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文昌县志
文昌县志

文昌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方志出版社出版
  • 出版年份:2000
  • ISBN:
  • 页数:1124 页
图书介绍:
《文昌县志》目录

总述 1

大事记 12

第一编 建制沿革 42

第一章 建置 42

第一节 位置 42

第二节 沿革 42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5

第一节 清代 45

第二节 中华民国 4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47

第三章 县城 51

第一节 古文城 51

第二节 文城现状 52

第四章 乡村 55

第一节 乡镇 55

第二节 自然村落 65

第三节 县属场站 75

第五章 国营农林场站 76

第一节 农垦系统 76

第二节 非农垦系统 80

第二编 自然地理 81

第一章 地质地貌 81

第一节 地质 81

第二节 地貌 82

第三节 山岭 83

第二章 气候 85

第一节 气温 日照 降水 85

第二节 湿度 积温 蒸发量 86

第三节 辐射 风向风速 气压 86

第四节 农业气象谚语 88

第三章 自然灾害 88

第一节 台风 88

第二节 洪涝 89

第三节 干旱 雷暴 89

第四节 龙卷风 冰雹 90

第五节 海潮咸雾 低温阴雨 91

第六节 地质灾害 92

第四章 水文 93

第一节 地表水 93

第二节 地下水 97

第五章 海洋 97

第一节 海域 97

第二节 岛屿 98

第三节 港湾 98

第四节 海产 102

第五节 开发南海诸岛 103

第六节 潮汐 107

第六章 土壤植被 107

第一节 土壤类型 107

第二节 土地肥力 115

第三节 植被 120

第七章 自然资源 120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20

第二节 矿藏资源 121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22

第三编 人口 124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24

第一节 人口溯源 124

第二节 历代人口 125

第三节 国内外人口分布 127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27

第一节 民族 127

第二节 姓氏 127

第三节 性别 156

第四节 年龄 157

第五节 文化程度 159

第六节 劳动力职业 160

第七节 家庭 160

第八节 城乡人口 161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6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62

第二节 生育状况 162

第三节 政策措施 163

第四编 农业 167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67

第一节 土改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16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68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171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72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3

第二章 综合农业区划 173

第一节 耕地与劳力 173

第二节 区划 174

第三章 农作物 175

第一节 粮食 175

第二节 花生 甘蔗 178

第三节 瓜菜 水果 178

第四节 农业技术 179

第四章 热带经济作物 181

第一节 椰子 181

第二节 橡胶 182

第三节 胡椒 182

第四节 其他 182

第五节 栽培技术的推广 183

第六节 产品加工与销售 183

第五章 林业 187

第一节 林业资源 187

第二节 山林权属 187

第三节 植树造林 188

第四节 森林防护 191

第五节 林产经营 192

第六章 畜牧业 193

第一节 饲养 193

第二节 疫病与防治 195

第七章 渔业 197

第一节 捕捞 197

第二节 海水养殖 200

第三节 淡水养殖 200

第四节 供销和加工 201

第五节 渔政和渔监管理 202

第八章 农业机具 203

第一节 传统农具 203

第二节 农业机械 203

第三节 农机管理 214

第五编 乡镇企业 216

第一章 沿革 216

第一节 机构 216

第二节 发展历程 217

第三节 省级以上先进单位 219

第二章 主要行业与名优产品 220

第一节 主要行业 220

第二节 名优产品 221

第六编 水利电力 228

第一章 水利工程 228

第一节 蓄水 228

第二节 提水 231

第三节 引水 231

第四节 防洪防潮 233

第二章 电力 234

第一节 水电 234

第二节 火电 235

第三节 联网 235

第三章 管理 236

第一节 机构 236

第二节 水利管理 236

第三节 电力管理 238

第七编 工业 239

第一章 工业发展的三个时期 239

第一节 私营工业发展时期 239

第二节 集体国营工业发展时期 240

第三节 大发展和优胜劣汰时期 240

第二章 主要行业 241

第一节 印刷 241

第二节 机械 243

第三节 食品 244

第四节 电工 245

第五节 电子 246

第六节 建材 247

第七节 矿产 247

第八节 制糖 248

第九节 纺织 249

第十节 化工 250

第十一节 “二轻”工业 252

第三章 盐业 253

第一节 盐政机构 253

第二节 盐业生产 253

第四章 工业管理机构沿革 256

第八编 交通 257

第一章 陆路 257

第一节 古代道路 257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路 259

第三节 解放后公路 261

第二章 桥梁 273

第一节 古代桥梁 27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路桥梁 275

第三节 解放后的公路桥梁 276

第三章 运输工具 280

第一节 人力畜力 280

第二节 机动车 280

第三节 搬运装卸 282

第四章 水路 282

第一节 内河水道 282

第二节 沿海水道 283

第三节 港口 码头 渡口 284

第五章 水陆运输 285

第一节 水路运输 285

第二节 陆路运输 289

第六章 公路管理 294

第一节 公路养护 294

第二节 路政管理 294

第三节 公路规费征稽管理 295

第七章 交通管理 295

第一节 水路交通管理 295

第二节 陆路交通管理 297

第九编 邮电 300

第一章 机构体制 300

第一节 邮政 300

第二节 电信 301

第三节 邮电 301

第二章 邮政 302

第一节 邮路 303

第二节 业务 303

第三节 资费 305

第三章 电信 306

第一节 网络建设 306

第二节 业务 309

第三节 资费 309

第十编 商业 315

第一章 私营商业 315

第一节 解放前 315

第二节 解放后 317

第二章 国营商业 317

第一节 百货公司 318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318

第三节 糖烟酒公司 319

第四节 食品公司 319

第五节 华侨商品供应公司 319

第六节 石油公司 320

第七节 饮食服务公司 320

第八节 商业综合公司 320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 321

第一节 大众合作社 321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321

第三节 县社直属主要公司 323

第四章 对外贸易 326

第一节 出口 326

第二节 进口 331

第三节 外经贸主管机构沿革 331

第十一编 粮油征购销 332

第一章 机构沿革 332

第一节 解放前的田赋机构 332

第二节 解放后粮食机构 332

第二章 粮油征购 339

第一节 田赋 339

第二节 公军粮的征收 341

第三节 解放后公粮征收 342

第四节 粮食统购 346

第五节 粮食合同定购 352

第六节 食油收购 353

第三章 粮油销售 353

第一节 粮油统销制度 353

第二节 计划销售 355

第三节 议价销售 358

第四节 粮油票证管理 359

第四章 粮油储运 368

第一节 仓库建设与仓储改造 368

第二节 粮油保管 369

第三节 害虫类别 373

第四节 化验器械及检测 374

第五节 粮油调运 374

第五章 粮油工业 383

第一节 解放前粮油加工 383

第二节 解放后粮食加工 383

第三节 解放后油料加工 385

第四节 粮油食品加工 385

第五节 饲料加工 386

第十二编 旅游业 387

第一章 旅游资源 387

第一节 自然景观 387

第二节 人文景观 389

第二章 风味美食 工艺品 391

第一节 文昌鸡 391

第二节 风味小食 391

第三节 工艺品 392

第三章 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 393

第一节 旅游设施 393

第二节 旅游管理 393

第三节 优惠政策 393

第十三编 财政税务 394

第一章 机构沿革 394

第二章 财政收入 395

第一节 农业税 395

第二节 工商税 396

第三节 企业上交利润 396

第四节 其他 397

第五节 上级补助 397

第三章 财政支出 398

第一节 经济建设 398

第二节 文教卫生 398

第三节 行政管理费 399

第四节 抚恤和社会福利 399

第五节 其他 399

第六节 上解 400

第四章 财政对各行业的支持 401

第一节 农林水事业 401

第二节 工业 402

第三节 教育卫生事业 403

第五章 税务 410

第一节 工商税 410

第二节 农业四税 413

第六章 审计 41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16

第二节 审计监督 416

附:文昌县民主政府财政税收工作简述 417

第十四编 金融 423

第一章 解放前金融机构 423

第一节 当铺 钱庄 侨批业 423

第二节 银行 424

第二章 解放后金融机构 424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县支行 424

第二节 中国农业银行文昌县支行 425

第三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文昌县支行 425

第四节 中国银行文昌县支行 426

第五节 中国工商银行文昌县支行 426

第六节 信用社 426

第七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文昌县支公司 427

第三章 货币 427

第一节 货币种类 427

第二节 货币流通量 428

第三节 金银管理 428

第四章 银行业务 429

第一节 储蓄存款 429

第二节 信贷 431

第三节 侨汇 435

第四节 债券 436

第五章 保险 437

第一节 财产保险 437

第二节 人身保险 437

第三节 理赔 438

第十五编 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439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3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39

第二节 规划 439

第三节 公共设施 441

第四节 公房建设 443

第五节 民房建设 444

第六节 市政管理 444

第七节 房地产管理 444

第二章 乡村建设 445

第一节 圩镇 445

第二节 村庄 445

第三章 经济开发区建设 446

第一节 清澜经济开发区 446

第二节 铜鼓岭旅游区 446

第三节 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 447

第四节 木兰港旅游开发区 447

第五节 冯家湾旅游区 447

第六节 约亭工业区 448

第四章 建筑业 448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48

第二节 设计施工 452

第五章 环境保护 45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52

第二节 环境污染 452

第三节 污染治理 454

第十六编 综合经济管理 458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5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58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58

第三节 计划编制 459

第四节 计划实施 460

第五节 统配物资管理 461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46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64

第二节 市场建设和管理 465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468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470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471

第三章 物价管理 4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78

第二节 物价制度 478

第三节 价格水平 478

第四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 479

第五节 物价检查 481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483

第一节 度量衡制度沿革 483

第二节 计量器具的制造 484

第三节 计量管理 484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485

第五章 外引内联企业管理 486

第一节 外引内联企业发展概况 486

第二节 投资优惠政策 488

第十七编 侨务外事 490

第一章 海外文昌人 490

第一节 沿革 490

第二节 繁衍与迁徙 492

第三节 人口分布 492

第四节 社会地位及其成就 493

第五节 社团组织 499

第六节 风俗信仰 501

第二章 港澳台的文昌人 505

第一节 香港 505

第二节 澳门 506

第三节 台湾 507

第三章 爱祖国爱故乡 509

第一节 报效祖国 509

第二节 造福桑梓 510

第三节 投资办企业 563

第四章 归侨 侨眷 侨乡 侨批 565

第一节 归侨 565

第二节 侨眷 565

第三节 侨乡 566

第四节 侨批 567

第五章 侨务工作 568

第一节 解放前 568

第二节 解放后 568

第三节 机构沿革 570

第六章 外事工作 57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71

第二节 主要工作 571

第十八编 劳动人事民政 573

第一章 劳动 人事 57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73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管理 573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74

第四节 安全生产 575

第五节 劳动仲裁与社会保险 575

第六节 干部来源与调配 575

第七节 干部管理教育 576

第八节 干部职称评定 577

第九节 工资福利 577

第十节 落实干部政策 579

第十一节 干部离退休管理 579

第二章 民政 58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80

第二节 优抚安置 580

第三节 社会福利 581

第四节 婚姻登记 583

第五节 烈士褒扬 584

第六节 老区建设 584

第十九编 教育 588

第一章 旧制教育 588

第一节 儒学 社学 书院 588

第二节 学堂 学校 私塾 589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 591

第一节 学前教育 591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93

第三节 中学教育 609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617

第一节 师范 617

第二节 农校 619

第三节 卫生学校 619

第四节 工业学校 620

第五节 高中改制 620

第四章 成人教育 621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621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622

第三节 劳大 电大教育 624

第四节 函授和自学考试 624

第五章 教育管理和教改教研 62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25

第二节 学校教育管理 626

第三节 学制和课程设置 626

第四节 教改教研 628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629

第六节 勤工俭学 629

第六章 教师 631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 631

第二节 待遇 632

第三节 培训 635

第七章 教育经费和设备 637

第一节 经费 637

第二节 设备 643

第二十编 文化 652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652

第一节 文化局及其下属单位 652

第二节 档案局(馆) 655

第三节 文艺演出团体 655

第四节 文艺协会 656

第五节 演出场所 657

第二章 文艺创作 658

第一节 戏剧 文学 658

第二节 书画 摄影 658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659

第三章 民间文艺 663

第一节 八音 663

第二节 盅盘舞 663

第三节 壁画 663

第四节 民歌民谣 664

第五节 民间艺人 664

第四章 文物 665

第一节 古遗址 665

第二节 古建筑 666

第三节 纪念物 667

第五章 报刊 地方文献 669

第六章 广播 电视 670

第七章 县新华书店 671

第二十一编 科技 673

第一章 科技机构队伍 673

第一节 机构 673

第二节 队伍 674

第二章 科技活动 674

第一节 宣传与培训 674

第二节 科学实验 675

第三节 地震测报 677

第四节 科技推广 677

第五节 获奖项目 678

第三章 科技管理 682

第一节 项目与经费 682

第二节 情报与专利 682

第二十二编 体育 683

第一章 体育设施 683

第一节 县城 683

第二节 乡镇 684

第二章 群众体育 684

第一节 排球运动 684

第二节 其他体育活动 685

第三章 学校体育 687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687

第二节 业余体校 688

第三节 体育训练点 689

第四章 体育机构和队伍 690

第一节 县体委 690

第二节 体育团体 690

第三节 师资教练和裁判 690

第五章 体育比赛 691

第二十三编 卫生 706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706

第一节 县属医疗卫生机构 706

第二节 乡镇一级卫生院 708

第三节 诊所 710

第二章 医疗队伍和科研成果 712

第一节 中医 712

第二节 西医 713

第三节 获奖项目 714

第三章 机构沿革和医药管理 71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16

第二节 医政管理 716

第三节 药品管理 717

第四节 中草药的品种、分布和种植 717

第四章 卫生防疫 718

第一节 解放前疫情 718

第二节 预防接种 718

第三节 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 719

第四节 地方病的防治 720

第五节 食品卫生管理 721

第五章 妇幼保健 722

第一节 妇女保健 722

第二节 儿童保健 724

第六章 医疗保健制度 724

第一节 公费医疗 724

第二节 合作医疗 726

第七章 爱国卫生运动 726

第一节 组织机构 726

第二节 除“四害”行动 727

第三节 卫生运动 727

第四节 水改 728

第二十四编 政党 72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729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729

第二节 历次党代表大会 734

第三节 组织机构 737

第四节 组织工作 741

第五节 宣传工作 743

第六节 统战工作 745

第七节 纪律检查工作 746

第八节 党校工作 748

第九节 信访工作 749

第十节 党的主要活动 75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758

第一节 文昌县党部 75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759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 760

第三章 民主党派 760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文昌县委员会 760

第二节 中国致公党文昌县委员会 761

第三节 民主促进会文昌县委员会 761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文昌县支部 762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文昌县支部 762

第二十五编 政权 政协 763

第一章 权力机构 763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6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764

第二章 行政机构 772

第一节 清代县衙 772

第二节 县国民政府 777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780

第三章 议政机构 793

第一节 县参议会 793

第二节 县人民政协 794

第二十六编 军事 799

第一章 地方武装 799

第一节 中华民国 79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800

第二章 驻军 801

第一节 古代 801

第二节 中华民国 80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803

第三章 兵役 804

第一节 清朝 804

第二节 中华民国 80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807

第四章 民兵 810

第一节 民兵的组建 810

第二节 民兵的军事训练 811

第三节 民兵的任务 811

第五章 重要战事 812

第一节 明清时代 812

第二节 北洋军阀时期 813

第三节 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813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 814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 818

第二十七编 人民团体 822

第一章 工人组织 822

第一节 组织发展 822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823

第三节 主要活动 823

第二章 农民组织 824

第一节 组织发展 82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824

第三章 妇女组织 82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825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825

第三节 主要活动 825

第四章 青少年组织 826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 826

第二节 少年组织 831

第五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831

第一节 组织发展 831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83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832

第六章 科学技术协会 83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34

第二节 所属团体科协组织 834

第三节 主要活动 834

第七章 工商业联合会 837

第一节 商会 837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837

第八章 个体劳动者协会 838

第一节 组织发展 83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838

第二十八编 政法 839

第一章 公安 83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39

第二节 保卫政权 840

第三节 治安管理 841

第四节 监狱管理 841

第五节 消防管理 841

第六节 户籍管理 842

第七节 综合治理 843

第八节 交通监理 843

第九节 出入境管理 844

第十节 边防管理 844

第十一节 立功创模 845

第二章 检察 84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4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846

第三节 经济检察 846

第四节 法纪检察 846

第五节 监所检察 846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847

第三章 审判 84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47

第二节 审判制度 847

第三节 刑事审判 848

第四节 民事审判 848

第五节 经济审判 848

第六节 行政审判 849

第七节 申诉复查 849

第四章 司法 84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49

第二节 法制宣传 849

第三节 民事调解 850

第四节 公证办理 850

第五节 律师服务 850

第二十九编 社会习俗 852

第一章 民俗风情 852

第一节 衣食住行 852

第二节 婚丧喜庆 853

第三节 传统节日 855

第四节 礼节 859

第二章 人民生活 859

第一节 墟镇 859

第二节 农村 860

第三节 寿星 861

第三章 方言 863

第一节 历史渊源 863

第二节 字母 声母 韵母 声调 863

第三节 读音相同与外来语 864

第四节 常用词语 865

第四章 宗教 882

第一节 天主教 882

第二节 基督教 882

第五章 谚语 歌谣 883

第一节 谚语 883

第二节 歌谣 884

第三十编 人物 889

第一章 传略 889

第一节 明清知名人士 889

第二节 近、现代知名人士 896

第二章 名录 960

第一节 各姓氏来琼来文始祖 960

第二节 进士 举人 967

第三节 革命烈士(4562名) 971

第四节 国民政府高中级职官(243名) 985

第五节 人民政府高中级干部(445名) 992

第六节 辛亥革命以来县团处级职官(1334名) 1006

第七节 高级知识分子(1398名) 1040

第八节 国家级、部级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65名) 1079

第九节 华侨华人知名人士(569名) 1081

第十节 港澳台同胞知名人士(69名) 1108

附录 1112

一、撤县设市文告 1112

二、旧志序 1113

三、宋氏家族 1116

编后记 1120

编审机构与人员 11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