罪规律 295

四、学科还原性犯罪规律 298

五、犯罪累积规律 301

六、犯罪决策规律 303

七、犯罪互动规律 305

八、结构性犯罪规律 307

九、过程性犯罪规律 309

十、抵消性犯罪规律 311

十一、临界性犯罪规律 314

十二、犯罪得逞规律 318

十三、犯罪效应规律 320

小结 326

中篇回顾:关系犯罪观与控制社会控制 330

下篇 关系公正 337

下篇导读:公正是犯罪关系控制的最高境界 337

第八章 微观公正:刑事当事人 339

第一节 被害人平等:报应重于预防 341

第二节 受刑人平等:同案同判 344

第三节原、被告平等:裁判中立 346

小结 350

第九章 中观公正:立法与司法 351

第一节 刑事立法中明显的重刑情结 351

第二节 立法对司法的拉动——死刑闲而不虚 355

第三节 司法实践对立法的相对独立——法官的集体选择 357

第四节 立法与司法之间——犯罪定义的中介性 359

小结 361

第十章 宏观公正:刑法与社会 363

第一节 谁的规则——刑法中的两个背影 364

第二节 哪来的规则——内省与经验 368

第三节 规则到哪去——复原与重建 372

小结 377

下篇回顾:犯罪定义权的最优分享 379

参考书目 382

研究线索 389

致谢 3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