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凡红,杨建宇,李莎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6790321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了中华民国时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本书为丛书之一,收有承淡安编撰的针灸学讲义1种,即《中国针灸学讲义》。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上一篇:病理生理学实验下一篇:组织学 上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目录

中国针灸学讲义 1

编辑者言 19

第一编 针科学讲义 21

一、针术之由来 21

二、针术之定义 23

三、针之构造 23

四、针之种类 23

五、针之制法 24

附:九针式 25

六、针之长短大小与应用 26

七、针尖之形状 26

八、针之选择、修理与保存 27

九、刺针之练习 27

十、刺针之方式 29

十一、刺针之方向 30

十二、刺针之目的 31

十三、直接的刺激与间接的刺激 32

十四、针刺之感通作用 32

十五、刺针时之准备 33

十六、刺针时之注意要项 34

十七、刺针时医与病者之体位 35

甲、患者之体位 36

乙、医者之体位 36

十八、进针时之程序 36

十九、进针后之手技 38

甲、《内经》之针法 39

乙、科学观点之针法 47

1.单刺术 47

2.旋捻术 47

3.雀啄术 47

4.屋漏术 48

5.置针术 48

6.间歇术 48

7.振颤术 48

8.乱针术 48

二十、晕针之处置 49

二十一、出针困难之处置 50

二十二、折针之处置 51

二十三、出针后之遗感觉之处置 54

二十四、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法 54

二十五、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 55

二十六、针治之禁忌 55

结论 56

第二编 灸科学讲义 59

一、灸法之起源 59

二、灸术之定义 60

三、施灸之原料 60

四、艾之制法 61

五、艾绒之保存法 62

六、艾灸之特殊作用 62

七、艾炷之大小 63

八、艾炷之壮数 64

九、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 64

十、灸法之种类 65

十一、灸术之现象 66

十二、灸术之应用 66

十三、灸术之医治工作 68

十四、灸术之健体作用 69

十五、施灸之目的 70

十六、各种灸法 71

十七、施灸之方法 74

十八、施灸之前后 74

十九、施灸上之注意 75

二十、灸痕化脓之理由 76

二十一、灸后处置法 76

二十二、灸痕化脓之防止法 77

二十三、灸疮之洗涤法 77

二十四、于灸痕上续行施灸之方法 78

二十五、灸与摄生 78

二十六、施灸之禁忌 79

二十七、灸之科学的研究引言 80

二十八、樫田、原田两博士之灸之研究 81

二十九、逸智博士之灸之研究 84

三十、五博士之灸之研究总括 86

1.灸之关于赤血球及血色素之影响 86

2.灸之关于白血球之影响 87

3.灸之关于噬尽作用 88

4.灸之关于补体影响 89

5.灸之关于免疫体发生之影响 89

6.施灸之关于血液凝固时间 90

7.施灸关于血糖之影响 90

8.灸法之本态 90

结论 91

第三编 经穴学讲义 92

第一章 总论 92

一、何谓经穴 92

二、经穴之分类 93

三、正经奇经之定义 94

四、周身名位解 96

五、骨度 103

1.全身 104

2.头部 104

3.胸腹部 104

4.背部 105

5.侧部 105

6.四肢部 105

第二章 经穴篇 107

手太阴肺经穴 107

手太阴肺经循行经文 107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108

手阳明大肠经穴 116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文 116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 117

足阳明胃经穴 130

足阳明胃经循行经文 130

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 131

足太阴脾经穴 156

足太阴脾经循行经文 156

足太阴脾经穴分寸歌 157

手少阴心经穴 169

手少阴心经循行经文 169

手少阴心经穴分寸歌 169

手太阳小肠经穴 175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经文 175

手太阳小肠经穴分寸歌 176

足太阳膀胱经穴 186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文 186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 187

足少阴肾经穴 223

足少阴肾经循行经文 223

足少阴肾经穴分寸歌 224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 239

手厥阴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239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239

手少阳三焦经穴 246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经文 246

手少阳三焦经穴分寸歌 247

足少阳胆经穴 259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文 259

足少阳胆经穴分寸歌 259

足厥阴肝经穴 281

足厥阴肝经循行经文 281

足厥阴肝经穴分寸歌 282

任脉穴 291

任脉经循行经文 291

任脉经穴分寸歌 293

督脉穴 305

督脉经循行经文 305

督脉经穴分寸歌 305

第三章 附录篇 319

经外奇穴 319

一、患门 319

二、四花穴 320

附:崔志悌四花穴法 320

三、骑竹马灸法 321

四、腰眼 321

五、太阳 321

六、海泉 322

七、左金津、右玉液 322

八、机关 322

九、百劳 322

附:灸瘰疬法 322

十、肘尖 322

十一、通关 322

十二、直骨 323

十三、夹脊 323

十四、精宫 323

十五、足太阴、太阳 323

十六、鹤顶 323

十七、足小趾尖 324

十八、中魁 324

十九、大小骨空 324

二十、痞根 324

第四编 针灸治疗讲义 325

伤寒门 325

一、太阳 325

二、太阳腑病 326

三、阳明 327

四、少阳 328

五、太阴 329

六、少阴 330

七、厥阴 331

温热门 333

一、风温 335

二、暑温 336

三、温毒 336

四、秋燥 337

五、冬温 337

六、湿温 338

七、温疟 339

八、温疫 339

附:白? 340

附:癍 340

暑病门 341

一、中暑 341

二、暑厥 342

三、伏暑 343

霍乱门 343

附:寒热霍乱之辨法 344

一、寒霍乱 345

二、热霍乱 346

三、干霍乱 347

中风门 347

一、中经络 348

二、中血脉 349

三、中脏腑 350

四、类中风 351

附:中风之预兆及不治症 351

惊风门 351

一、急惊风 352

二、慢惊风 353

痉厥门 354

一、痉 354

二、厥 355

1.痰厥 356

2.食厥 356

3.气厥 357

4.寒厥 357

5.热厥 357

癫狂门 358

一、狂 358

二、癫 359

三、痫 360

疟疾门 361

一、热疟 362

二、寒疟 362

三、间日疟 363

四、疟母 364

泻痢门 364

一、寒泻 365

二、热泻 366

三、白痢 366

四、赤白痢 367

五、休息痢 368

六、噤口痢 368

咳嗽门 369

一、风寒咳嗽 369

二、痰热咳嗽 370

三、痰饮咳嗽 370

四、干咳嗽 371

五、肺痿 371

六、肺痈 372

痰饮门 373

一、湿痰 373

二、燥痰 374

三、风痰 374

四、热痰 375

五、寒痰 375

六、痰饮 376

七、悬饮 376

八、溢饮 377

九、支饮 378

十、伏饮 378

哮喘门 379

一、热哮 379

二、冷哮 379

三、实喘 380

四、虚喘 380

虚劳门 381

一、阳虚 381

二、阴虚 381

三、五痨 382

吐衄门 383

一、吐血 383

二、咳血 384

三、衄血(鼻衄、眼衄、耳衄、牙衄、皮肤出血) 384

呕吐门 385

一、实热呕吐 385

二、虚寒呕吐 386

三、干呕 386

噎膈门 387

一、寒膈 387

二、热膈 387

三、气膈 388

四、痰膈 388

五、食膈 389

六、虚膈 389

臌胀门 390

一、水臌 390

二、气臌 390

三、实胀 391

四、虚胀 391

癥瘕门 392

一、癥 392

二、瘕 393

五积门 393

一、心积 393

二、肝积 394

三、脾积 394

四、肺积 395

五、肾积 395

三消门 396

一、上消 396

二、中消 396

三、下消 397

黄疸门 397

一、阳黄 397

二、阴黄 398

三、酒疸、食疸 398

四、女劳疸、黑疸 399

汗病门 399

一、自汗 399

二、盗汗 400

三、黄汗 400

寤寐门 401

一、不眠症 401

二、多寐症 401

疝气门 402

一、冲疝 402

二、?疝 402

三、厥疝 403

四、狐疝 403

五、瘕疝 403

六、?疝 404

七、癃疝 404

遗精门 404

一、梦遗 405

二、滑精 405

淋浊门 406

一、五淋 406

二、赤白浊 408

癃闭门 408

一、小便癃闭 408

二、大便闭 409

便血门 410

脚气门 410

一、湿脚气 410

二、干脚气 411

痿痹门 411

一、痿症 411

二、痹症 412

妇人门 412

经病 412

一、经水先期 412

二、经水后期 413

三、月经过多或减少 414

四、经闭 415

五、经期腹痛 416

六、经漏 417

七、血崩 417

带下 418

白带赤带 418

附:不孕之治疗法 420

头部门 421

一、头痛 421

附:头风、雷头风 422

二、眩晕 422

附:大头瘟、虾蟆瘟 423

目疾门 423

一、目赤 423

二、目肿胀 424

三、青盲雀目 424

四、目昏 425

五、目泪 425

耳疾门 426

一、耳聋 426

二、耳鸣 426

鼻疾门 426

一、鼻塞 426

二、鼻流清涕或浊涕 427

牙齿门 427

牙痛 427

口舌门 428

一、口干唇肿 428

二、舌疮、舌出血 428

三、重舌、木舌 428

咽喉门 429

一、喉痹 429

二、喉风 429

三、喉肿、喉痛 430

四、乳蛾 430

小儿疳症 430

胸腹门 432

一、胸痛 432

二、胸中痞满 433

三、胁痛 433

四、中脘胀痛 434

五、腹痛 434

六、肝胃气痛 435

腰背门 435

一、腰痛 435

二、腰酸 436

三、脊膂强痛 436

四、背痛 437

手足病门 437

穴位索引 4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