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文化的未来
中国文化的未来

中国文化的未来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继承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2049005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近代儒学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索为中心,以近代儒学与现代性的互动为叙述逻辑,以思想个案研究为论述方法,探究了自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20年代近代儒学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种种探索,不仅在学理上揭示了近代儒学关于“中国文化出路主张”演变的内在原因,并且在总结相关探索得失的基础上,着眼于当下的时代特点与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提供一种尝试性的回答。
《中国文化的未来》目录
标签:继承 文化

引言 永远敞开的历史话题 1

第一章 现代性的冲击与挑战:近代儒学的时代境遇 5

第一节 现代性的生成与展开 5

一、从现代化到现代性——当代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认知深化 6

二、现代社会的起点 8

三、现代性的实质 9

第二节 近代儒学对现代性的认识进程 14

第二章 从拒斥现代性到反思现代性:近代儒学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索 18

第一节 拒斥现代性: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思潮 19

一、立国之道,在尚礼仪,正人心 20

二、不通“中西”的僵化保守派 22

第二节 学习西方: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26

一、“劝学”主旨: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27

二、中国文化应对之策: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29

三、中国文化之未来——中西会通 34

四、“体”“用”思想评析 40

五、张之洞:近代思想史上的过渡者 45

第三节 反思现代性:梁漱溟——独树一帜的新儒家 46

一、从佛学起家的儒者 48

二、“三教圆融”与梁漱溟的儒家意旨 50

三、从“形而上”之道探究文化 52

四、西方近代文明之根本 56

五、何谓“文化”及人类文化之类别 58

六、人类文化发展之自然进程 60

七、评价文化合理性的尺度:契机 62

八、人类文化的未来与儒家思想之价值 64

九、中国文化的“当下”与“未来” 67

十、抽象继承与具体超越 71

十一、梁漱溟思想形成的时代原因 73

第四节 近代儒学探索“中国文化出路”的启发 80

一、近代儒学的历史延伸 81

二、近代儒学探索“中国文化出路”的历史启迪 88

第三章 检讨与反思:全球化格局下的现代性与儒学之张力 98

第一节 从人性观看现代性与儒学的根本差异 99

一、“何以为人”——儒学与现代性之根本区别 99

二、制度设计与社会心理之差异——儒学与现代性的直接冲突 105

三、在价值观层面:“小我”与“大我”之别 107

第二节 现代性冲击之下的儒学困境 107

一、人性能否“超越”:现代性冲击下儒学的根本困境 108

二、历史观的缺憾 112

三、“理念”与“制度”层面的挑战 117

第三节 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与困境 124

一、西方思想家对现代性的反省 125

二、现代文明问题的主要表现 129

三、现代性问题的根源 135

四、中国文化的应对思路 138

第四节 现代性冲击下的儒学生命力 142

一、“道”、“器”与“体”、“相”、“用”的启示 143

二、儒学的内在层次 146

三、儒学的当代生命力问题 154

第五节 互动与超越:儒学与现代性冲突之趋向 159

第四章 何以重生:对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尝试性探索 163

第一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学界讨论“中国文化出路”的回顾 167

第二节 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坐标和依据 170

一、中国文化建设的坐标系 171

二、制定中国文化战略的依据和尺度 171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文化资源 185

一、如何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186

二、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193

三、如何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 198

四、中西文化何以会通 201

第四节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重构现代性 220

一、重构现代性——中国文化发展之方向 220

二、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架构 226

三、中国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 231

第五节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内部生成 233

一、“内部生成”是对人类文化发展史的经验总结 234

二、“内部生成”奠基于对中西文化的理性分析 237

三、“内部生成”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239

第六节 对如何推进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241

一、对文化重要性的认知还需要深化 241

二、对文化建设工作应有整体布局 245

三、制定推进文化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250

四、解放思想与文化如何永葆活力 255

五、不断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作 259

六、亟须树立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261

七、高度重视推进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问题 263

结语 266

主要参考文献 269

后记 感恩与责任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