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集成电路三维系统集成与封装工艺  中文导读
集成电路三维系统集成与封装工艺  中文导读

集成电路三维系统集成与封装工艺 中文导读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JohnH.Lau著;曹立强导读;JOHNH.LAU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30522726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讨论了用于电子、光电子和MEMS器件的三维集成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并详尽讨论了三维集成关键技术中存在的主要工艺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介绍半导体工业中的纳米技术和三维集成技术的起源和演变历史,结合当前三维集成关键技术的发展重点讨论了TSV制程技术、晶圆减薄与薄晶圆在封装组装过程中的拿持技术、三维堆叠的微凸点制作与组装技术、芯片/芯片键合技术、芯片/晶圆键合技术、晶圆/晶圆键合技术、三维器件集成的热管理技术以及三维集成中的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问题,最后讨论了可实现产业化规模量产的三维封装技术以及TSV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三维系统集成与封装工艺 中文导读》目录

第1章 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3D集成 1

1.1 引言 1

1.2 3D集成 1

1.3 3D IC封装 4

1.4 3D Si集成 5

1.5 3D IC集成 7

1.5.1 混合存储器立方(HMC) 7

1.5.2 Wide I/O动态随机存储器和Wide I/O 2 8

1.5.3 高带宽存储器(HBM) 10

1.5.4 Wide I/O存储器(Logic-on-Logic) 10

1.5.5 无源转接板(2.5 D IC集成) 10

1.6 TSV技术时代供应链 13

1.6.1 前道工艺(Front-End-of-Line) 13

1.6.2 后道工艺(Back-End-of-Line) 13

1.6.3 封装与测试(Outsourced Semiconductor Assembly and Test) 13

1.7 TSV技术时代供应链——谁制造TSV? 13

1.7.1 Via-First TSV工艺 13

1.7.2 Via-Middle TSV工艺 13

1.7.3 Via-Last TSV工艺(from the front Side) 13

1.7.4 Via-Last TSV工艺(from the Back Side) 13

1.7.5 无源TSV转接板? 14

1.7.6 谁想用无源转接板TSV技术? 14

1.7.7 总结和建议 14

1.8 TSV技术时代供应链—谁负责中道工艺MEOL,装配和测试? 14

1.8.1 Wide I/O存储器(面对背)的Via-Middle TSV制造工艺 14

1.8.2 Wide I/O存储器(面对面)的Via-Middle TSV制造工艺 16

1.8.3 Wide I/O DRAM的Via-Middle TSV制造工艺 16

1.8.4 基于带有TSV/RDL转接板的2.5 D IC集成 17

1.8.5 总结与建议 18

1.9 CMOS图像传感器与TSVs 19

1.9.1 东芝Dynastron图像传感器 19

1.9.2 意法半导体的VGA CIS摄像头模块 19

1.9.3 三星S5K4E5YX PSI CIS图像传感器 20

1.9.4 东芝HEW4 BSI TCM5103PL图像传感器 20

1.9.5 Nemotek CIS图像传感器 21

1.9.6 索尼ISX014堆叠相机传感器 22

1.10 使用TSV技术的微机电系统 22

1.10.1 意法半导体的MEMS惯性传感器 22

1.10.2 Discera的MEME振荡器 22

1.10.3 Avago的FBAR MEMS滤波器 24

1.11 参考文献 24

第2章 硅通孔的建模和测试 29

2.1 引言 29

2.2 TSV的电气模型 29

2.2.1 通用TSV结构的解析模型和方程 29

2.2.2 TSV模型的频域验证 32

2.2.3 TSV模型的时域验证 35

2.2.4 TSV的电气设计指南 38

2.2.5 总结与建议 38

2.3 TSV的热模拟 40

2.3.1 铜填充TSV等效热电导率法 40

2.3.2 单个TSV的热特性 43

2.3.3 铜填充TSV的等效热导率方程 47

2.3.4 等效TSV热电导率方程验证 48

2.3.5 总结与建议 51

2.4 TSV机械建模和测试技术 53

2.4.1 铜填充TSV和周围硅的透射电镜 53

2.4.2 TSV制造的Pumping实验结果 55

2.4.3 热冲击下铜Pumping 58

2.4.4 铜填充TSV的Keep-Out-Zone区 61

2.4.5 总结与建议 64

2.5 参考文献 64

第3章 应力传感器用于薄晶圆拿持和应力测量 67

3.1 引言 67

3.2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 67

3.2.1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68

3.2.2 压力传感器的制作 69

3.2.3 总结与建议 71

3.3 应力传感器在薄晶圆拿持中的应用 73

3.3.1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及校准 73

3.3.2 晶圆减薄后的应力测量 77

3.3.3 总结与建议 78

3.4 应力传感器在晶圆凸块制造中的应用 79

3.4.1 UBM制作的应力 79

3.4.2 干膜处理后的应力 79

3.4.3 焊料凸点工艺后的应力 83

3.4.4 总结与建议 84

3.5 应力传感器在嵌入式超薄芯片的跌落试验中的应用 84

3.5.1 Test Vehicle与制造 84

3.5.2 实验装置及流程 85

3.5.3 原位应力测量结果 86

3.5.4 可靠性测试 88

3.5.5 总结与建议 88

3.6 参考文献 90

第4章 封装基板技术 93

4.1 引言 93

4.2 三维集成电路倒装芯片积层法封装基板 93

4.2.1 表面层压电路技术 93

4.2.2 积层法封装基板发展趋势 95

4.2.3 总结与建议 96

4.3 无芯封装基板 96

4.3.1 无芯封装基板的优缺点 96

4.3.2 采用无芯基板的替代硅转接板 97

4.3.3 无芯基板翘曲问题和解决方案 99

4.3.4 总结与建议 102

4.4 积层法封装基板的最新进展 102

4.4.1 薄膜层上建立封装基板层 102

4.4.2 翘曲和可靠性结果 106

4.4.3 总结与建议 107

4.5 参考文献 107

第5章 微凸点制造、装配和可靠性 109

5.1 引言 109

5.2 制造、装配和25μm间距凸点的可靠性 109

5.2.1 Test Vehicle 109

5.2.2 微凸点结构 110

5.2.3 ENIG焊盘的结构 112

5.2.4 25μm-pitch间距微凸点制造 113

5.2.5 硅基板上ENIG焊盘的制作 114

5.2.6 热压键合组装 116

5.2.7 底部填充的评估 120

5.2.8 可靠性评估 121

5.2.9 总结与建议 122

5.3 制造、装配和20μm间距微凸点可靠性 123

5.3.1 Test Vehicle 123

5.3.2 Test Vehicle的装配 124

5.3.3 热压键合微连接的形成 124

5.3.4 缝隙填充 125

5.3.5 可靠性试验 126

5.3.6 可靠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127

5.3.7 微连接失效机理 130

5.3.8 总结与建议 133

5.4 制造、装配,以及15μm间距凸点的可靠性 134

5.4.1 微凸块和试验车辆的UBM垫 134

5.4.2 组装 135

5.4.3 CuSn凸点与ENIG焊盘组装 136

5.4.4 CuSn凸点和CuSn凸点组装 136

5.4.5 底部填充评估 137

5.4.6 总结与建议 138

5.5 参考文献 138

第6章 三维硅集成 143

6.1 引言 143

6.2 电子工业 143

6.3 摩尔定律和和超过摩尔定律 144

6.4 三维集成的原点 145

6.5 三维集成的概况与展望 146

6.5.1 硅三维集成键合方法 147

6.5.2 铜-铜(晶圆-晶圆)键合 148

6.5.3 铜-铜(晶圆-晶圆)后退火键合 150

6.5.4 铜铜(晶圆-晶圆)常温键合 151

6.5.5 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晶圆-晶圆)键合 151

6.5.6 晶圆-晶圆键合的几个注释 154

6.6 3D硅集成技术挑战 154

6.7 三维硅集成EDA工具挑战 155

6.8 总结和建议 155

6.9 参考文献 157

第7章 2.5 D/3D IC集成 161

7.1 引言 161

7.2 3D IC集成TSV工艺 162

7.2.1 片上微孔 162

7.2.2 Via-First工艺 163

7.2.3 Via-Middle工艺 163

7.2.4 前道Via-Last工艺 163

7.2.5 后道Via-Last工艺 163

7.2.6 总结与建议 165

7.3 3D IC的潜在应用 165

7.4 存储器芯片堆叠 165

7.4.1 芯片介绍 165

7.4.2 潜在产品 166

7.4.3 组装工艺 168

7.5 Wide I/O存储器或逻辑-逻辑堆叠 168

7.5.1 芯片 168

7.5.2 潜在产品 168

7.5.3 组装工艺 171

7.6 Wide I/O DRAM或混合内存立方 173

7.6.1 芯片 173

7.6.2 潜在产品 175

7.6.3 组装工艺 176

7.7 Wide I/O 2和高带宽存储器 177

7.8 Wide I/O接口(2.5 D IC集成) 178

7.8.1 TSV/RDL转接板实际应用 178

7.8.2 转接板制造 180

7.8.3 TSV制造 181

7.8.4 RDL制造 183

7.8.5 RDL制造-聚合物/镀铜方法 183

7.8.6 RDL制造-大马士革方法 185

7.8.7 大马士革方法接触对准注释 188

7.8.8 后道工艺和组装 188

7.8.9 总结与建议 191

7.9 薄晶圆拿持 191

7.9.1 常规薄晶圆拿持方法 192

7.9.2 TI的TSV-WCSP集成工艺 192

7.9.3 TSMC的薄晶圆拿持 194

7.9.4 TSMC的无键合/拆键合工艺以及薄晶圆拿持 194

7.9.5 带有均温板的薄晶圆拿持 194

7.9.6 总结与建议 197

7.10 参考文献 199

第8章 基于转接板的3D IC集成 203

8.1 引言 203

8.2 基于TSV/RDL转接板的3D IC集成 203

8.3 双面贴装TSV/RDL转接板 203

8.3.1 结构 203

8.3.2 热分析-边界条件 206

8.3.3 热分析-TSV等效模型 206

8.3.4 热分析-焊料凸点/填充等效模型 206

8.3.5 热分析结果 207

8.3.6 热机械分析-边界条件 209

8.3.7 热机械分析-材料性能 210

8.3.8 热机械分析-结果 211

8.3.9 TSV制造 214

8.3.10 顶部带有RDL的转接板制造 216

8.3.11 顶部带有RDL铜填充转接板的TSV露铜 217

8.3.12 底部带有RDL转接板制造 219

8.3.13 转接板电学特性 219

8.3.14 组装 221

8.3.15 总结与建议 224

8.4 在转接板两面组装芯片的TSV转接板 225

8.4.1 结构 225

8.4.2 热分析-材料性能 226

8.4.3 热分析-边界条件 226

8.4.4 热分析-结果和讨论 227

8.4.5 热机械分析-材料性能 230

8.4.6 热机械分析-边界条件 230

8.4.7 热机械分析-结果及讨论 230

8.4.8 转接板制造 233

8.4.9 晶圆微凸块 235

8.4.10 组装 237

8.4.11 总结与建议 241

8.5 成本低TSH转接板3D IC集成 243

8.5.1 新设计 243

8.5.2 电模拟 244

8.5.3 试验 246

8.5.4 顶部UBM/焊盘和铜凸块 247

8.5.5 底部UBM/焊盘和焊料 249

8.5.6 TSH转接板制作 249

8.5.7 组装 250

8.5.8 可靠性评估 253

8.5.9 总结与建议 257

8.6 参考文献 258

第9章 2.5 D/3D IC集成的热管理 261

9.1 引言 261

9.2 设计理念 261

9.3 新设计 262

9.4 热分析等效模型 263

9.5 顶部芯片/散热器以及底部芯片的转接板 264

9.5.1 结构 264

9.5.2 材料性能 264

9.5.3 边界条件 264

9.5.4 仿真结果 266

9.6 顶部芯片/散热器以及底部芯片/热沉的转接板 267

9.6.1 结构和边界条件 267

9.6.2 仿真结果 268

9.7 顶部有四芯片与散热器的转接板 269

9.7.1 结构 269

9.7.2 边界条件 269

9.7.3 仿真结果 270

9.7.4 总结与建议 271

9.8 介于2.5 D和3D IC集成之间的结构热性能 273

9.8.1 结构 273

9.8.2 有限元模 274

9.8.3 材料特性和边界条件 274

9.8.4 仿真结果-低功率应用 276

9.8.5 仿真结果-高功率应用 276

9.8.6 总结与建议 278

9.9 嵌入微流道的TSV转接板热管理系统 278

9.9.1 结构 278

9.9.2 适配器 278

9.9.3 热交换器 280

9.9.4 载板 280

9.9.5 系统集成 282

9.9.6 压降的理论分析 283

9.9.7 实验流程 284

9.9.8 结果及讨论 285

9.9.9 总结与建议 288

9.10 参考文献 289

第10章 嵌入式三维混合集成 291

10.1 引言 291

10.2 光电产品的趋势 291

10.3 基于PCB光波导的高速数据互连 293

10.3.1 聚合物光波导 293

10.3.2 模拟-光学耦合模型 295

10.3.3 模拟-系统链路设计 301

10.3.4 光电印制电路板的装配 302

10.3.5 光电印制电路板的测量结果 303

10.3.6 总结与建议 305

10.4 嵌入式板级光互连 305

10.4.1 聚合物光波导制作 305

10.4.2 45°微镜的制作 306

10.4.3 光电印制电路板的组装工艺 312

10.4.4 垂直光通道制作工艺 314

10.4.5 组装 314

10.4.6 总结与建议 315

10.5 新设计 317

10.6 嵌入式3D混合集成设计实例 318

10.6.1 光学设计、分析及结果 318

10.6.2 热设计、分析及结果 320

10.6.3 机械设计、分析及结果 322

10.6.4 总结与建议 324

10.7 带有应力消除缝隙的半嵌入式TSV转接板 326

10.7.1 设计理念 326

10.7.2 问题定义 327

10.7.3 半嵌入式TSV转接板的操作条件 327

10.7.4 半嵌入式TSV转接板的环境条件 332

10.7.5 总结与建议 333

10.8 参考文献 335

第11章 LED和集成电路三维集成 339

11.1 引言 339

11.2 现状及Haitz定律展望 339

11.3 LED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342

11.4 LED产品的四个关键部分 344

11.4.1 LED衬底外延沉积 344

11.4.2 LED器件的制备 345

11.4.3 LED封装和测试 345

11.4.4 LED组装 345

11.4.5 LED产品展望 346

11.5 LED和集成电路三维集成 348

11.5.1 惠普FCLED和薄膜FCLED 348

11.5.2 LED和IC的3D集成封装 349

11.5.3 LED和IC三维集成制造流程 351

11.5.4 总结与建议 356

11.6 2.5 D IC和LED的集成 357

11.6.1 基于带有腔体以及铜填充TSV的硅载板的LED封装 358

11.6.2 基于腔体和TSV硅衬底的LED封装 361

11.6.3 LED晶圆级封装 365

11.6.4 总结和建议 369

11.7 LED和IC三维集成的热管理 369

11.7.1 新设计 372

11.7.2 3D IC和LED的集成:一个设计实例 372

11.7.3 边界值问题 372

11.7.4 仿真结果(通道高度700μm) 373

11.7.5 仿真结果(通道高度350μm) 377

11.7.6 总结与建议 377

11.8 参考文献 379

第12章 MEMS与集成电路的三维集成 383

12.1 引言 383

12.2 MEMS的封装 383

12.3 MEMS与集成电路三维设计 385

12.3.1 带有横向电馈通的MEMS和IC的三维集成 385

12.3.2 ASIC带有垂直电馈通的MEMS和IC的三维集成 386

12.3.3 封装盖帽带有垂直电馈通的MEMS和IC的三维集成 388

12.3.4 MEMS堆叠在ASIC上带有TSV的MEMS和IC的三维集成 388

12.3.5 2.5 D/2.2 5D MEMS与IC集成 388

12.4 MEMS与IC三维集成组装工艺 389

12.4.1 带有横向馈电的MEMS和IC的三维集成 389

12.4.2 ASIC带有垂直馈电的MEMS和IC的三维集成 392

12.4.3 封装盖帽带有垂直馈电的MEMS和IC的三维集成 392

12.4.4 案例10注释:MEMS和IC三维集成案例 393

12.4.5 总结与建议 393

12.5 三维MEMS封装的焊锡低温键合 394

12.5.1 不同芯片尺寸的IC和MEMS三维集成 394

12.5.2 盖帽晶圆的腔体及TSV 396

12.5.3 MEMS芯片与ASIC晶片键合 397

12.5.4 带有MEMS芯片的ASIC晶圆与盖帽晶圆的键合 400

12.5.5 总结与建议 402

12.6 MEMS先进封装的最新发展 402

12.6.1 RF MEMS晶圆级封装TSV技术 402

12.6.2 TSV与金属键合技术实现RF-MEMS零级封装 404

12.6.3 基于铜填充的TSV硅转接板MEMS封装 410

12.6.4 FBAR振荡器晶圆级封装 410

12.6.5 总结与建议 414

12.7 参考文献 415

第13章 CMOS图像传感器和IC三维集成 417

13.1 引言 417

13.2 FI-CIS和BI-CIS 417

13.3 CIS和IC堆叠 419

13.3.1 结构 419

13.3.2 CIS像素晶圆和逻辑IC晶圆制造 420

13.4 CIS与IC集成 421

13.4.1 结构 421

13.4.2 协处理器晶圆制造流程 421

13.4.3 CIS晶圆制造流程 422

13.4.4 组装 424

13.5 总结和建议 425

13.6 参考文献 426

第14章 3D IC封装 427

14.1 引言 427

14.2 采用引线键合芯片堆叠 427

14.2.1 金线 427

14.2.2 铜线和银线 428

14.3 POP 428

14.3.1 引线键合PoP 429

14.3.2 倒装PoP 429

14.3.3 倒装芯片上引线键合封装 429

14.3.4 iPhone 5S中PoP封装 429

14.4 晶圆级封装 432

14.4.1 扇入晶圆级封装(Fan-In WLP) 432

14.4.2 芯片-芯片3D晶圆级封装 434

14.5 嵌入式扇出晶圆级封装(Fan-Out eWLP) 434

14.5.1 Fan-Out eWLP 435

14.5.2 双芯片eWLP3D堆叠 437

14.5.3 3DeWLP-芯片在eWLP封装上(面对面) 437

14.5.4 3D eWLP-芯片在eWLP封装上(面对背) 438

14.5.5 3D eWLP-封装在eWLP封装上 439

14.5.6 3D eWLP-eWLP封装在eWLP封装上 440

14.6 嵌入式板级封装 440

14.6.1 优势和劣势 440

14.6.2 芯片嵌入流程 441

14.6.3 刚性基板芯片嵌入式SiP 443

14.6.4 柔性衬底芯片嵌入式3D SiP 443

14.6.5 柔性衬底芯片嵌入式3D堆叠SiP 443

14.7 总结和建议 444

14.8 参考文献 445

索引 4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