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胆气学说
胆气学说

胆气学说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绍文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1680069
  • 页数:1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和胆的主要生理特性,系统地介绍了其疗病方剂,包括外感、肺系病方剂,肝胆、脾胃系病方剂,心、脑(血管)系病方剂,痹症病系方剂,妇科疾病方剂,儿科疾病方剂,眼病、耳鼻、咽喉、口腔疾病方剂,皮肤疾病方剂,肌肉、血脉等杂病方剂,以及临床精选方剂,基础加减常规方剂。
《胆气学说》目录

胆学总论 1

1 内科疾病方剂(155) 5

1.1 外感、肺系病(21) 7

1.1.1 柴葛解肌汤Ⅰ号(风寒束表证) 7

1.1.2 柴葛解肌汤Ⅱ号(风热犯表证) 7

1.1.3 柴葛解肌汤Ⅲ号(寒热错杂证) 8

1.1.4 柴葛解肌汤Ⅳ号(外感夹食证) 8

1.1.5 荆芥牛蒡泻火Ⅰ号(热毒壅盛证) 8

1.1.6 荆芥牛蒡泻火Ⅱ号(热毒壅盛证) 9

1.1.7 麻桂各半汤 9

1.1.8 麻杏连知饮 10

1.1.9 麻杏贝蒌汤 10

1.1.10 瓜蒌麻杏饮 10

1.1.11 百合苇茎汤 11

1.1.12 苇根桔梗汤 11

1.1.13 橘皮竹茹汤 11

1.1.14 咳Ⅰ号(风寒袭肺证) 12

1.1.15 咳Ⅱ号(风热犯肺证) 12

1.1.16 咳Ⅲ号(肺阴虚型) 13

1.1.17 咳Ⅳ号(痰湿郁肺) 13

1.1.18 咳Ⅴ号(肺痈咳嗽) 14

1.1.19 肺Ⅰ号(肺心病——风寒袭肺证) 14

1.1.20 肺Ⅱ号(肺心病——风热犯肺证) 14

1.1.21 肺Ⅲ号(肺心病——寒热不清型) 15

1.2 肝胆、脾胃系疾病(84) 15

1.2.1 九味泻心汤 15

1.2.2 透表泻心汤(系列方) 17

1.2.2.1 透表泻心汤Ⅰ号 17

1.2.2.2 透表泻心汤Ⅱ号 17

1.2.3 安神泻心汤(系列方) 18

1.2.3.1 安神除烦泻心汤Ⅰ号 18

1.2.3.2 安神宁心泻心汤Ⅱ号 18

1.2.3.3 安神活络泻心汤Ⅲ号 18

1.2.3.4 安神定惊泻心汤Ⅳ号 19

1.2.3.5 安神清心泻心汤Ⅴ号 19

1.2.4 保和泻心汤(系列方) 20

1.2.4.1 小保和泻心汤 20

1.2.4.2 大保和泻心汤 20

1.2.4.3 消食保和泻心汤 21

1.2.4.4 宽中保和泻心汤Ⅰ号 21

1.2.4.5 宽中保和泻心汤Ⅱ号 21

1.2.4.6 黑保和泻心汤 22

1.2.4.7 小定中保和泻心汤 22

1.2.4.8 大定中保和泻心汤 23

1.2.5 越鞠正气散(眩晕) 23

1.2.6 乌梅驱蛔汤(蛔虫症) 24

1.2.7 竹石葛根汤 24

1.2.8 佩兰饮子(中暑) 25

1.2.9 香薷三仁汤(中暑) 25

1.2.10 三陷汤(痔疮) 25

1.2.10.1 化滞升陷汤 25

1.2.10.2 理血升陷汤 26

1.2.10.3 益气升陷汤 27

1.2.11 开郁十味汤(系列方) 28

1.2.11.1 气郁 28

1.2.11.2 血郁 29

1.2.11.3 痰郁 30

1.2.11.4 湿郁—湿虚 32

1.2.11.5 湿郁—湿实 33

1.2.11.6 湿郁—湿热 34

1.2.11.7 食郁 35

1.2.11.8 热郁 36

1.2.11.9 寒郁 37

1.2.11.10 火郁 38

1.2.12 逐瘀汤(系列方) 39

1.2.12.1 活络逐瘀汤 39

1.2.12.2 胁下逐瘀汤 40

1.2.12.3 清络逐瘀汤 40

1.2.12.4 理络逐瘀汤 40

1.2.12.5 和络逐瘀汤 41

1.2.12.6 温络逐瘀汤 41

1.2.12.7 养络逐瘀汤 42

1.2.12.8 利气逐瘀汤 42

1.2.12.9 温胆逐瘀汤 42

1.2.12.10 达郁逐瘀汤 43

1.2.12.11 解郁逐瘀汤 43

1.2.13 藿香正气散(系列方) 45

1.2.13.1 寒湿内郁三焦 45

1.2.13.2 寒湿内郁三焦 45

1.2.13.3 寒湿内郁中焦 45

1.2.13.4 寒湿内郁中焦 45

1.2.13.5 湿郁(上焦)化热 45

1.2.13.6 湿郁(下焦)化热 47

1.2.13.7 外感夹湿 47

1.2.14 二陈汤(系列方) 48

1.2.14.1 消导二陈汤 48

1.2.14.2 清暑二陈汤 48

1.2.14.3 解郁二陈汤 49

1.2.14.4 宽胸二陈汤 49

1.2.14.5 涤痰二陈汤 49

1.2.15 槐花散类(系列方) 50

1.2.15.1 槐花止血散 50

1.2.15.2 槐花清风散 50

1.2.15.3 槐花消风散 51

1.2.15.4 槐花利血散 51

1.2.15.5 槐花明目散 52

1.2.15.6 槐花通气散(鼻槁) 52

1.2.15.7 槐花调经散 52

1.2.15.8 槐花紫草汤 53

1.2.15.9 槐米益气汤 54

1.2.16 达原饮 54

1.2.17 清脾饮 55

1.2.18 清脾达原饮 55

1.2.19 加味大柴胡汤 55

1.3 心、脑(血管)系病(46) 56

1.3.1 莲子清心饮 56

1.3.2 瓜薤七五味 56

1.3.3 清风饮(系列方) 61

1.3.3.1 四物清风饮Ⅰ号 61

1.3.3.2 四物清风饮Ⅱ号 62

1.3.3.3 四物清风饮Ⅲ号 62

1.3.3.4 四物清风饮Ⅳ号 62

1.3.3.5 四物清风饮Ⅴ号 63

1.3.3.6 四物清风饮Ⅵ号 63

1.3.3.7 四物清风饮Ⅶ号 64

1.3.3.8 清风饮Ⅷ号 64

1.3.4 柴胡枳桔汤(头角痛)(系列方) 65

1.3.4.1 柴胡枳桔汤Ⅰ号 65

1.3.4.2 柴胡枳桔汤Ⅱ号 65

1.3.4.3 柴胡枳桔汤Ⅲ号 66

1.3.5 川芎清头散(系列方) 66

1.3.5.1 川芎清头散Ⅰ号 66

1.3.5.2 川芎清头散Ⅱ号 67

1.3.5.3 川芎清头散Ⅲ号 67

1.3.6 菊花清头散(胆逆头痛)(系列方) 67

1.3.6.1 菊花清头散Ⅰ号 67

1.3.6.2 菊花清头散Ⅱ号 68

1.3.6.3 菊花清头散Ⅲ号 68

1.3.6.4 菊花清头散Ⅳ号 69

1.3.6.5 菊花清头散Ⅴ号 69

1.3.7 清风养荣汤(眩晕)(系列方) 69

1.3.7.1 清风养荣汤Ⅰ号 69

1.3.7.2 清风养荣汤Ⅱ号 70

1.3.7.3 清风养荣汤Ⅲ号 70

1.3.7.4 清风养荣汤Ⅳ号 71

1.3.8 槐花消风散 71

1.3.9 川芎吴萸泻心汤 71

1.3.10 益气六味地黄汤 72

1.3.11 姜星益脉饮 72

1.3.12 益脉饮(降血压、降血脂) 73

1.3.13 首桑饮(眩晕、脑梗塞) 73

1.3.14 席汉氏综合征方 74

1.3.15 槐花利血散 74

1.3.16 治失眠(系列方) 75

1.3.16.1 治失眠病方Ⅰ号(益肾安神汤) 75

1.3.16.2 治失眠病方Ⅱ号(解郁安神汤) 75

1.3.16.3 治失眠病方Ⅲ号(桂枝龙牡汤) 76

1.3.16.4 治失眠病方Ⅳ号(栀豉泻心汤) 76

1.3.16.5 治失眠病方Ⅴ号(归脾汤加味) 76

1.4 痹症病类(4) 77

1.4.1 桂芍知母汤 77

1.4.2 白虎桂枝汤 77

1.4.3 小白虎桂枝汤 78

1.4.4 消骨散(骨质增生) 79

2 妇科疾病方剂(27) 81

2.1 妇女月经病类 83

2.1.1 逍遥散加味 83

2.1.2 小黑逍遥散 83

2.1.3 大黑逍遥散 84

2.1.4 温宮止血逍遥散 84

2.1.5 大归脾汤 84

2.1.6 小归脾汤 85

2.1.7 丹栀逍遥定痛汤(痛经) 85

2.1.7.1 丹栀逍遥顺气汤(痛经) 86

2.1.7.2 通络逍遥散(痛经) 86

2.1.7.3 理血通经逍遥散(痛经) 86

2.1.8 调经定痛饮(痛经) 87

2.1.9 保阴煎(漏下证) 87

2.1.10 凉血升麻汤(崩漏) 88

2.1.11 益气胶艾汤(崩漏) 88

2.1.12 南星涤痰汤(闭经) 89

2.2 妇女带下病类 89

2.2.1 清带汤 89

2.2.2 小清带汤 90

2.2.3 泻心清带汤(老年性宫颈炎) 90

2.3 妇女产后病类 91

2.3.1 产后逐瘀汤(系列方) 91

2.3.1.1 产后逐瘀汤Ⅰ号(产后血瘀腹痛) 91

2.3.1.2 产后逐瘀汤Ⅱ号(产后恶露不尽) 91

2.3.2 槐花调经散(宫内膜炎) 91

2.4 妇女杂病类 92

2.4.1 潜阳定坤汤(潜阳定坤汤Ⅶ号)(更年期崩漏病) 92

2.4.2 排乳通经逐瘀汤(乳痈——急性乳腺炎) 92

2.4.3 增生饮(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病)(系列方) 93

2.4.3.1 增生饮Ⅰ号 93

2.4.3.2 增生饮Ⅱ号 93

2.4.3.3 增生饮Ⅲ号 94

2.4.4 乳腺炎方(乳发——乳房部急性蜂窝织炎) 94

3 儿科疾病方剂(25) 95

3.1 双金达郁散(柴胡达郁散) 97

3.2 荆牛方(清咽)(系列方) 98

3.2.1 荆牛方Ⅰ号 98

3.2.2 荆牛方Ⅱ号 98

3.2.3 荆牛方Ⅲ号 98

3.2.4 荆牛方Ⅳ号 99

3.2.5 荆牛方Ⅴ号 99

3.3 麻疹(出疹初期)(系列方) 100

3.3.1 透疹荆牛Ⅰ号(麻疹外症明显) 100

3.3.2 透疹荆牛Ⅱ号(兼有肺胃症状者) 100

3.3.3 透疹荆牛Ⅲ号(血热欲里症明显) 101

3.3.4 透疹荆牛Ⅳ号(麻疹出发期) 101

3.4 麻疹(疹出发热期)(系列方) 101

3.4.1 清毒荆牛Ⅰ号(寒战高热,皮疹紫红) 101

3.4.2 清毒荆牛Ⅱ号(疹毒里热上攻咽喉) 102

3.5 麻疹(疹收期) 102

清营解毒饮 102

3.6 猩红热病(系列方) 103

3.6.1 蔬风荆牛方Ⅰ号(表证) 103

3.6.2 蔬风荆牛方Ⅱ号(表里不清) 104

3.7 水痘(系列方) 104

3.7.1 解毒荆牛Ⅰ号(痘疹未透期) 104

3.7.2 解毒荆牛Ⅱ号(痘疹出后) 104

3.8 白喉病(系列方) 105

3.8.1 白喉Ⅰ号(疏风解毒) 105

3.8.2 白喉Ⅱ号(清热解毒) 105

3.8.3 白喉Ⅲ号(阴火攻咽) 106

3.8.4 白喉Ⅳ号 106

3.9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系列方) 107

3.9.1 解毒消肿散Ⅰ号(轻证) 107

3.9.2 解毒消肿散Ⅱ号(重证,外症明显) 107

3.9.3 解毒消肿散Ⅲ号(重证,无外症) 108

3.9.4 解毒消肿散Ⅳ号(热入血症) 108

4 眼病、耳鼻、咽喉、口齿疾病方剂(49) 109

4.1 口腔、咽喉病类 111

4.1.1 四君益阴汤 111

4.1.2 口炎方Ⅰ号 111

4.1.3 口炎方Ⅱ号 112

4.1.4 口炎方Ⅲ号 113

4.1.5 口炎方Ⅳ号(益阴疳积散) 113

4.1.6 连栀清肺饮 114

4.1.7 连栀清隔饮 115

4.1.8 芩栀清津饮 115

4.1.9 养营清咽汤 116

4.1.10 梅核气咽不利方 116

4.1.10.1 开郁利咽汤 116

4.1.10.2 清胆利咽汤 116

4.1.11 肉桂菊花散(久喑——慢性咽喉炎) 117

4.1.12 碎补抑阳汤 117

4.1.13 故纸抑阳汤 118

4.1.14 廻龙抑阳汤 118

4.2 耳病类 118

4.2.1 栀柴清胆汤(系列方) 118

4.2.1.1 栀柴清胆汤Ⅰ号 119

4.2.1.2 栀柴清胆汤Ⅱ号 119

4.2.1.3 栀柴清胆汤Ⅲ号 120

4.2.1.4 栀柴清胆汤Ⅳ号 120

4.2.2 赤苓清胆汤(中耳炎)(系列方) 120

4.2.2.1 赤苓清胆汤Ⅰ号 120

4.2.2.2 赤苓清胆汤Ⅱ号 121

4.3 鼻病类 121

4.3.1 槐花通气散(鼻槁——萎缩性鼻炎) 121

4.3.2 薄荷复香散(鼻槁——干燥性鼻炎) 122

4.3.3 银连消炎汤(鼻窒) 122

4.3.4 益气消炎汤(鼻窒——鼻炎) 123

4.3.5 银菊消炎汤(鼻窒——慢性鼻炎) 123

4.3.6 槐花清风散 123

4.3.7 四物清风饮Ⅴ号(鼻槁——萎缩性鼻炎) 124

4.3.8 四物清风饮Ⅶ号 124

4.4 眼病类 124

4.4.1 槐花明目散 124

4.4.2 四物清风饮Ⅲ号 125

4.4.3 四物清风饮Ⅳ号 125

4.5 牙病类 126

4.5.1 升麻定痛散 126

4.5.1.1 风热上攻牙痛方 126

4.5.1.2 龋牙痛方 126

4.5.1.3 牙神经及面神经痛方 127

4.5.1.4 牙神经及颜面神经痛方 128

4.5.1.5 乌辛散 128

4.5.1.6 艽荷清胆汤(牙龈肿痛) 128

4.5.1.7 大戟辛风散 129

4.5.2 辛麻槐花散 129

4.5.3 三黄二冬甘露饮 129

4.5.4 玉清汤 130

4.5.5 黄升散 130

4.5.6 白升散 130

4.5.7 三黄二活一陈汤 131

4.5.8 潜阳汤(系列方) 131

4.5.8.1 潜阳益髓汤Ⅰ号 131

4.5.8.2 潜阳固齿汤Ⅱ号 132

4.5.8.3 潜阳镇痛汤Ⅲ号 132

4.5.8.4 潜阳定志汤Ⅳ号 133

4.5.8.5 潜阳清津汤Ⅴ号(精浊——前列腺炎) 133

4.5.8.6 潜阳益肾汤Ⅵ号(肾虚腰痛) 134

4.5.8.7 潜阳定坤汤Ⅶ号(更年期崩漏病) 135

4.5.8.8 潜阳玄珠饮Ⅷ号(肾著——肾炎病) 135

4.5.8.9 潜阳分消饮Ⅸ号(消渴病) 136

4.5.9 淮膝桑枝饮(系列方) 136

4.5.9.1 淮桑Ⅰ号 137

4.5.9.2 淮桑Ⅱ号 137

4.5.9.3 淮桑Ⅲ号 138

4.5.9.4 淮桑Ⅳ号(牛膝止痛散) 138

5 皮肤病类方剂(18) 139

5.1 内服药 141

5.1.1 瘾疹——荨麻疹、急性湿疹 141

5.1.1.1 清疹化湿汤 141

5.1.1.2 清凉荆牛饮(受热即发——热证) 141

5.1.1.3 清凉败毒饮(受热即发——热证) 141

5.1.1.4 玉屏风桂枝汤(受寒即发——寒证) 142

5.1.1.5 活血清凉六味加桂枝汤(风疹块——原因不明的荨麻疹) 142

5.1.1.6 六子皮炎散(胯裆癣) 143

5.1.2 紫癜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43

5.1.2.1 抗血清营汤 143

5.1.2.2 紫草化斑汤(紫癜病) 144

5.1.2.3 加味犀角地黄汤(血小板减少症) 144

5.1.2.4 活血清凉饮(紫癜病) 144

5.1.3 头屑(系列方) 145

5.1.3.1 消屑散Ⅰ号 145

5.1.3.2 消屑散Ⅱ号 145

5.1.4 牡蛎红鰲汤(消疣汤) 146

5.2 外洗药(系列方) 146

5.2.1 外洗方Ⅰ号 146

5.2.2 外洗方Ⅱ号 147

5.2.3 外洗方Ⅲ号 147

5.2.4 外洗方Ⅳ号 147

5.2.5 外洗方Ⅴ号 148

6 肌肉、血脉、瘰疬等杂病方剂(16) 149

6.1 肌肉、血管、瘰疬类 151

6.1.1 消痹逐瘀汤〔肌(肉)痹——肌肉麻木疼痛〕 151

6.1.2 化核逐瘀汤(蟠蛇疬——颈淋巴结核) 151

6.1.3 荆牛消结散(胯腹痈——腹股沟浅部急性淋巴结炎) 151

6.1.4 通脉逐瘀汤(静蛇毒——脉静炎) 152

6.2 神经系统疾病类 152

6.2.1 直中汤(急性腰痛) 152

6.2.2 济生肾气汤加味(单侧腰痛) 153

6.2.3 乾坤六味(双侧腰痛) 153

6.2.4 乌辛散(腰痹——腰椎骨质增生) 154

6.2.5 小八五味(偏痹——坐骨神经痛) 154

6.3 肾系病、男性前阴病类 155

6.3.1 金铃消结散(精癃——慢性前列腺炎)(系列方) 155

6.3.1.1 金铃消结散Ⅰ号 155

6.3.1.2 金铃消结散Ⅱ号 155

6.3.2 潜阳清津汤Ⅴ号(精浊——前列腺炎) 156

6.3.3 潜阳益肾汤Ⅵ号(肾虚腰痛) 157

6.3.4 潜阳玄珠饮Ⅷ号(肾著——肾炎病) 158

6.3.5 养精生化汤(补肾生精) 158

6.4 潜阳分消饮Ⅸ号(消渴病) 158

6.5 桑麻酒(脱发病) 159

7 临症选方精要 161

7.1 治疗头痛 163

7.1.1 胆逆头痛 163

7.1.2 肝虚头颠顶痛 163

7.1.3 胆气郁后头连项痛 163

7.1.4 血虚胆郁偏头痛 164

7.1.5 胆移于脑眉心痛 164

7.2 治疗腰背痛 165

7.2.1 颈椎病 165

7.2.2 腰痛 165

7.3 治疗心绞痛 166

7.3.1 持续性发作 166

7.3.2 刺痛、阵发性刺痛 167

7.3.3 闷痛、阵阵不舒 167

7.3.4 顿痛、持续不减 167

7.3.5 缓解后用方 167

7.4 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168

7.4.1 寒证 168

7.4.1.1 宽胸七味桂枝汤 168

7.4.1.2 附子七味桂枝汤 168

7.4.2 热证 168

7.4.2.1 生脉白虎桂枝汤 168

7.4.2.2 宽胸生脉白虎汤 169

7.4.2.3 白虎桂枝汤 169

7.5 治疗血脉病 169

7.5.1 寒湿性血脉病 169

7.5.1.1 桂芍知母汤 169

7.5.1.2 外洗方选用 170

7.5.2 湿热性血脉病 170

7.5.2.1 白虎桂枝汤 170

7.5.2.2 外洗Ⅴ号 171

7.5.3 类风湿关节炎(血中胶原纤维增高) 171

7.5.3.1 小白虎桂枝汤 171

7.5.3.2 外洗Ⅱ号、Ⅲ号 172

7.5.4 益脉类(高血脂、高血压) 173

7.5.5 眩晕(高血压) 173

7.5.6 中风后遗症 173

7.6 治疗妇科疾病 173

7.6.1 月经提前,多血热 173

7.6.2 月经推后,多虚寒 173

7.6.3 月经点滴不尽(寒热夹杂证) 174

7.6.4 带下症 174

7.6.5 经行腰痛 175

7.7 治疗小儿疾病 175

7.7.1 乳蛾(急、慢性扁桃体炎) 175

7.7.2 小儿咳嗽发热 175

7.7.3 疳积 176

7.7.4 急惊风 176

7.8 治疗肝胆脾胃病 176

7.8.1 胆胀(慢性胆囊炎) 176

7.8.2 胃脘痛 176

7.8.3 中暑 176

7.8.4 眩晕(中暑) 176

7.8.5 消渴 176

7.9 治疗咳嗽病 177

7.9.1 虚性支气管炎 177

7.9.2 症见咳嗽痰白稠,白天咳 177

7.9.3 症见夜间咳嗽无痰,虚烦躁咳 177

7.9.4 肺气肿(肺胀) 177

7.10 治疗石淋 177

7.11 治疗喉痹 177

8 基础加减常规方剂(61) 179

8.1 血五味 181

8.2 血六味 181

8.3 血七味 181

8.4 气三味 181

8.5 气四味 181

8.6 气五味 182

8.7 活血(通络)五味 182

8.8 乾坤二味 182

8.9 回阳三味 182

8.10 生脉五味 183

8.11 生脉八味 183

8.12 元三味 183

8.13 解郁五味 183

8.14 宽气散 184

8.15 缓中二味(二仙) 184

8.16 缓中三味(三仙) 184

8.17 缓中四味(四仙) 184

8.18 小保和(曲麦枳术丸) 184

8.19 大保和 185

8.20 降逆二味 185

8.21 降逆三味 185

8.22 降逆四味 185

8.23 降逆五味 186

8.24 降逆六味 186

8.25 二神 186

8.26 二妙 186

8.27 四神 187

8.28 神妙启气汤 187

8.29 六神汤 187

8.30 益阴三味 187

8.31 益阴四味 188

8.32 截疟三味 188

8.33 截疟四味 188

8.34 截疟五味 188

8.35 清肠五味 189

8.36 香连缓中五味 189

8.37 消炎四味(四草汤) 189

8.38 排淋四味 189

8.39 止血四味 190

8.40 益化散 190

8.41 化浊四味 190

8.42 利湿四味 190

8.43 清暑化湿散 191

8.44 除烦二味 191

8.45 除烦三味 191

8.46 祛蛔三味 191

8.47 祛蛔四味 192

8.48 祛蛔五味 192

8.49 透表定喘(向外) 192

8.50 降气定喘(向内) 192

8.51 纳气前三味(梦遗) 192

8.52 纳气后三味 193

8.53 定痛三味 193

8.54 上三味 193

8.55 下三味 193

8.56 止咳三味 194

8.57 涤痰降气二味 194

8.58 通脉二味 194

8.59 通脉三味 194

8.60 通脉四味 194

8.61 通脉五味 195

后记 1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