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文库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社会资本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文库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社会资本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文库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社会资本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宏伟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75898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主要研究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进程中的问题,用社会资本理论范式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书稿试图通过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所引发问题的社会资本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社会资本对策,并提出社会资本的政治建构方案:从理论层面和学科维度来看,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社会阶层发展变化及政府对策,在社会资本培育的路径选择上,发挥政府作用,以“硬手段”建构社会资本“软实力”,将会拓宽和创新政治学的研究路径,提供社会阶层结构变化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所引发问题的描述和社会资本解析,提出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应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对策,以及社会资本建构的政治路径,对于构建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将阶层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社会公平与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解决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其他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文库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社会资本分析》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4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27

第一部分 社会资本与社会阶层结构理论及其关联 33

第一章 社会资本理论梳理 33

一、社会资本的涵义 33

二、社会资本的分类 36

三、社会资本的度量 40

四、社会资本的来源 43

五、本书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48

第二章 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52

一、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研究的核心概念 52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56

三、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60

四、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 63

第三章 社会资本在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中的双重效应 67

一、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社会资本的关联性 67

二、社会资本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积极作用 71

三、社会资本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消极影响 74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及其社会资本状况 81

第四章 农民阶级的分化及其社会资本流失 81

一、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81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阶级的变化 83

三、农村及农民社会资本的流失 86

第五章 工人阶级的分化及其社会资本变化 89

一、工人阶级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89

二、产业工人的分化及其社会资本的降低 91

三、干部阶层的变化及其社会资本的积累 94

第六章 知识分子阶层的变化及其社会资本差异 98

一、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阶层地位的变化 98

二、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状况 101

三、知识分子阶层社会资本的差异 103

第七章 新兴社会阶层及其社会资本状况 105

一、精英阶层的产生及其社会资本的增长 105

二、弱势阶层的出现及其社会资本的匮乏 114

三、过渡阶层的来源及其社会资本表征 121

第三部分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问题的社会资本分析及对策 129

第八章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中的若干问题 129

一、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的趋势 129

二、阶层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138

三、精英阶层的结盟与再生产 147

四、弱势阶层的生存困境 153

第九章 社会阶层结构问题的社会资本解析 160

一、社会资本失衡助推阶层固化 160

二、社会资本存量降低凸显阶层矛盾 172

三、社会资本滥用推动精英结盟与再生产 176

四、社会资本匮乏加重弱势阶层困境 181

第十章 社会阶层结构问题的社会资本对策 187

一、重建社会信任化解阶层矛盾 187

二、重塑社会规范促进阶层和谐 189

三、约束精英阶层社会资本的滥用 193

四、培育和发展弱势阶层的社会资本 195

五、发掘传统资源培育当代社会资本 202

第四部分 社会资本的政治建构及其路径 211

第十一章 社会资本培育中政府的作用 211

一、意识形态与培育社会资本 213

二、政治信任与创造社会资本 214

三、政治民主与建构社会资本 217

四、制度安排与涵养社会资本 218

第十二章 政府推动社会资本培育的路径选择 221

一、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培育社会资本 221

二、多维度提升政治信任以创造社会资本 224

三、多渠道推进政治民主以建构社会资本 229

四、全方位健全制度以涵养社会资本 234

结论与展望 242

一、结论 242

二、展望 245

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