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玥莹,邹剑秋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030298744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目录

第一篇绪论 3

第1章 高粱在世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3

1.1 高粱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的特殊地位 3

1.2 高粱的生物学特点 5

1.2.1 光合效率高 5

1.2.2 抗逆性强 5

1.2.3 杂种优势强 5

1.3 高粱的经济学优势 6

1.3.1 高粱食品业 6

1.3.2 高粱酿酒业 7

1.3.3 高粱饲料业 8

1.3.4 高粱能源业 10

1.3.5 高粱淀粉业 11

1.3.6 高粱色素业 12

1.3.7 其它应用 12

第2章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14

2.1 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14

2.2 几种主要分子标记简介 15

2.2.1 RFLP 15

2.2.2 RAPD 17

2.2.3 SCAR 19

2.2.4 AFLP 19

2.2.5 SSR 20

2.2.6 ISSR 21

2.2.7 AP-PCR和DAF 22

2.2.8 SNP 22

2.2.9 STS(序列标志位点) 23

2.2.10 RGA标记 24

2.2.11 几种主要分子标记技术的比较 24

2.3 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和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25

2.3.1 基因定位 25

2.3.2 构建遗传图谱 32

2.3.3 研究植物遗传多样性 34

2.3.4 鉴定品种纯度 35

2.3.5 用于基因克隆 35

2.3.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6

第二篇 高粱丝黑穗病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41

第3章 丝黑穗病及其对高粱生产的影响 41

3.1 高粱丝黑穗病的分布 41

3.2 高粱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 42

3.3 高粱丝黑穗病病原菌及其生理分化 42

3.3.1 高粱丝黑穗病病原菌 42

3.3.2 高粱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 42

3.4 高粱丝黑穗病发病因素与防治措施 43

3.4.1 高粱丝黑穗病的发病因素 43

3.4.2 高粱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44

3.5 高粱抗丝黑穗病鉴定技术 45

3.5.1 土壤接种法 45

3.5.2 病圃鉴定法 45

3.5.3 菌粉拌种法 46

3.5.4 苗期注射接种法 46

3.5.5 苗期鉴定法 46

3.6 高粱抗丝黑穗病遗传机制 47

3.7 高粱抗丝黑穗病育种进展 48

3.7.1 抗病资源鉴定筛选 48

3.7.2 抗病杂交种选育 48

第4章 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遗传机制研究 50

4.1 材料与方法 50

4.1.1 供试材料 50

4.1.2 试验方法 51

4.1.3 高粱丝黑穗病鉴定分级标准 51

4.2 结果与分析 52

4.2.1 F1代植株抗病性与亲本的关系 52

4.2.2 F2代对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模型初探 54

4.3 结论与讨论 56

4.3.1 高粱对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F1代抗性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 56

4.3.2 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可能受2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影响,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 56

4.3.3 高粱育种选育要有适当的分离群体 56

4.3.4 高粱对丝黑穗病遗传机制研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 57

第5章 高粱抗丝黑穗病生理生化机制 58

5.1 材料与方法 62

5.1.1 实验材料 62

5.1.2 实验设计 62

5.1.3 测定指标 63

5.1.4 数据分析 65

5.2 结果与分析 65

5.2.1 苗期抗、感高粱的生理差异 65

5.2.2 拔节期和抽穗期抗、感高粱差异 81

5.3 讨论 92

5.3.1 抗、感高粱防御酶与抗丝黑穗病的关系 92

5.3.2 抗、感高粱可溶性糖与抗丝黑穗病的关系 93

5.3.3 抗、感高粱细胞壁酶与抗丝黑穗病的关系 94

5.4 结论 95

5.4.1 高粱抗丝黑穗作用过程是多种因子起作用 95

5.4.2 酶活性升高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95

5.4.3 鉴定成熟期高粱抗、感丝黑穗病的生化指标 95

第6章 高粱DNA提取方法的优化与比较 97

6.1 材料与方法 98

6.1.1 实验材料 98

6.1.2 实验方法 99

6.2 结果与分析 101

6.2.1 DNA样品纯度分析 101

6.2.2 DNA的SSR-PCR扩增结果 102

6.2.3 高盐低pH法提取高粱DNA过程的优化 103

6.3 结论 105

第7章 高粱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RAPD标记的筛选以及SCAR标记的建立 106

7.1 材料与方法 107

7.1.1 实验材料 107

7.1.2 实验方法 108

7.2 结果与分析 111

7.2.1 DNA纯度检测 111

7.2.2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111

7.2.3 抗丝黑穗病基因的RAPD多态性标记筛选 118

7.2.4 抗丝黑穗病基因RAPD多态性差异谱带标记分析 125

7.2.5 抗丝黑穗病基因RAPD多态性差异的共分离分析 128

7.2.6 RAPD多态性标记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130

7.2.7 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133

7.3 结论 136

第8章 高粱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SSR标记的筛选 138

8.1 材料与方法 138

8.1.1 实验材料 138

8.1.2 SSR引物及PCR扩增试剂 139

8.1.3 仪器设备 139

8.1.4 试剂及其配制 139

8.1.5 实验方法 140

8.2 结果与分析 143

8.2.1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对SSR-PCR扩增的影响 143

8.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染色方法 147

8.2.3 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近等基因池的SSR分析 149

8.2.4 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SSR多态性标记 152

8.3 结论与讨论 162

8.3.1 建立了SSR最佳反应体系 162

8.3.2 优化了两种PAGE的电泳方法 162

8.3.3 筛选了SSR引物 162

8.3.4 找到了与抗丝黑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 162

8.4 结论 163

第三篇 高粱抗蚜虫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171

第9章 高粱抗蚜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171

9.1 材料和方法 171

9.1.1 材料 171

9.1.2 方法 171

9.2 结果分析 172

9.2.1 田间鉴定 172

9.2.2 叶片化学物质含量的分析 173

9.2.3 高粱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174

9.2.4 叶片形态及组织结构与抗蚜的关系 175

9.3 结论与讨论 178

9.3.1 高粱抗蚜的鉴定采用自然初鉴和人工复鉴相结合的方法 178

9.3.2 测定不同高粱叶片中某种化学物质含量进行抗性鉴定 179

9.3.3 高粱植株抗蚜性与其内部化学物质有关 179

9.3.4 抗性试材单宁的含量高于感性试材且呈显著差异 179

9.3.5 可抗感鉴定为辅助手段,减少田间调查的工作量 180

9.3.6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作为抗蚜性鉴定的辅助指标 180

9.3.7 以田间鉴定为基础,找出植株本身抗蚜的特征 180

第10章 高粱叶片DNA提取纯化方法的比较及RAPD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182

10.1 材料和方法 183

10.1.1 植物材料 183

10.1.2 DNA的提取 183

10.1.3 DNA纯度检测方法 184

10.1.4 RAPD反应条件 185

10.2 结果分析 185

10.2.1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DNA纯度的检测 185

10.2.2 高粱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186

10.3 结论与讨论 190

第11章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抗蚜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192

11.1 材料和方法 193

11.1.1 供试材料 193

11.1.2 F2分离群体抗蚜性鉴定 193

11.1.3 仪器设备 193

11.1.4 近等基因池的建立 194

11.1.5 RAPD分析 194

11.1.6 产物检测 194

11.1.7 连锁分析 194

11.1.8 多态性片段的回收 195

11.1.9 回收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195

11.1.10 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的测序 199

11.1.11 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199

11.2 结果分析 200

11.2.1 高粱抗蚜基因近等基因池的RAPD分析 200

11.2.2 高粱抗蚜基因的RAPD多态性标记 202

11.2.3 高粱抗蚜基因的RAPD多态性标记图谱分析 203

11.2.4 与抗蚜基因连锁的RAPD多态性标记 205

11.2.5 与抗蚜基因连锁的RAPD多态性标记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208

11.2.6 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211

11.2.7 抗蚜基因连锁群的建立 212

11.3 结论与讨论 213

第12章 对高粱F3代及部分抗感品种的SCAR分析 215

12.1 材料和方法 216

12.1.1 材料 216

12.1.2 方法 216

12.2 结果与分析 217

12.2.1 对BTAM428×ICS-12B杂交F3代的跟踪鉴定 217

12.2.2 对几种抗感品种的SCAR分析 219

12.3 结论与讨论 220

12.4 结论 221

第四篇 高粱抗螟虫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227

第13章 高粱抗螟育种研究进展 227

13.1 玉米螟的为害 227

13.2 玉米螟的研究进展 228

13.3 高粱的抗螟机制 228

13.4 高粱抗螟性筛选与鉴定 229

13.5 抗螟育种的方法及现状 231

13.6 高粱抗螟育种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232

第14章 亚洲玉米螟高粱上蛀孔分布及其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233

14.1 材料和方法 233

14.1.1 供试材料 233

14.1.2 蛀孔分布的调查 233

14.1.3 产量损失测定 234

14.2 结果分析 234

14.2.1 两代蛀孔在高粱植株上的分布 234

14.2.2 蛀孔及其在植株上的部位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236

14.3 讨论 237

第15章 高粱抗螟虫SSR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偏分离分析 239

15.1 材料与方法 240

15.1.1 作图群体 240

15.1.2 SSR引物 240

15.1.3 样品总DNA提取 241

15.1.4 SSR标记分析 241

15.1.5 数据收集和连锁分析 242

15.2 结果与分析 242

15.2.1 SSR多态性引物筛选 242

15.2.2 SSR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分离检测与分析 242

15.2.3 遗传图谱的构建 245

15.3 讨论 246

15.4 结论 247

参考文献 248

附录 266

附录Ⅰ 抗丝黑穗病基因SSR分析中所用引物名称(165对) 266

附录Ⅱ 抗螟虫基因SSR分析中所用引物名称(104对) 279

附录Ⅲ RAPD分析中的随机引物表(生工——400条) 288

附录Ⅳ RAPD分析中的随机引物表(Operon公司500条) 292

附录Ⅴ OPN-07727及OPN-08373克隆菌落 298

附录Ⅵ pMD 18-T Vector克隆及酶切位点 299

附录Ⅶ OPN-07727酶切位点图谱 300

附录Ⅷ OPN-08373酶切位点图谱 301

附录Ⅸ 特异片段OPN-07727R端测序彩色波形图 302

附录Ⅹ OPN-07727F端测序彩色波形图 303

附录Ⅺ OPN-08373测序彩色波形图 304

附录Ⅻ 英文缩写的中文名称 305

附录ⅩⅢ Marker图谱 307

作者发表的相关论文和著作 308

后记 3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