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235976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之一。本教材将既往课程体系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涉及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编写而成。全书在分析中医思维的基础上,依次介绍中医精气神、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理论与知识。
《中医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 6

第一章 精气血津液神 16

第一节 概述 16

第二节 精 18

一、精的基本概念 18

二、精的生成 18

三、精的功能 19

第三节 气 20

一、气的概念 20

二、气的生成 20

三、气的功能 21

四、气的运动 24

五、气的分类 25

第四节 血 27

一、血的基本概念 27

二、血的生成 27

三、血的循行 28

四、血的生理功能 29

第五节 津液 30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30

二、津液代谢 30

三、津液的功能 31

第六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32

一、气与血的关系 33

二、气与精的关系 34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34

四、血与精的关系 35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36

第七节 神 37

一、神的基本概念 37

二、神的生成 37

三、神的功能 37

第二章 藏象 39

第一节 五脏 40

一、心 41

[附]心包络 43

二、肺 43

三、脾 47

四、肝 50

五、肾 55

[附]命门 60

第二节 六腑 62

一、胆 62

二、胃 64

三、小肠 66

四、大肠 68

五、膀胱 68

六、三焦 69

第三节 奇恒之腑 71

一、脑 71

二、髓 73

三、女子胞 74

[附]精室 76

第四节 形体官窍 76

一、形体 77

二、官窍 81

三、五脏外华 90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9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92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98

三、脏与腑的关系 98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101

一、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 101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104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 105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106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107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108

第三章 经络 11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10

一、经络的概念 110

二、经络系统 11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11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1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12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113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14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11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26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126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26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133

一、经别 133

二、络脉 135

三、经筋 138

四、皮部 140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40

一、联系作用 141

二、感应作用 141

三、濡养作用 141

四、调节作用 141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141

一、阐释病理变化 141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42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42

第四章 病因 144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45

一、六淫 145

二、疠气 15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53

一、七情 153

二、饮食失宜 156

三、劳逸 157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158

一、痰饮 158

二、瘀血 160

三、结石 161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62

一、外伤 162

二、寄生虫 164

三、胎传 164

第五章 病机 166

第一节 发病机理 167

一、健康与疾病 167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167

三、发病类型 172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75

一、邪正盛衰 175

二、阴阳失调 178

三、气血失调 182

四、津液失常 185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188

一、风气内动 188

二、寒从中生 189

三、湿浊内生 190

四、津伤化燥 191

五、火热内生 192

第四节 脏腑病机 193

一、五脏病机 193

二、六腑病机 208

三、奇恒之腑病机 210

第五节 经络病机 212

一、十二经脉病机 212

二、奇经八脉病机 214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215

一、疾病传变的含义 215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 215

三、病位传变 215

四、病性转化 219

五、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220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 222

一、转归的概念 222

二、转归的形式 222

第六章 诊法 225

第一节 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225

一、诊断学的原理 225

二、诊断学的原则 225

第二节 望诊 227

一、整体望诊 227

二、局部望诊 230

三、望舌 235

四、望排出物 239

五、望小儿指纹 240

第三节 闻诊 241

一、听声音 242

二、嗅气味 244

第四节 问诊 246

一、问一般项目 246

二、问主诉和病史 247

三、问现在症状 248

第五节 切诊 258

一、脉诊 259

二、按诊 268

第七章 治则 272

第一节 治则概述 272

一、治则的含义 272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72

三、治病求本 272

第二节 基本治则 273

一、扶正祛邪 273

二、标本先后 274

三、病治逆从 275

四、调整阴阳 277

五、调和气血 277

六、调整脏腑 281

七、三因制宜 283

第八章 防治法 285

第一节 养生 285

一、天年与衰老 285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287

三、养生的基本方法 288

第二节 预防 289

一、未病先防 290

二、既病防变 290

第三节 治疗 291

一、常用治法 292

二、方药与治法的关系 294

三、中药的性能 294

四、中药的配伍与组方 298

五、方剂的服法 304

六、方剂的分类 306

七、剂型 308

八、针灸与推拿 311

第四节 康复 312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 312

二、常用的康复方法 3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