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美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30100061
  • 页数:80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目录

第一章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510)到西周(前770) 1

第一节 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知识 1

一 濮阳龙虎北斗图与龙虎鸟麟四象图及其授时功能 1

二 龙虎鸟麟四象与图腾及星象崇拜 4

第二节 大火历和《尚书·尧典》四仲中星 7

一 大火历的流行 7

二 《尚书·尧典》四仲中星及其他 8

第三节 《夏小正》及其所反映的夏民族历法传统 10

一 《夏小正》的星象记载 10

二 《夏小正》星象断代研究 12

三 《夏小正》的历法特色 16

四关于《尚书》日食的研究 17

第四节 殷商时期的天文历法 18

一 纪年、纪月、纪日法及时制 18

二 殷商时代的历法 21

三 甲骨文日月食记录 28

第五节 西周的天文历法 31

一 西周的纪时术语 31

二 西周历法的年、月朔与闰月 34

三 西周灵台以及天文职官 37

第二章 天文学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40

第一节 天象记录与天象观 40

一 日食记录 40

二 彗星、陨石、流星雨记录 42

三 子韦、裨灶等人的星占思想 44

四 分野说的建立与流行 45

第二节 鲁国历谱与春秋历法 47

一 鲁国历谱必须满足的若干基准点与基本条件 48

二 关于鲁国历谱连大月与闰月的具体设置 51

三 鲁国历谱新编 55

四 春秋历法概说 58

第三节 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 61

一 岁星纪年法 61

二 太岁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 64

第四节 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 67

一 二十八宿的起源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四象的演变 67

二 二十八宿系统的定量化及其演变 69

第五节 诸子的宇宙论 72

一 儒家的宇宙论 72

二 道家:李耳与庄周的宇宙论 74

三 墨翟、尸佼、惠施、邹衍等人的宇宙论 75

四 《管子》中的宇宙论 77

五 屈原《天问》所反映的宇宙论 78

六 《吕氏春秋》中的宇宙论 79

第六节 月令思想、阴阳家与天文历法 80

一 月令思想的流行 80

二 阴阳家月令中的星象及24节 气与72候 82

三 五德终始论与三正说 86

第七节 战国时期的古六历 87

一 古六历的基本数据 87

二 古六历朔、闰、气等的推算法 90

三 古六历的测定年代与行用状况 91

第八节 甘德与石申夫的天文工作 92

一 甘德与石申夫其人 92

二 关于日、月、五星的观测与研究 93

三 关于恒星的观测 95

四 甘德与石申夫的星占术 96

第九节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 98

一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 98

二 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的彗星知识 102

第三章 天文学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 103

第一节 秦代大一统与天文历法 103

一 历法及相关制度的统一 103

二 从睡虎地秦简《日书》等看秦代历法的有关内容 104

第二节 西汉早期的改历之议与天象记录及天象观 109

一 改历之议 109

二 天象记录与天象观及天文机构 110

第三节 淮南学派的天文工作 112

一 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112

二 其他天文学知识的记述 115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文学思想与司马迁的天文工作 117

一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说 117

二 司马迁的天文工作 119

第五节 太初历的制定及其贡献 123

一 太初历的制定 123

二 太初历的内涵 124

三 太初历颁行以后的论争 126

第六节 圭表、晷仪、漏壶与星图的制作及百刻制问题 127

一 圭表与晷仪的制作 127

二 出土的五具西汉漏壶 130

三 西汉漏壶的三种型制、百刻制及其他 132

四 汉代星图 135

第七节 从周髀家盖天说到《周髀算经》盖天说及浑天说的兴起 137

一 周髀家盖天说 137

二 《周髀算经》盖天说 139

三 浑天说的兴起 142

第八节 《石氏星经》的测定 144

一 《石氏星经》的校订与证认 144

二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的四种不同见解 148

第九节 京房、刘向、刘歆及扬雄的天文学思想 152

一 京房的天文学思想 152

二 刘向的天文学思想 154

三 刘歆的历法工作与天文学思想 157

四 扬雄的天文学思想 165

第十节 纬书中的天文学 167

一 《尚书·考灵曜》等的地有升降、四游说 168

二 《易·乾凿度》等的宇宙前期演化说 171

三 《诗·推度灾》等的宇宙循环论 173

四 《易·通卦验》的24节 气晷影长度 174

五 《河图·帝览嬉》等的月行九道说 175

第十一节 东汉早期的历法改革与东汉四分历 176

一 东汉早期的历法改革 176

二 编和李梵东汉四分历的编制 177

第十二节 贾逵、傅安、李梵、苏统等人的天文工作 179

一 贾逵的天文历法思想 179

二 傅安黄道仪与太史黄道铜仪及其应用 181

三 李梵、苏统关于月行迟疾与月亮近地点进动的发现 182

四 宗绀关于交食周期的改革 183

五 霍融与《夏历》关于漏刻等的测量 183

第十三节 王充的天文思想 185

一 元气自然论 185

二 平天说 187

三 关于太阳离地远近的讨论 189

四 日月食论和月生潮汐论 190

第十四节 郗萌—黄宪宣夜说 192

一 郗萌宣夜说 192

二 黄宪宣夜说 193

第十五节 张衡的天文学工作 194

一 张衡其人 194

二 浑天说理论的经典性总结 195

三 宇宙演化理论的阐发 199

四 若干天文现象的理论探讨 200

五 天文观测与历法研究 201

六 水运浑象、补偿式漏壶的制作 203

第十六节 东汉中晚期的历法论争 204

一 关于历元的论争 204

二 关于交食周期的论争 207

三 24节 气日所在、黄道去极等表格的重测 210

第十七节 刘洪及其乾象历的重大进展 212

一 刘洪其人 212

二 乾象历的重大进展 213

第四章 天文学体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218

第一节 曹魏早期历法之争和杨伟景初历 218

一 曹魏早期关于历法的论争 218

二 杨伟景初历的制定 221

三 景初历的进展 222

第二节 陈卓星官的问世 224

一 陈卓其人 224

二 陈卓星官与星数 225

第三节 三国时期论天各家的争鸣 231

一 陆绩、王蕃的浑天说 231

二 姚信昕天说 235

三 虞耸兄弟穹天说 237

四 徐整与开天辟地说 238

五 杨泉宣夜说 239

六 刘智浑天说 239

第四节 两晋时期论天各家 241

一 虞喜安天说和《列子·天瑞》中的宣夜说 241

二 葛洪对盖天说的批评和对张衡浑天说的辩护 243

三 姜岌对浑天说的改造 245

第五节 三国两晋时期天文学的其他进展 247

一 葛衡浑天象、孔挺浑仪、斛兰铁浑仪及其他 247

二 束皙关于太阳大小远近的论证 250

三 虞喜:岁差的发现 251

四 姜岌的天文历法工作 252

五 赵?对于闰周的改革 254

第六节 佛教须弥山说的传入 255

一 须弥山说的宇宙循环论 256

二 须弥山说的天地结构论 257

三 须弥山说的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论 259

第七节 何承天及其元嘉历 261

一 关于元嘉历 261

二 岁差值的新考定及其他天文学思想 265

第八节 祖冲之及其大明历 266

一 关于上大明历表 266

二 冬至时刻测算法及回归年长度等的测定 269

三 祖冲之同戴法兴的历法辩论 271

第九节 梁武帝萧衍的天文学思想 274

一 梁武帝与天文学活动的活跃 274

二 梁武帝与金刚山说 275

第十节 祖暅和虞?等人的天文历法工作 277

一 祖暅的天文学活动 277

二 虞?的天文学工作 282

第十一节 北魏、东魏时期的历法及其论争 284

一 北魏早期的改历之议 284

二 北魏后期的历法之争 285

三 东魏时期的历法之争 287

四 张龙祥、李业兴正光历及李业兴兴和历 288

第十二节 张渊、信都芳、李兰等人的天文工作 292

一 张渊《观象赋》 292

二 信都芳的天文工作 294

三 李兰秤漏和马上漏刻的创制及其他 295

第十三节 张子信的三大发现 298

一 关于张子信其人 298

二 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299

三 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300

四 月亮视差对日食影响的发现 301

第十四节 北齐、北周时期的其他天文历法工作 303

一 北齐的历法之争 303

二 北周历法的变迁 304

第五章 天文学体系的成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 307

第一节 隋初历法之争及庾季才、耿询等人的天文工作 307

一 张宾开皇历和刘孝孙的抗争 307

二 庾季才等人的天文工作 310

三 耿询天文仪器的制作 311

第二节 张胄玄、刘晖、刘焯的历法论争 312

一 张胄玄、刘晖、刘焯三家历法之争 312

二 张胄玄历及刘焯的抗争 315

第三节 刘焯皇极历的成就及其他 318

一 日躔表的制定和定朔望计算法 318

二 交食推算法的革新 319

三 五星位置计算的新方法 323

四 五星动态表的改进 324

五 等差级数法的应用与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发明 325

六 若干天文数据和其他一些天文表格的改进与创制 328

七 关于天文学思想 329

第四节 张胄玄大业历的贡献 331

一 关于太阳运动的研究 331

二 关于五星运动的研究 334

三 关于交食的研究 336

第五节 星官知识的普及与星官体系的总结 337

一 《玄象诗》两种 338

二 李播《天文大象赋》 339

三 丹元子—王希明《步天歌》 340

第六节 傅仁均戊寅历和吕才漏壶及其他 344

一 傅仁均戊寅历的贡献 344

二 吕才漏壶及其他 347

三 漏刻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 349

第七节 李淳风及其麟德历 350

一 李淳风其人 350

二 黄道浑仪的制作 352

三 乙巳元历、《历象志》和《乙巳占》 353

四 麟德历的成就 355

第八节 瞿县悉达《开元占经》及九执历 357

一 瞿昙悉达及其家族 357

二 《开元占经》的编撰 360

三 九执历的编译及其特色 361

第九节 南宫说、一行、梁令瓒的天文工作 364

一 南宫说的天文大地测量和历法工作 364

二 一行其人 366

三 一行和梁令瓒天文仪器的制作及应用 371

第十节 一行大衍历的成就 376

一 大衍历的结构 376

二 关于《历议》和《略例奏章》 377

三 交食推算法的改进 381

四 五星位置推算法的改革 382

五 若干数学方法的发明与应用 383

六 准正切函数表与覆矩图的编制 385

七 九服晷长、漏刻和食差计算法 387

第十一节 敦煌星图与历书及黄道十二宫等的传入 390

一 敦煌星图甲本和乙本 390

二 敦煌历书 392

三 黄道十二宫的传入 394

四 不空《宿曜经》和金俱叱《七曜攘灾诀》及其他 397

第十二节 曹士?符天历和徐昂宣明历及其他 400

一 至德、五纪和正元三历略说 400

二 曹士?符天历的新创 401

三 徐昂宣明历的新探索 404

第十三节 封演、窦叔蒙、卢肇等人的潮汐论 407

一 封演《说潮》:月生潮汐论的进展 408

二 窦叔蒙《海涛志》:潮汐论的重大发展 409

三 卢肇《海潮赋》:潮汐论的谬误 411

第十四节 边冈崇玄历的重大进展 412

一 边冈历算捷法举隅 413

二 对二次函数算法的继承与扩展 414

三 三次、四次函数算法的创用及其他 416

第十五节 王朴、邱光庭等人的天文工作及吴越国天文图 418

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法概况 418

二 王朴钦天历的贡献 420

三 邱光庭《海潮论》的天文思想 424

四 吴越国天文图 426

第六章 天文学体系的高峰——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 430

第一节 宋代早期的应天、乾元、仪天、崇天四历法 431

一 王处讷与应天历 431

二 吴昭素与乾元历 432

三 史序与仪天历 433

四 宋行古与崇天历 435

第二节 张思训、韩显符的天文仪器制作 438

一 张思训“太平浑天仰视图”的创制 438

二 韩显符至道浑仪与祥符候仪的制作 440

第三节 大型秤漏、莲花漏与民间计时仪器 443

一 大型秤漏 443

二 燕肃与莲花漏 445

三 盂漏、田漏与几漏 447

第四节 燕肃、余靖等人的潮汐理论 449

一 张君房的《潮说》与燕肃的《海潮论》 449

二 余靖《海潮图序》:月生潮汐理论的新发展 451

三 邵雍、张载、沈括、徐兢等人的潮汐理论 452

四 余论 453

第五节 杨惟德的恒星观测工作及其他 454

一 杨惟德与《杨惟德星表》 454

二 1054年超新星的观测及其他 456

第六节 邵雍、张载等人的宇宙理论 459

一 邵雍的宇宙本原、演化说、循环论与地附气说 459

二 张载的气本原与聚散说、地在气中说及左旋说 461

第七节 周琮明天历、皇祐仪象、《周琮星表》及其他 463

一 周琮与明天历 463

二 《明天历·义略》:周琮论历 464

三 明天历算法的高度公式-表格化 466

四 皇祐仪象 467

五 《周琮星表》与《皇祐岳台晷景法》 469

第八节 沈括与卫朴的天文工作 471

一 《浑仪议》、《浮漏议》与《景表议》及熙宁仪象 472

二 关于平太阳日与真太阳日之差异等的论述 475

三 卫朴及其奉元历 476

第九节 苏颂与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及《新仪象法要》 477

一 水运仪象台的创制及其他 477

二 《新仪象法要》的编撰 482

三 苏颂星图 483

第十节 皇居卿观天历及姚舜辅占天历与纪元历 485

一 皇居卿与观天历 485

二 姚舜辅与占天历 486

三 姚舜辅的纪元历及其影响 487

第十一节 辽代、西夏与金代的天文历法 490

一 辽代的天文历法 490

二 西夏的天文历法 491

三 金代的天文工作及赵知微重修大明历 495

第十二节 南宋民间天文学家与陈得一、刘孝荣的历法工作 497

一 南宋民间天文学家的历史贡献 497

二 陈得一与统元历 498

三 刘孝荣与乾道历 499

四 刘孝荣与淳熙历 501

五 刘孝荣与会元历 502

第十三节 朱熹等人的天文学思想 503

一 朱熹的宇宙本原与演化新论 503

二 朱熹:地在气中说的确立 504

三 朱熹对日月五星左旋说与天体层次说的发展 505

四 俞琰、吴澄等人的天文论说 507

第十四节 杨忠辅统天历及南宋后期诸历法 509

一 杨忠辅及其统天历 509

二 鲍澣之与开禧历 511

三 南宋晚期诸历法 513

第十五节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 514

一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的由来、作者及文字说明 514

二 苏州石刻天文图及其科学价值 516

第十六节 耶律楚材、札马鲁丁的天文工作与上都回回司天监 518

一 耶律楚材的天文历法工作 518

二 札马鲁丁的西域仪象与万年历 520

三 札马鲁丁与上都回回司天监 523

第十七节 郭守敬、王恂等人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太史院的建立 524

一 郭守敬、王恂等人及其历法思想 525

二 一系列天文仪器的制造 527

三 太史院的建立 532

第十八节 授时历的成就 534

一 一系列天文测量工作的成就 534

二 授时历的若干重要革新与授时历的系列著作 539

三 授时历数学方法的创新 541

第十九节 赵友钦、伊世珍、林辕等的天文学思想 545

一 赵友钦与《革象新书》 545

二 邓牧与伊世珍的宇宙无限论 547

三 林辕的宇宙膨胀说 548

四 许谦、黄必寿等对日月五星左旋说的否定与对右旋说的论证 549

五 史伯璿与地体暗虚月食论 551

六 宋濂等人的地圆思想与月食论 552

第七章 天文学体系的停滞与复兴——明代(1368~1644) 555

第一节 明代的天文、历法政策及其影响 555

一 天文、历法厉禁对历法的影响 555

二 天文政策与天文仪器 558

三 天文政策与天文学思想 561

第二节 《天文书》 562

一 马哈麻和《天文书》的翻译及其底本 563

二 《天文书》的结构及占法 564

三 《天文书》的星占特色及其影响 565

四 《天文书》中的天文学知识 566

第三节 《回回历法》与《七政推步》 567

一 《回回历法》与《七政推步》的编译 567

二 天文数据与表格 568

三 回回历谱、日月位置及交食计算法 571

四 行星位置推算法 574

五 《七政推步》中的星表与星图 575

六 《回回历法》的影响 578

第四节 航海天文——牵星术 580

一 航海天文从导向到定位的发展 580

二 过洋牵星图 582

三 关于牵星板及其使用法 585

第五节 传统星图的继承与发展 588

一 明代传统星图纵览 588

二 明代天文政策、实学思潮与传统星图 593

三 明代传统星图的类型与特色 595

四 《天文节候躔次全图》星图集和《天文图》星图表集 596

第六节 藏族历法与彝族天文历法 600

一 时轮历的由来与发展 600

二 藏历有关天文数据和表格 601

三 藏历日、月、五星位置及交食推算法 604

四 关于藏历历谱 607

五 彝族天文历法 608

第七节 朱载堉的天文历法工作 610

一 朱载堉其人 610

二 黄钟历与圣寿万年历的编制及北极出地高度测量新法 612

三 天文学思想 614

第八节 邢云路的天文历法工作 616

一 邢云路其人 616

二 《古今律历考》 618

三 六丈高表的建立与回归年长度的测算 620

第八章 中西天文学的交融——明末~清代(1583~1911) 622

第一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东来和利玛窦、阳玛诺等传入的天文学知识 623

一 耶稣会士东来的历史背景和明末来华的主要耶稣会士 623

二 利玛窦与《乾坤体义》 624

三 阳玛诺与《天问略》 625

四 《日月星晷式》 626

五 汤若望与《远镜说》 627

六 傅汎际与《寰有诠》 629

第二节 明末的历法改革及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贡献 630

一 明末的历法之争 630

二 徐光启的天文历法工作 632

三 李之藻的天文历法工作 636

四 王英明与《历体略》 637

五 熊明遇与《格致草》 638

六 黄道周的地动思想 640

第三节 西方天文学体系的全面系统引入:《崇祯历书》 641

一 《崇祯历书》的编纂及其基本内容 641

二 《崇祯历书》所采取的基本理论和近代天文学知识 643

三 《崇祯历书》所介绍的西方天文仪器 648

四 《崇祯历书》中的星表、星图与《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650

第四节 薛凤祚、穆尼阁等人的天文工作及其影响 653

一 薛凤祚与《历学会通·正集》 653

二 穆尼阁与《天步真原》 655

三 黄百家对哥白尼学说的介绍 657

四 胡亶与《中星谱》 658

第五节 康熙帝与天文历法 660

一 康熙帝和历算研究的兴起 660

二 蒙养斋与《历象考成》的编纂 663

三 《历象考成》的内容 668

第六节 望远镜和自鸣钟的传入及其制作 670

一 望远镜的传入与制作 670

二 自鸣钟的传入与制作 674

第七节 王锡阐的天文工作 677

一 王锡阐及其天文历法思想 677

二 对西方历法的评述 681

三 《晓庵新法》 682

四 《五星行度解》 684

第八节 梅文鼎的天文工作 686

一 梅文鼎及其天文历法思想 686

二 对传统天文历法的研究与阐发 688

三 对西法的研究与普及推广 689

四 对中西天文历法的比较研究 692

五 天文仪器和星图的制作与研究 694

第九节 《明史·历志》的纂修及揭暄、游艺等人的天文工作 695

一 《明史·历志》之纂修 695

二 揭暄《璇玑遗述》与游艺《天经或问》 698

第十节 南怀仁等人制作的天文仪器与《灵台仪象志》及其他 700

一 南怀仁等人制作的赤道经纬仪等六件天文仪器 701

二 《灵台仪象志》的编纂 706

三 纪理安地平经纬仪的制作及其他 707

第十一节 《历象考成后编》与《仪象考成》的编纂 708

一 《历象考成后编》编纂之缘起 708

二 《历象考成后编》的内容及其改进 710

三 戴进贤与《历象考成后编》之月离表及其底本 712

四 《仪象考成》等的编纂及玑衡抚辰仪的制作 714

五 《历象考成后编》等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及其他 716

第十二节 乾隆时期日心地动说的传入及其反响 718

一 演示日心地动说仪器的传入 718

二 蒋友仁《坤舆全图》(《地球图说》)与日心地动说 720

三 阮元等人对日心地动说的怀疑或抵制 721

第十三节 中国传统天文学在欧洲 723

一 欧洲天文学家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缘起 723

二 对黄赤交角的研究及其贡献 725

三 法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和利用 728

第十四节 乾嘉学派的天文工作 731

一 钱大昕对传统历法的研究 731

二 阮元、李锐等《畴人传》的编纂及其他 732

三 李锐对传统历法的研究 736

四 顾观光、汪曰桢等的历法研究 738

第十五节 《仪象考成续编》与道光增星及其他 741

一 《仪象考成续编》的编纂 741

二 关于道光增星及对近代天文学若干论题的思考 743

第十六节 玛吉士、合信、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等的天文工作 745

一 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全书》中的天文知识 745

二 合信《博物新编》二集等书中的天文知识 747

三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谈天》的翻译 749

四 《谈天》的天文学内涵及其他 751

第十七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天文教育普及工作、王韬的天文工作及太平天国历法 755

一 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和若干学堂的天文教育 755

二 若干近代天文书籍的编译 757

三 王韬的天文学工作 759

四 太平天国历法——天历 761

第十八节 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天文台站 762

一 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 762

二 青岛气象天测所与台北测候所 764

第十九节 康有为、严复、谭嗣同、孙中山等的天文学思想 765

一 康有为与《诸天讲》 765

二 严复的天文学思想 767

三 谭嗣同的天文学思想 768

四 孙中山的天文学思想 769

参考文献 771

原始文献 771

研究文献 773

索引 775

人名索引 775

书名索引 792

后记 806

总跋 8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