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厉以宁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96
- ISBN:9787100005722
- 页数:542 页
本书的体系、结构与基本论点 1
第一章 导论 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 6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必要性 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9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9
二、按劳分配 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1
一、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11
二、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2
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规律 15
一、关于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5
二、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价值规律 16
三、关于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 18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0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商品性的统一 20
二、指令性计划 20
三、指导性计划 21
四、市场调节 23
五、我国的计划体制 23
第六节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4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创造前提 24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25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6
四、对外开放 28
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0
六、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 30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的前提 32
第一节 计划和市场 32
一、计划管理范围 32
二、价格 32
三、计划管理方法 33
四、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 34
五、劳务市场 35
六、科学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技术市场 35
第二节 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37
一、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的地位 37
二、资源开发的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38
三、新型的经济联合体 39
第三节 企业地位 39
一、企业的法人地位 39
二、企业破产问题 40
三、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41
四、企业内部关系 41
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42
六、社会主义企业活力的性质 42
第四节 经济立法、经济监督和经济信息系统 43
一、纯经济分析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43
二、经济立法 46
三、经济监督 46
四、经济信息系统 47
五、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的“过渡性症状” 48
第一篇 国民经济运行 52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形成和分解 52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形成 52
一、生产活动 52
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53
三、按最终产品价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 54
四、国民收入 55
五、国民收入形成过程 56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解 58
一、社会总供给 58
二、社会总需求 58
三、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 60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价值运动:封闭条件下的情况 61
一、封闭型经济的含义 61
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价值平衡 62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67
四、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69
五、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价值平衡 71
六、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73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价值运动:开放条件下的情况 75
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75
二、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价值平衡 76
三、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79
四、开放条件下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其他项目 81
第四章 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 85
第一节 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的统一 85
一、总量的价值平衡的局限性 85
二、实物平衡概念 85
三、封闭型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种平衡实现的条件 86
四、封闭型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种平衡实现的条件 90
五、净出口、净资金流出与两种平衡的实现 92
六、侨汇收入和支出、出入国境者的支出、劳务进出口与两种平衡的实现 95
七、总量意义上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统一 96
第二节 价值平衡、实物平衡的自行调整 97
一、价值平衡、实物平衡自行调整的含义 97
二、价值平衡、实物平衡自行调整的机制 98
三、价值平衡、实物平衡自行调整的局限性 99
第三节 财政、信贷和两种平衡之间的关系 102
一、财政在价值平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102
二、信贷在价值平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105
三、财政、信贷与总量的实物平衡 107
四、财政、信贷收支差额的累积性效应 11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总量失衡问题的提出 116
一、失衡与总量失衡 116
二、财政信贷调整前的失衡与调整后的失衡 116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出现总量失衡的可能性 117
四、对社会主义经济中总量失衡的认识 120
第五章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和部门间的经济联系 121
第一节 封闭条件下的部门结构 121
一、从结构的角度看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 121
二、部门的划分 122
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按部门分解 123
四、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 126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的部门结构 128
一、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 128
二、开放条件下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按部门分解 129
三、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公式的另一种表述 132
第三节 部门间的经济联系 133
一、投入,产出,消耗系数 133
二、直接消耗,间接消耗 133
三、最终产品的部门结构 134
四、部门间的实物平衡 137
五、部门内部的经济联系 138
六、包括中间产品在内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140
七、部门结构和就业 142
第四节 社会主义部门结构的协调 144
一、讨论的出发点 144
二、两大部类概念及其与部门结构分析的统一 145
三、为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所要求的部门结构调整 153
四、对最优部门结构的理解 156
五、社会主义部门结构协调的基本原则 159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结构性失衡问题的提出 161
一、结构性失衡的含义 161
二、部门结构关系的自行调整及其局限性 162
三、财政、信贷与部门结构的调整 163
四、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结构性失衡的认识 165
第二篇 企业经济活动 167
第六章 企业的成本和收益 167
第一节 企业的成本 167
一、企业成本的定义 167
二、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和非固定部分 168
三、平均成本 169
四、边际成本 170
五、企业的投入 171
六、企业的内部经济与不经济 172
第二节 企业的收益 174
一、企业收益的定义 174
二、企业利润 175
三、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176
四、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177
五、目标利润和目标收益 178
六、目标利润率和实际利润率 179
七、利润率的其他形式 180
第三节 企业经营中的价格问题 181
一、价格的构成 181
二、非限制性市场与企业价格的决定 182
三、限制性市场与企业价格的决定 183
四、计划价格偏低和偏高的后果 184
五、计划价格与市场上自然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185
第四节 企业之间在成本和收益方面的相互影响 188
一、企业之间在成本方面的相互影响 188
二、企业之间在收益方面的相互影响 190
三、企业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192
第七章 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存货调整 194
第一节 企业的生产决策 194
一、企业生产决策的含义 194
二、机会成本 194
三、生产要素替代 195
四、企业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 196
五、技术创新类型 197
六、企业计划的平衡 198
第二节 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不确定性 200
一、企业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 200
二、企业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 201
三、不确定环境中企业生产决策的原则 202
第三节 企业存货调整 203
一、企业存货概念 203
二、目标存货水平与实际存货水平 203
三、企业存货的经常调整 205
四、价格预期对企业存货调整的作用 206
五、供给不足和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存货调整 208
第四节 企业存货调整与市场商品可供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209
一、市场商品可供量概念 209
二、市场商品可供量的总量与结构 210
三、从企业存货调整看经济中的总量失衡问题 211
四、从企业存货调整看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213
第八章 企业的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 214
第一节 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214
一、企业资金概念 214
二、企业资金循环 215
三、企业资金各种形态的并存 216
四、企业资金周转 216
五、固定资金周转 217
六、流动资金周转 218
第二节 企业的资金筹集 219
一、企业资金筹集的含义 219
二、企业资金来源 219
三、企业资金筹集的代价 220
四、企业资金筹集决策 221
五、企业的国外资金来源 222
六、租赁:企业资金筹集的另一种形式 223
第三节 企业的资金运用 224
一、企业资金运用的分类 224
二、企业投资的有效性 225
三、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 226
四、投资回收期概念 226
五、投资的风险性 227
第四节 企业资金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的转化 228
一、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企业资金的来源 228
二、国民经济中资金筹集的限额 230
三、从总量上看企业资金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的转化 231
四、企业自筹资金的转化问题 233
五、从结构上看企业资金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的转化 234
六、企业资金形态的转化与国民经济中的失衡的关系 235
第三篇 个人经济行为 238
第九章 个人作为消费者 238
第一节 个人可支配收入 238
一、个人收入 238
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确定 238
三、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分解 239
第二节 个人消费支出 241
一、个人消费动机的假定 241
二、影响个人消费支出的货币因素 242
三、影响个人消费支出的商品因素 243
四、个人消费支出的去向 244
五、个人消费结构的变化 246
六、个人消费水平的不可逆性 247
第三节 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 248
一、个人消费品存量 248
二、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的目的 249
三、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的不规则性 250
四、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与市场消费品可供量 252
五、市场消费品可供量的结构 252
第四节 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 255
一、个人现金持有额 255
二、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的目的 255
三、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的不规则性 256
四、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与国民经济中现金流通之间的关系 257
五、个人现金特有额调整与总量失衡之间的关系 260
第十章 个人作为投资者 263
第一节 个人的投资行为 263
一、个人投资行为的含义 263
二、个人的间接生产经营活动和直接生产经营活动 264
三、个人直接生产经营的成本 266
四、个人直接生产经营的收益 267
五、个人生产经营净收入的分解 267
六、个人生产经营净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 269
第二节 个人资产形式的选择 270
一、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含义 270
二、个人资产形式选择过程中经济因素的作用 271
三、个人资产形式选择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273
四、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不规则性 273
第三节 个人资产形式的调节机制 274
一、个人资产形式的自行调节 274
二、个人资产形式的政府调节 275
第四节 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277
一、个人资产形式调整的含义 277
二、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和消费品市场的变动 277
三、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动 278
四、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和社会的资金供给 280
五、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282
六、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283
第四篇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 285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体系 285
第一节 给定经济体制前提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 285
一、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个人、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 285
二、企业、个人、政府之间货币收入流转的正常进行 287
第二节 宏—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与总量失衡的现实性 288
一、微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多方面的影响 288
二、总量失衡的一种表现:经济停滞 288
三、总量失衡的另一种表现:通货膨胀 290
四、宏—微观经济的不协调与经济停滞 291
五、宏—微观经济的不协调与通货膨胀 292
第三节 宏—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与结构性失衡的现实性 293
一、结构性失衡现实性问题的提出 293
二、某些关键性产品的供给过剩与经济停滞 294
三、某些关键性产品的供给不足与通货膨胀 296
四、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并发的现实性 296
五、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并发的表现 297
第四节 政府的经济调节在协调宏—微观经济方面的作用 299
一、政府的经济调节的意义 299
二、政府的价格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 299
三、政府的财政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 301
四、政府的金融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 304
五、政府的汇率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 306
第五节 政府各种经济调节手段的配合使用 310
一、需求调节和供给调节的比较 310
二、价格调节、财政调节、金融调节的比较 312
三、“双松”、“双紧”和“松紧配合” 314
四、再论“松紧配合”的实用性 316
五、对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体系的理解 317
第十二章 不断调整中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的关系 319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自我调理功能和二元机制的作用 319
一、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性 319
二、社会经济的自我调理功能 321
三、市场机制作用的再认识 322
四、政府调节作用的再认识 323
五、二元机制的含义 325
六、二元机制的作用的局限性 326
第二节 微观经济单位的活力和微观经济活动的自发性 327
一、微观经济单位活力的源泉 327
二、自负盈亏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328
三、微观经济活动的自发性 329
第三节 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资金市场的相互制约关系 331
一、微观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在三个市场上的表现 331
二、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 332
三、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 334
四、关于企业自筹投资的意愿和消费者爱好的满足问题 336
第四节 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三个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 337
一、对货币数量问题的进一步表述 337
二、市场供不应求条件下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 338
三、市场供大于求条件下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 341
四、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与三个市场的协调 341
五、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这一调节手段的性质 344
六、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体系中的地位 345
七、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34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趋向 351
第一节 资源配置中的价格问题 351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 351
二、资源配置的机制 351
三、资源配置价格概念 353
四、资源配置中价格问题的两条研究途径 354
五、资源配置价格与价值之间的间接关系 357
第二节 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358
一、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含义 358
二、资源配置与内部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 359
三、资源配置与外部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 360
四、资源配置与社会边际收益 361
五、资源配置价格与市场对资源投入的调节 363
六、资源配置价格与政府对资源投入的调节 364
第三节 资源配置中的补偿问题 365
一、资源投入个别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不一致 365
二、补偿的非自发性 366
三、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 367
四、两种补偿方式的兼用 368
五、资源配置中的直接补偿的负担 370
六、资源配置中的间接补偿的负担 371
第四节 资源合理配置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化 372
一、给定的经济体制前提下资源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72
二、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源配置 374
三、两种用工制度的比较 376
四、对经济体制改革与资源配置合理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378
五、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379
六、工资攀比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索 380
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是一个长期趋势 387
第五篇 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的协调 390
第十四章 利益、动力和行为准则 390
第一节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390
一、国家利益 390
二、集体利益 390
三、个人利益 391
四、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392
第二节 利益与动力的关系 394
一、关于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假设 394
二、从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假设出发考察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问题 394
三、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假设的局限性 395
四、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利益与动力之间的关系 396
五、动力递减问题 397
六、动力并非全部来自利益的假设 398
第三节 行为准则的探讨 400
一、行为准则的含义 400
二、行为准则的规范性质 401
三、社会规范问题的提出 402
四、个人经济行为评价标准 403
五、个人经济行为评价标准的检验 404
第十五章 收入分配和收入调节 406
第一节 给定经济体制前提下个人收入的差距 406
一、个人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406
二、个人劳动收入的差距 407
三、个人资产收入的差距 408
四、个人的福利性收入的差距 409
第二节 给定经济体制前提下对个人收入的调节 410
一、收入调节的含义 410
二、国家、集体和社会团体收入调节的比较 412
三、收入调节的必要性 413
四、收入调节的限度 414
五、国家调节个人收入的其他方式 415
第三节 关于非按劳分配收入的进一步考察 418
一、非按劳分配收入的性质 418
二、对非正常的个人资产收入的调节 419
三、正常的与非正常的个人资产收入之间的界限 421
四、个人劳动收入中非按劳分配因素带来的部分追加收入 423
第十六章 经济学中的伦理原则 426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426
一、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利和不平等权利 426
二、现实经济中收入分配合理性问题的探讨 427
三、非正常的个人资产收入数额限度的确定 430
第二节 社会安定、平等、效率 430
一、收入分配合理性问题的引伸 430
二、平等与平均主义的原则区别 432
三、用历史的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433
四、关于“社会不安定不一定来自社会不平等”的假设 434
五、关于“经济效率不一定来自收入分配差距”的假设 43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 437
一、经济学的规范研究 437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是非善恶问题 437
三、以“劳动者的最大利益”作为尺度 438
四、经济效率与经济中的“是非善恶” 440
第六篇 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443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综合体系 443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 443
一、经济发展目标 443
二、社会发展目标 445
三、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446
四、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矛盾 447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层次 448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不同层次 448
二、目标层次与目标综合性之间的关系 449
三、目标层次与目标的现实性 450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未来社会经济远景的设想 451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451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 452
三、进入发达阶段以后 453
四、未来的社会经济远景的设想 454
五、社会成员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456
第十八章 目标的动态相对平衡性和发展战略的选择 458
第一节 目标的动态相对平衡性 458
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 458
二、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平衡方法 458
三、动态相对平衡概念 458
四、不平衡的界限 460
五、经济变动的社会承受力的探讨 461
第二节 “供给略大于需求”的经济与“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经济的比较 465
一、供求动态相对平衡的两种表现 465
二、“供给略大于需求”的经济的主要特征 465
三、“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经济的主要特征 466
四、“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经济的现实性 467
五、学会在“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环境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69
第三节 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开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比较 471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 471
二、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471
三、开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472
四、开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措施 473
第四节 基本内向型经济与基本外向型经济的比较 477
一、基本内向型开放经济 477
二、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 478
三、基本内向型开放经济与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之间的选择 479
四、以基本内向型为主的开放经济的设想 479
五、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的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的设想 480
六、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 481
第五节 早熟消费与滞后消费的比较 482
一、消费与生产的同步问题 482
二、消费的滞后 483
三、消费的早熟 483
四、消费滞后与消费早熟的利弊 484
五、消费的适度滞后的探讨 485
六、对消费的引导和对消费支出增长率的控制 486
第六节 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合理性 489
一、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关系 489
二、投资的合理性 491
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 494
四、长期货币回笼渠道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498
五、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500
第七节 外汇平衡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的关系 503
一、外汇平衡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之间的矛盾 503
二、从增加供给着手来解决这一矛盾 507
三、“出口带动增长”问题的探讨 512
四、合理外汇储备的调整 515
第十九章 衡量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志 518
第一节 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518
一、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最高层次:对人的研究 518
二、人不是为了生产,生产是为了人 518
三、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 519
四、宏观生产目的和微观生产目的的一致性 519
五、人支配物还是物支配人 520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520
一、人民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深刻意义 520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521
三、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和新价值观念的确立 521
第三节 对人的关心和培养的检验 523
一、生活质量概念 523
二、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 523
三、对生活质量状况的衡量的不同研究途径 524
四、社会主义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探讨 525
五、名义的生活质量和实际的生活质量 526
第四节 社会的评价标准 526
一、从关心人和培养人的角度来考察社会的评价标准 526
二、社会评价标准体系 527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进一步认识 528
第二十章 经济学的使命——代结束语 531
第一节 经济学是社会启蒙的科学和社会设计的科学 531
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531
二、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531
三、经济学是社会启蒙的科学 532
四、经济学是社会设计的科学 532
五、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关系 533
第二节 经济学的方法 533
一、经济学方法与经济理论的关系 533
二、根据所研究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534
三、经济学研究的精密化和非精密化 535
第三节 经济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536
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536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将依靠集体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 537
三、经济学的争鸣和繁荣 538
四、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539
后记 541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课堂上听不到的历史传奇 世界政治军事名人 初中版》顾跃忠等编著 2015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商务英语口译教程 第3版》朱佩芬,徐东风编著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实用商务英语听说 第1册》窦琳,江怡平主编 2019
- 《英语实训教程 第2册 商务英语听说》盛湘君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手工皮艺 时尚商务皮革制品制作详解》王雅倩责任编辑;陈涤译;(日)高桥创新出版工坊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