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歇后语认知过程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的角度
歇后语认知过程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的角度

歇后语认知过程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的角度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利军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210100126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
《歇后语认知过程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的角度》目录

第一章 汉语歇后语概论 1

一、语词分立观点 1

二、汉语歇后语概述 4

(一)汉语歇后语溯源 4

(二)汉语歇后语的分类 7

(三)汉语歇后语前、后语节之间的关系 9

(四)汉语歇后语能歇后吗 13

(五)汉语歇后语的语义特点 15

(六)汉语歇后语的语义功能 18

(七)汉语歇后语生成和理解的语用分析 21

(八)汉语歇后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语言学模型 24

(九)不同理论对歇后语加工的预设 36

(十)当前语汇认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9

第二章 比喻性语言加工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42

一、比喻性语言加工的模型 42

(一)字面意义优先假说 42

(二)比喻意义优先假说 43

(三)平行加工模型 44

二、影响比喻性语言加工的语义性质 44

(一)熟悉度 44

(二)可表象度与汉民族思维的具象特征和含蓄特征 46

三、影响比喻性语言(语汇)理解的语言和认知因素 51

(一)语义分析能力和语境推断能力 52

(二)影响语汇理解的认知能力——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 55

四、隐喻思维 60

(一)思维的隐喻性和意向性 60

(二)歇后语理解中的隐喻、转喻及其互相作用 61

第三章 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 67

一、研究一:汉语歇后语语义性质关系研究 67

(一)方法 67

(二)结果与分析 68

二、研究二:粤语歇后语语义性质关系研究 75

(一)方法 75

(二)结果与分析 76

三、研究三: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83

(一)实验1 喻意型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83

(二)实验2 谐音型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87

四、研究四:前、后语节语义是否一致对歇后语加工的影响 92

(一)方法 92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93

(三)讨论 96

第四章 汉语歇后语“名副其实”吗 102

一、研究五:喻意型歇后语加工的时间进程研究 102

(一)实验1 前、后语节不“歇后”时歇后语的理解 102

(二)实验2 前、后语节短暂“歇后”时歇后语的理解 105

(三)实验3 前、后语节长时“歇后”时歇后语的理解 106

二、研究六:同音字在汉语谐音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111

(一)实验1 前、后语节短暂“歇后”时歇后语的理解 111

(二)实验2 前、后语节长时“歇后”时歇后语的理解 114

三、研究七:歇后方式对喻意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19

(一)实验1 歇后方式对歇后语加工的影响 119

(二)实验2 歇后方式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眼动实验的证据 121

第五章 汉语歇后语加工的影响因素研究 127

一、研究八:熟悉度对喻意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27

(一)方法 127

(二)结果与分析 128

(三)讨论 130

二、研究九:语义突然度对喻意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32

(一)实验1 语义突然度对歇后语语义一致性判断的影响 132

(二)实验2 语义突然度对歇后语语汇再认的影响 134

三、研究十:语义表象度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35

(一)实验1 ISI=0ms时表象度对喻意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35

(二)实验2 ISI=500ms时表象度对喻意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38

(三)实验3 表象度对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40

第六章 心理理论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43

一、心理理论与非直义性语言理解的关系概述 143

二、研究十一:小学儿童心理理论水平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145

(一)方法 145

(二)结果与分析 147

(三)讨论 152

第七章 总论 157

一、歇后语的内部关系分析 157

(一)前、后语节内部关系的本质——对语义同一关系的确证 157

(二)汉语歇后语前、后语节语义关系的修辞说 160

(三)汉语歇后语前一语节的存在价值 163

(四)汉语歇后语前一语节的选择机制 166

(五)粤语歇后语内部关系分析 168

二、对歇后语名称的再思考 174

(一)歇后语加工需要时间上的“短暂”停顿 174

(二)歇后语加工需要形式和语义上的空间“分离” 178

三、歇后语认知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80

(一)喻意型歇后语认知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80

(二)谐音型歇后语认知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85

(三)思维的隐喻本质 189

四、语义性质对歇后语认知的影响 191

(一)熟悉度影响喻意型歇后语理解的内在机制 191

(二)熟悉度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内在机制 195

(三)表象度对歇后语语义加工的影响 197

五、歇后语加工的认知本质和模型分析 200

(一)歇后语加工的认知本质 200

(二)歇后语加工的三种模型分析 203

参考文献 205

附录 219

后记 2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