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
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

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美良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6068735
  • 页数:1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晚白垩世古岩溶研究为重点,侧重探讨了广西白垩纪(古)岩溶建造及形态的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对广西白垩纪(古)建造进行填图、剖面测制,以及对古岩溶建造形态的有关参数、碳酸盐岩基岩等的相互关系的相关分析,并结合建造类型、产状、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层面构造等标型特征的观测,对古岩溶形态及伴生的古岩溶建造作了较系统的总结,综合确定古岩溶形态及其组合类型。
《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目录

绪论 1

1 古岩溶研究现状 4

2 区域地质特征 7

2.1 碳酸盐岩地层 7

2.1.1 丹洲群白竹组碳酸盐岩 7

2.1.2 寒武系碳酸盐岩 7

2.1.3 下奥陶统下部白洞组碳酸盐岩 7

2.1.4 泥盆系碳酸盐岩 8

2.1.5 石炭系碳酸盐岩 11

2.1.6 二叠系碳酸盐岩 12

2.1.7 三叠系碳酸盐岩 13

2.1.8 侏罗系碳酸盐岩 13

2.1.9 古近系碳酸盐岩 13

2.2 地质构造 13

2.2.1 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及形变特征 13

2.2.2 晚古生代的隆起与凹陷构造及中、新生代内陆构造盆地 16

2.3 岩溶发育历史 17

2.3.1 晚古生代岩溶发育特征 17

2.3.2 中生代以来岩溶发育特征 20

3 岩溶发育条件 22

3.1 岩性及其组合条件 22

3.1.1 碳酸盐岩岩石类型 22

3.1.2 碳酸盐岩岩溶层组类型 24

3.1.3 碳酸盐岩构造岩的岩石类型 24

3.2 地质构造条件 26

3.2.1 桂北台隆区 27

3.2.2 桂中-桂东台陷区 27

3.3 水文地质条件 29

3.4 气候条件 30

3.4.1 红层中红化物质的来源 30

3.4.2 动植物化石特征 30

3.4.3 红色岩溶建造的结构、构造特征 31

3.4.4 沉积组合及矿物特征 31

3.4.5 岩溶形态特征 31

3.4.6 古地理及古气温分析 31

4 桂林岩溶地区中生代地层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33

4.1 中生代地层的确定 33

4.1.1 上三叠统 33

4.1.2 上白垩统 35

4.2 中生代地层确定的地质意义 38

4.2.1 地层研究意义 38

4.2.2 地质构造研究意义 38

5 古岩溶建造 40

5.1 古岩溶建造概述 40

5.1.1 古岩溶建造的定义 40

5.1.2 古岩溶建造的研究现状 40

5.1.3 古岩溶建造的分类和研究重点 41

5.2 古岩溶建造特征 42

5.2.1 南方岩溶区白垩纪岩溶建造特征 42

5.2.2 桂林白垩纪岩溶建造特征 43

5.2.3 古岩溶建造中的溶积钙砾岩 47

5.3 溶积钙砾岩的成因类型 47

5.3.1 碳酸盐岩角砾岩的研究现状 47

5.3.2 桂林晚白垩世溶积钙砾岩的成因类型 48

5.3.3 溶积钙砾岩的沉积环境重建 54

5.4 红色溶积钙质泥岩的成因 63

5.4.1 碳酸盐岩的两种成土作用 63

5.4.2 红色钙质泥岩是古溶蚀残余成土作用的产物再固结形成的 65

5.4.3 晚白垩世红色溶积钙质泥岩形成的地质意义 67

6 晚白垩世红色岩溶建造的沉积相 72

6.1 岩溶建造的分布特征 72

6.1.1 空间分布广泛,相对集中,具方向性和局部等距性 72

6.1.2 时间上具有长期性、阶段性、继承性和新生性 74

6.2 岩溶建造的一些重要标志 75

6.2.1 物质成分和层组类型 75

6.2.2 岩石结构构造 77

6.2.3 岩溶建造体的产状 78

6.3 岩溶建造(岩系)的沉积-堆积相 79

6.3.1 岩溶盆(谷)地微(亚)相 79

6.3.2 岩溶洼地、溶斗微(亚)相 79

6.3.3 岩溶坡麓微(亚)相 79

6.3.4 岩溶断陷(裂)谷微(亚)相 79

6.3.5 岩溶洞穴、缝隙微(亚)相 81

6.4 岩溶岩系古地理意义 81

6.4.1 两条古水文汇水带 81

6.4.2 两类古岩溶地貌景观 81

7 古岩溶形态 83

7.1 古岩溶形态若干选用词 83

7.2 古岩溶形态及其组合类型 83

7.2.1 白垩纪岩溶的分布 84

7.2.2 古岩溶个体形态 91

7.2.3 古岩溶形态组合类型 98

7.3 古岩溶形态研究对古地形地貌重建的重要性 100

7.3.1 以岩溶改造和岩溶建造的观点研究古岩溶形态 100

7.3.2 按岩溶作用(化)过程识别古岩溶形态 100

7.3.3 古岩溶形态的恢复 101

7.3.4 古岩溶形态研究是岩溶研究的实践 101

8 古岩溶不整合的识别 102

8.1 岩溶不整合的内涵 102

8.1.1 岩溶不整合的时间含义 102

8.1.2 岩溶不整合的空间含义 102

8.1.3 岩溶不整合的地壳运动含义 102

8.1.4 岩溶不整合在物质、能量上的表现 103

8.2 古岩溶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103

8.2.1 古岩溶形态(体)标志 103

8.2.2 古地形、地貌标志 103

8.2.3 古岩溶建造标志 104

8.2.4 古构造标志 106

8.2.5 古生物、年代学标志 107

8.2.6 古水文网标志 107

8.3 古岩溶不整合研究的地质意义 108

9 中生代岩溶成矿作用 111

9.1 古岩溶成矿环境特征 112

9.1.1 构造控矿 112

9.1.2 岩性控矿 113

9.1.3 岩溶水物理化学性状与成矿的关系 115

9.2 古岩溶矿床典型矿例 118

9.2.1 铅、锌、黄铁矿床 118

9.2.2 重晶石矿床 119

9.2.3 滑石矿床 120

9.2.4 水晶矿床 120

9.3 古岩溶成矿作用特征 124

9.3.1 成矿时、空特征 124

9.3.2 岩溶发育与矿床类型特征 124

10 岩溶发育过程的改造与建造 127

10.1 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27

10.2 不同岩溶时期的改造与建造 129

10.2.1 印支岩溶期的改造与建造 129

10.2.2 燕山岩溶期的改造与建造 129

10.2.3 喜马拉雅岩溶期的改造与建造 132

11结束语 134

11.1 古岩溶建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134

11.1.1 认识水岩作用的广泛地质意义 134

11.1.2 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延伸 134

11.1.3 证实古岩溶形态与岩溶建造的成(伴)生关系 134

11.2 古岩溶改造与建造的理论探索 135

11.3 古岩溶与成岩成矿作用的理论探索 136

11.4 古岩溶研究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 1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