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五大区域战略环境评价系列丛书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
五大区域战略环境评价系列丛书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

五大区域战略环境评价系列丛书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吉宁编著
  • 出 版 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109354
  • 页数:448 页
图书介绍: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以下简称“五大区域”),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布局的重要区域,在我国总体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突出。处理好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我国中长期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充分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先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教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产业发展趋势和生产力布局态势,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旨在推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中长期生态环境安全。
《五大区域战略环境评价系列丛书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目录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 3

前言 3

一、总则 5

(一)背景及意义 5

(二)工作目标 5

(三)工作范围 6

(四)工作重点 6

(五)技术路线 7

二、五大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性 8

(一)五大区域是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主要指向区域 8

(二)五大区域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地位突出 10

三、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12

(一)产业结构重型化与“三临”布局特征突出 12

(二)重化工业快速扩张与分散无序布局态势加剧 15

四、五大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演变 19

(一)生态环境问题总体突出,局部地区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19

(二)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下降 23

(三)主要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安全已成为突出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26

(四)大气结构性污染特征明显,复合型污染问题开始显现 31

(五)累积性生态环境影响持续加重,全局性生态风险突出 37

(六)五大区域资源环境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削弱了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 41

五、五大区域中长期环境影响与生态风险综合评估 43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脆弱性加剧,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恶化 43

(二)海岸带生态功能大范围丧失,海陆交汇带缓冲能力受损 45

(三)重点海域和海湾污染程度加重,海洋生态风险将不断加剧 46

(四)河流整体生态功能面临退化,重点地区水环境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48

(五)重点酸雨控制区土壤和水体酸化风险加大,生态功能将加速退化 50

(六)大气复合污染发生概率增加,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加剧 52

(七)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全面超载,区域环境底线将受到强烈冲击 53

六、促进五大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5

(一)坚定一个目标 55

(二)破解两大矛盾 55

(三)确保三个优先 56

(四)坚守四条红线 60

(五)强化五大区域差别化调控 64

分项目一 环渤海沿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 73

前言 73

1 概述 75

1.1 工作背景 75

1.2 评价范围与时段 75

1.3 评价重点产业 76

1.4 工作重点 76

1.5 环保目标与评价指标 77

1.6 技术路线 78

2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79

2.1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79

2.2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重型化和空间分散布局特征明显 80

2.3 重化工业发展将呈规模快速增长和沿海无序扩张态势 82

2.4 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水平不高 84

3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及现状问题 87

3.1 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87

3.2 海陆交汇带生态环境压力集中显现 89

3.3 区域性复合型水资源问题突出 91

3.4 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凸显 94

3.5 累积性环境影响和区域性生态风险增大 97

4 区域生态空间约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100

4.1 生态功能单元与生态控制性分区 100

4.2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104

4.3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及利用水平评估 107

5 重点产业发展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预测 109

5.1 社会经济及重点产业发展情景 109

5.2 重点产业发展与海岸带保护之间矛盾进一步突出 111

5.3 规模快速扩张导致区域用水紧张态势和水污染加剧 113

5.4 重点产业结构重化造成区域性大气污染加重 115

5.5 极端环境风险和区域性生态风险态势严峻 118

5.6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利用水平总体上仍将超载 123

6 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建议 124

6.1 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思路 124

6.2 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原则 124

6.3 促进重点产业布局优化 128

6.4 深化重点产业结构调整 129

7 区域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31

7.1 重点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机制 131

7.2 区域重点产业“十二五”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132

分项目二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 137

前言 137

1 概述 139

1.1 评价范围 139

1.2 评价时段 140

1.3 重点产业范围 140

1.4 工作重点 140

1.5 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指标 141

1.6 技术路线 141

2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142

2.1 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142

2.2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150

3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环境效率 156

3.1 经济发展历程及特征 156

3.2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159

3.3 重点产业发展愿景及趋势 164

3.4 重点产业发展的情景设计 167

4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69

4.1 污染气象及大气环境承载力 169

4.2 地表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 171

4.3 岸线资源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172

4.4 土地资源承载力 176

4.5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176

5 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 178

5.1 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压力 178

5.2 中长期大气环境影响与生态风险 178

5.3 中长期地表水环境影响与风险 184

5.4 中长期海洋环境影响与风险 184

5.5 中长期陆域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 189

6 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建议 191

6.1 调控思路 191

6.2 调控原则 191

6.3 加快建设闽江口、湄洲湾、厦门湾、潮汕揭四大产业基地 195

6.4 优化、调整瓯江口、环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泉州湾、东山湾产业基地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196

6.5 鼓励、加快内陆山区钢铁、建材等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并逐步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 198

6.6 推进重点产业结构升级 198

6.7 推动重点产业发展转型 200

6.8 开展两岸合作综合实验,推进平潭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 201

7 区域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机制 202

7.1 中长期环境管理战略 202

7.2 中长期环境政策体系 203

7.3 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行动方案 204

分项目三 北部湾经济区沿海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 209

前言 209

1 概述 211

1.1 地理位置 211

1.2 评价范围 211

1.3 评价时段 211

1.4 重点产业范畴 211

1.5 工作目标和评价重点 212

1.6 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与环保发展目标 212

1.7 技术路线 213

2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演变趋势评估 214

2.1 自然地理与区域资源特征 214

2.2 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现状趋势评估 215

2.3 生态环境演变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28

3 重点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效率分析 231

3.1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231

3.2 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231

3.3 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238

3.4 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情景分析 239

3.5 规划人口及城镇化率分析 241

3.6 资源环境压力和效率分析 242

4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248

4.1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248

4.2 主要纳污河段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250

4.3 海域排污区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251

4.4 区域岸线、近岸海域生态敏感程度与适宜性分析 254

4.5 区域开发陆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254

4.6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258

4.7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258

4.8 基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适应性评价 260

5 重点产业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估 262

5.1 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资源环境影响评价 262

5.2 中长期生态与环境风险评估 266

5.3 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估 268

6 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建议 272

6.1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272

6.2 重点产业发展必须坚守的“四条红线” 273

6.3 重点产业发展的优化空间布局 274

6.4 统筹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规模 275

6.5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76

7 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对策与机制 278

7.1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协调对策 278

7.2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管理对策机制 281

7.3 环境准入政策与控制机制 283

分项目四 成渝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 287

前言 287

1 概述 289

1.1 项目背景 289

1.2 评价范围与时段和重点 289

1.3 重点产业范围 290

1.4 环境保护目标与评价指标 290

1.5 技术路线 293

2 区域资源环境与战略发展定位 294

2.1 成渝经济区资源环境特点 294

2.2 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地位 295

3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特征与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分析 297

3.1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特征 297

3.2 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绩效分析 301

3.3 区域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现状分析 303

3.4 重点产业发展情景 306

4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与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310

4.1 水环境质量演变与环境安全 310

4.2 环境空气质量演变与酸雨 316

4.3 区域生态环境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322

5 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 327

5.1 重点产业发展对水环境安全的影响分析 327

5.2 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影响 334

5.3 能源利用对区域酸雨污染趋势的影响 336

6 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对策与建议 342

6.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主导,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42

6.2 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建议 344

6.3 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47

分项目五 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 351

前言 351

1 概述 353

1.1 工作背景 353

1.2 评价范围 353

1.3 评价时段 353

1.4 重点产业范围 354

1.5 环保目标 354

1.6 评价技术路线 354

2 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估 355

2.1 区域生态环境战略地位 355

2.2 大气环境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估 356

2.3 水环境历史演变及现状评估 358

2.4 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估 360

2.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原因 364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367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367

3.2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371

3.3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372

3.4 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估 374

4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环境效率水平评估 375

4.1 重点产业战略地位 375

4.2 重点产业布局和空间特征 376

4.3 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水平 378

4.4 重点产业生态环境压力 381

5 重点产业发展中长期环境影响及生态风险评估 383

5.1 重点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383

5.2 重点产业发展情景方案 384

5.3 水资源承载力预测 386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390

5.5 水环境影响预测 391

5.6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393

5.7 生态风险评估 396

5.8 重点产业生态适宜性分析 399

6 重点产业优化调控建议方案 403

6.1 调控目标和原则 403

6.2 “一体四翼”分区优化调控建议方案 406

6.3 调控方案的保障措施 409

7 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策机制 413

7.1 产业布局和规模引导机制 413

7.2 产业升级改造促进机制 414

7.3 环境综合管理机制 415

附件 418

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环渤海沿海地区重点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418

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424

关于印发《关于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沿海重点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430

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成渝经济区重点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436

关于印发《关于促进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4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