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裴成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6193068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文化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蟹共生机制研究(12XJY009)成果。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文化资源日益成为城市的战略性资源,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核心。遗址文化产业以及其衍生产业,正在成为后现代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重视和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挖掘和弘扬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提升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之举,更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依托。如何依托我国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让遗址区的百姓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渡到躺在遗产上享福,达到多赢的局面。实现大遗址保护从突击式、抢救性、应急式,向形成长效机制转变,是政府部门和考古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第二节 相关概念释义及范围界定 5

一 相关概念释义 5

二 研究范围界定 9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9

一 研究方法 9

二 研究思路及框架 9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0

一 研究内容 10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11

三 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12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述评 13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13

一 协调发展理论 13

二 和谐共生理论 14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

四 生态宜居理论 18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9

一 关于遗址区域保护的宏观研究 19

二 关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22

三 关于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5

四 关于遗址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27

五 关于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29

第三节 遗址保护的实践历程 31

一 国外典型地区的保护实践 31

二 国内典型地区的保护实践 46

第四节 遗址保护理念与实践的演进历程 57

一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下半叶 57

二19世纪下半叶至1945年 58

三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59

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60

五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61

六 大遗址保护的新趋势 61

第五节 历史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 62

一 雅典宪章 62

二 威尼斯宪章 63

三 内罗毕建议 63

四 马丘比丘宪章 63

五 巴拉宪章 64

六 佛罗伦萨宪章 64

七 华盛顿宪章 64

八 奈良宣言 64

九 西安宣言 64

十 荆州宣言 65

第三章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66

第一节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发展的现实矛盾 66

一 遗址区凋敝的城中村与都市空间高速扩张之间的矛盾 66

二 遗址区历史特色消退与都市特色空间构建之间的矛盾 67

三 遗址区无序的环境空间与都市和谐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67

第二节 遗址区对于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价值 67

一 大遗址搭建起城市总体空间格局特色 67

二 大遗址区构成都市特色文化空间 68

三 大遗址区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空间 68

第三节 不同区位大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结构协调性评价 68

一 评价方法 69

二 评价结论 70

第四节 大遗址区与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路径分析 71

一 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 71

二 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 72

三 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 72

四 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 73

第五节 大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机制 73

一 管理层面 73

二 规划层面 74

三 政策层面 74

第四章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文化繁荣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76

第一节 遗址保护与产业和谐共生机制理论分析 76

一 和谐共生的动力——价值生成机制 77

二 和谐共生的基础——运行保障机制 79

三 和谐共生的保障——利益分配机制 80

第二节 遗址保护与产业和谐共生发展模式 81

一 和谐发展模式 82

二 破坏发展模式 91

三 单一保护模式 94

四 毁坏停滞模式 94

第三节 文化遗址资源产业化模式 95

一 遗址公园产业化模式 95

二 遗址博物馆产业化模式 96

三 旅游景区产业化模式 97

四 生态园产业化模式 97

五 遗址农业园区产业化模式 98

六 遗址文化园产业化模式 99

七 遗址特区模式 100

第四节 文化遗址保护与产业化管理模式 101

一 管理委员会模式 101

二 企业参与经营管理模式 102

三 混合型管理模式 102

第五章 大遗址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 103

第一节 遗址与大遗址保护 103

一 我国遗址分布情况 103

二 大遗址保护的意义 104

第二节 城市的内涵与城市系统的运行原理 105

一 城市的内涵 105

二 城市系统的运行原理 106

第三节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的文化遗产价值 109

一 历史研究与文化教育 110

二 观光游览与休闲娱乐 110

三 环境美化与生活改善 111

四 地类转换与空间优化 111

第四节 大遗址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机理 112

一 遗存本体与现代城市整体空间规划相适应 113

二 遗址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相结合 113

三 大遗址与区域建筑景观协调、用地空间协调、服务功能协调 114

四 大遗址所在城市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 114

第六章 遗址区保护与城乡统筹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115

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容 115

一 城乡统筹理念的提出 115

二 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 115

第二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模式 117

一 货币安置 118

二 留地安置 118

三 就业安置 119

四 社保安置 119

五 住房安置 119

第三节 城市化背景下遗址区征地拆迁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

一 补偿标准偏低 120

二 就业渠道较窄 121

三 社会保障较少 121

四 培训服务缺失 122

五 文化融入较难 122

六 维权上访增多 123

第四节 遗址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 124

一 可持续发展 124

二 遗址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 124

第五节 实现遗址区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 127

一 生存保障 127

二 能力建设 127

三 产业支撑 128

四 城市融入 128

第六节 实现遗址区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 128

一 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与利益分配机制 128

二 建立就业培训与知识提升的长效服务机制 129

三 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129

四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长效分配机制 130

五 构建农村居民城市融入的文化发展机制 130

第七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都市圈发展中的遗址保护实践 132

第一节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132

一 西周时期:空间布局方整轮廓 133

二 秦朝都城:跨河布局结构松散 133

三 汉长安城:呈现“斗城”形态 134

四 唐长安城:方整轴线对称形态 135

五 明清时期:布局保持方整形态 136

六 民国时期:依然保持方整形态 137

七 现代西安:方形与放射形形态 138

第二节 西安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 145

一 山水格局是西安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力量 145

二 战略区位是西安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支撑 146

三 政治地位是西安城市空间演变的核心力量 150

四 开发区政策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推动力 151

五 华夏传统文化对空间布局特色的塑造力 154

第三节 西安大遗址保护的实践 156

一 西安大遗址概况 158

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整体保护 159

三 因地制宜推进多元保护模式 161

第四节 西安都市圈发展的态势 165

一 战略定位 165

二 发展目标 166

三 空间布局 168

第五节 构建大遗址保护与西安都市圈空间和谐的机制 169

一 加强大遗址保护立法 169

二 为大遗址保护用地开辟“绿色通道” 169

三 建立和健全大遗址保护财政保障机制 169

四 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立不同层次的大遗址保护基金 169

五 加强大遗址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 170

第八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都市圈遗址保护与文化繁荣 171

第一节 西安都市圈文化赋存概况 171

一 西安都市圈文化资源丰富 171

二 西安都市圈是我国大遗址密集片区 173

三 西安都市圈大遗址地位具有至高性 175

第二节 西安文化遗址产业化发展历程 176

一 文化遗址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景点建设 176

二 文化遗址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景区开发 176

三 文化遗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集群化推进 177

第三节 西安遗址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78

一 遗址的密集性与规格的高等级性给遗址保护带来严重困难 178

二 资金需求的巨大性与维护的持续性导致的区域过度商业化矛盾突出 178

三 文化遗址保护与遗址区村民生活、生产存在尖锐矛盾 179

四 遗址文化资源的共性所导致的遗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趋同化现象严重 179

五 各级政府文化遗址保护权责不清,管理体制僵化 180

第四节 西安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和谐共生机制构建 180

一 建设大遗址特区进行统一保护与开发 181

二 创建科学有效的遗址保护投融资机制 181

三 构建遗址保护与关联产业良性互动关系及有效的产业化模式 181

四 构建文化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和谐运行的有效机制 182

五 遗址产业化过程中构建以市场为主、政府协调为辅的利益分配机制 182

第九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城乡统筹发展案例研究 184

第一节 西安城市化发展历程 184

一 工业化建设时期(1949—1978年) 184

二 城市化推进时期(1978—2000年) 186

三 新型城市化时期(2000年以来) 187

第二节 西安实施城乡统筹的实践路径 187

一 城中村改造 188

二 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 189

三 城镇化发展(组团开发) 190

第三节 西安大遗址片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评估 192

一 城中村改造模式 192

二 新区统筹发展模式 193

三 大遗址特区模式 205

第十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227

第一节 西安城市发展的足迹 228

一 产业发展轨迹:高端产业注入—特色产业培植—多元产业发展 228

二 城市发展轨迹:卫星城—开发区—城市新区 230

三 城市特色建设:文脉传承—生态建设—文化引领 231

第二节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绩效评估 233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 233

二 评价方法 235

三 评价结果分析 236

第三节 遗址保护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241

一 遗址本体抢修与旧城综合改造相呼应 241

二 遗址本体保护与新区规划布局相契合 242

三 遗址环境整治与城市环境改善相融合 242

四 遗址文化挖掘与城市产业发展相衔接 243

第四节 西安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启示 244

一 必须树立文化引领的发展理念 244

二 必须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 245

三 必须重视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 245

四 必须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45

五 必须加强公众参与的发展理念 245

六 必须选择符合实际的保护模式 246

参考文献 247

附件1曲江遗址区调查问卷 256

附件2汉长安城遗址区调查问卷 260

后记 2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