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价值理性批判  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研究
价值理性批判  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研究

价值理性批判 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志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1733276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传统的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严密地语言逻辑分析,在将其内在逻辑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同时,也重新讨论了阻碍人们正确理解价值理论的诸多哲学概念,以帮助人们摆脱传统哲学理论、概念给价值研究所造成的障碍和困境。在这个讨论基础上,我们提出用还原论的方式将复合性价值判断还原为原子性价值判断,借助对原子性价值判断的研究确定价值判断的基本内容、构成规则、推理规则,从而为突破传统价值哲学的困境、重新阐释价值思维过程开辟了道路。
《价值理性批判 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研究》目录

导言 1

一、先验 2

二、理性 7

三、本书的写作方式 16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20

上篇 价值哲学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反思和重构 33

第一章 “价值判断”的内涵与外延的冲突 33

第一节 价值哲学研究对象的错位 33

第二节 价值哲学研究对象错位的原因 36

一、价值哲学研究对象错位原因 36

二、价值哲学研究对象错位的危害及深层原因 42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论原则 43

一、现实生活对理论的优先原则 44

二、逻辑对理论的优先原则 47

三、现实生活的逻辑分析必须与语言概念的逻辑分析相结合 50

第四节 推进研究的突破点 53

一、价值研究要从原子价值命题出发 54

二、复合性价值判断的形成及其研究方法 57

三、区分为原子性价值判断和复合性价值判断的理论意义 59

第二章 价值判断与伦理规范、道德判断的关系 61

第一节 价值判断与伦理规范的关系 61

一、伦理规范不属于价值判断 62

二、伦理规范的形成条件和本质 63

第二节 伦理规范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64

一、伦理规范不是道德判断 64

二、“道德规范”是一个多余的概念 65

三、伦理判断和道德判断社会功能的异同 66

第三节 道德问题的本质 69

一、道德问题的由来 69

二、德性的本质 73

三、德性的价值 73

四、道德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应该是德性 74

第四节 价值学和价值哲学的问题体系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 75

第三章 价值判断的语法形式与价值判断词 77

第一节 价值哲学的第一个经典教条的谬误 77

第二节 价值判断、伦理判断和道德判断的语法形式 78

一、价值判断的语法形式 78

二、伦理规范和伦理判断的语法形式 80

三、道德判断的语法形式 80

第三节 价值判断词、伦理判断词和道德判断词 81

一、价值判断词 81

二、伦理判断词 84

三、道德判断词 84

第四章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 87

第一节 价值哲学的第二个经典教条的谬误 87

第二节 阐释“事实”的两条思维路径 89

一、理论建构的两种思维路径 89

二、两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92

三、“事实”的基本特征 95

第三节 “主观性和客观性”语义分析 97

一、主体和客体 97

二、主观的与客观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05

三、主观与客观 109

四、事实和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110

五、经验、事实与属性的主客体间性 111

第四节 价值哲学的第三个经典教条的谬误 111

一、价值判断都不具有规范性,且也有描述性的 112

二、“属性”的本质 113

三、价值属性类概念都是价值判断词 115

四、经验、事实、属性与事物的关系 116

第五节 价值命题的推理规则 119

一、价值哲学的第四个经典教条的谬误 119

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伦理判断和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120

三、研究价值命题的推理规则的前提 120

四、价值命题的推理规则 121

第五章 价值现象和经济学价值理论概念体系 124

第一节 从价值观念到价值现象 124

一、价值现象的两种用法 124

二、价值现象的内在结构 125

三、价值现象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130

四、价值现象的客观性和客体性 131

五、价值学与价值现象的关系 131

第二节 经济学价值概念体系的逻辑混乱 132

一、经济学中“价值”使用乱象 132

二、经济学价值概念体系的逻辑分析 138

第三节 经济学价值概念体系的自然含义和延伸含义 140

一、经济学价值概念的自然含义 140

二、经济学价值研究思维路径的延伸与“价值”学术含义的演变 141

第四节 经济学价值理论概念体系的整改建议 147

一、整改的基本原则 147

二、整改建议 148

第六章 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哲学的概念体系 154

第一节 “价值”和价值哲学的本质 154

一、价值的“本质” 154

二、价值哲学的本质 155

第二节 价值哲学的概念体系 156

一、价值哲学概念体系的本体论陈述方式 156

二、价值哲学概念体系的认识论陈述方式 156

第三节 价值定义之乱象及原因分析 157

一、各种价值定义的差异和集体缺陷 157

二、各种价值定义方式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研究样本选择的不同 162

第四节 阻碍人们接受“价值就是价值判断”的原因 162

一、实体化思维习惯 163

二、对观念的主观性的误解 164

三、对价值判断统一性的追求 165

四、对价值追求的误解 168

下篇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 173

第七章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的研究方法 173

第一节 从经验出发 174

一、从经验出发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 174

二、新经验必然导致新发现 174

第二节 静观体验法及其带来的新经验和新发现 175

一、内省或内观体验法 175

二、各种内省或内观方法之异同 177

三、静观体验法 180

第三节 气功和中医带来的新经验和新发现 184

一、太极拳和气功给我带来的超常体验 184

二、中医带来的体验 184

第四节 再论语言逻辑分析与现实生活分析相结合 186

一、创造新概念解释新经验 186

二、合理分层,科学阐释价值观念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 187

三、坚持认识论研究方式,不忘本体世界的存在 188

四、坚定科学信念,践行求真务实精神 188

五、本部分的写作方式 189

第八章 经验的种类 191

第一节 经验的第一级分类 191

一、身体感受 192

二、心智感受 192

三、身心感受 192

第二节 经验的第二级分类 194

一、身体感受的分类 194

二、心智感受的分类 194

三、身心感受的分类 201

第三节 经验的第三级分类 201

一、身体外部感官经验 201

二、身体内部感官经验 202

第四节 经验的第四级分类:科学经验和价值经验 203

一、视觉经验的两类信息 205

二、听觉经验的两类信息 205

三、触觉经验的两类信息 205

四、嗅觉经验的两类信息 206

五、味觉经验的两类信息 206

六、科学经验和价值经验 207

第九章 各类经验形成的机制 209

第一节 身体外部客体感官经验形成的过程 209

一、感官感应 209

二、心智觉知 210

三、人类意识的两个阶段或层面:身体意识和心智意识 211

第二节 感官感应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213

一、感官感应的主客体间性 213

二、感官感应的差异性 213

三、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我们的感官所给予的 215

四、客观世界在普通感官经验之外的可能维度 216

五、话语中的世界不是真实世界 217

第三节 身体内部感官感应的发生机制 218

一、身体内部的感官感应 218

二、身体内部感官感应变化的决定机制——身体意识 219

三、身体内部感官经验中的科学经验与价值经验 224

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的形成机制 225

一、观念诱发情绪 225

二、观念和情绪协同作用产生情感 227

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228

四、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229

五、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都属于价值经验 234

第五节 知觉经验 234

一、知觉经验就是被意识到的感官感应 235

二、心智对感官感应的加工编码活动 236

第六节 对现代科学经验论的反思和重构 241

一、现代科学经验论形成的意识形态背景 241

二、经验论功能的演变 242

三、主观经验向客观经验的转换 245

四、经验证实原则 247

五、感觉优先原则与经验证实原则的冲突 248

六、经验证实原则优先于感觉优先原则 251

七、新型科学是否可能 252

第十章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和延伸过程(上) 255

第一节 心智系统的分别意识 255

一、心智系统的分别意识的第一阶段 256

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真假判断 261

三、心智系统的客体信息获取意识——科学思维 262

四、科学思维与价值思维的关系 265

第二节 经验永远为真 266

一、经验永远为真,错的是对经验的解释 266

二、经验都是肯定性的,否定性经验不存在 270

三、完整陈述经验的方法 272

第三节 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延伸的先验程序 273

一、第一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273

二、第二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277

三、第三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280

四、第四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286

第十一章 价值观念形成的先验程序和延伸过程(中) 290

第一节 心智系统的客观需要与价值判断 291

一、获取信息的需要 291

二、分别判断的需要 291

三、解释的需要 292

四、分享信息的需要 292

五、合理性需要 292

六、趋乐避苦和趋利避害的需要 293

七、尊重的需要或名的需要 293

八、对心智系统客观需要的价值判断 296

第二节 心智系统的自我实现需要及其价值判断 296

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296

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核是体验爱 299

三、与自我实现有关的价值判断 305

第三节 心智系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需要及其价值判断 306

一、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306

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存在论基础和境界表现 309

三、走向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道路 314

四、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有关的价值判断 318

五、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需要的客观性、先验性 318

第四节 超越性价值追求与宗教、哲学的关系 320

一、正确认识宗教的建议 320

二、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和科学 323

三、超越性价值追求在价值哲学中的地位 326

第十二章 价值判断形成的先验程序和演绎过程(下) 328

第一节 审美判断 328

一、前审美判断即是前价值判断 328

二、审美判断的延伸程序 330

第二节 情绪感受在价值观念延伸中的作用 332

一、情绪感受强化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332

二、情绪感受强化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 335

三、情绪感受在价值观念延伸中的作用 336

第三节 情感在价值观念延伸中的作用 337

一、情感强化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337

二、情感强化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 338

三、情感与审美观念的延伸 339

四、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的客体的逻辑延伸路径 341

五、小结 342

第四节 价值评价活动 344

一、价值评价活动的根据 344

二、评价活动主体 345

三、价值评价活动的对象 346

四、主体在价值评价和价值理论中的地位 350

五、评价活动与评价结果的类型 354

第十三章 价值观念的内在结构 355

第一节 “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355

一、“价值观念”使用中的乱象及原因 355

二、本书所说的价值观念的含义 358

第二节 价值观念的类型 359

一、价值观念的两种用法:广义的与狭义的 359

二、价值判断的两种形态 361

三、分别判断的六种类型 363

第三节 价值观念体系的内在结构 367

一、人类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进化的自组织系统 367

二、价值观念的演绎过程和先验结构 368

三、研究各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之间关系的方法论原则 372

四、价值观念体系的结构体系 379

五、价值观念系统构成的逻辑规则和研究方法论 380

第四节 单一价值观念的语言逻辑结构 382

一、功能性价值判断的逻辑结构 382

二、感受的分别性价值判断 384

三、具体事物的分别价值判断 384

四、价值追求的语法形式及其合理性判断的语法形式 385

五、伦理规范的语法形式及其合理性判断的语法形式 386

六、价值分别意识的本质 386

结语 389

一、价值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的反思和重构 390

二、价值观念生成的先验程序和先验结构 409

三、对人类知识整体的反思和重构 416

后记 420

参考文献 4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