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广东农业全书
广东农业全书

广东农业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09221895
  • 页数:5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农业区全书》的基础上,对1992-2012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全面总结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反映了广东省三农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叙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体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代特征。
《广东农业全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 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

一、土地利用状况 1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 2

(一)土地规划 2

(二)耕地保护 3

(三)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5

(四)违法用地查处 6

三、农村土地整治 6

(一)土地开发 6

(二)土地整理 7

(三)土地复垦 7

四、农村集体土地管理 7

(一)集体土地确权发证 7

(二)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7

(三)设施农用地管理 8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气象灾害 8

一、农业气候资源 8

(一)光照资源 9

(二)热量资源 9

(三)降水资源 9

(四)农业气候区划 10

二、农业气象灾害 11

(一)热带气旋 11

(二)暴雨洪涝 12

(三)干旱 12

(四)寒冷灾害 13

三、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13

(一)农业气象观测网络 13

(二)农业气象服务 13

(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 14

(四)人工影响天气 15

四、气象现代化 15

(一)气象观测系统 15

(二)天气预报系统 16

(三)气象信息传输网络 16

(四)气象信息发布体系 16

(五)气象防灾应急机制 17

(六)省部共建广东气象现代化 17

第三节 水资源 18

一、河流水系 18

二、水资源量 19

(一)地表水 19

(二)地下水 19

(三)水资源总量 20

三、水质 20

(一)水质总体变化趋势 20

(二)主要江河水质 21

(三)水库湖泊水质 21

(四)地下水水质 21

四、水力资源 21

五、河沙 22

第四节 物种资源 23

一、作物资源 23

(一)粮食作物资源 23

(二)经济作物资源 25

二、畜禽品种资源 30

(一)家畜品种资源 30

(二)家禽品种资源 30

三、牧草资源 32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32

(一)林地林木资源 32

(二)野生动物资源 33

(三)野生植物资源 34

第五节 渔业资源 34

一、海洋渔业资源 34

(一)海涂资源 34

(二)海洋渔业种类 35

(三)海洋生物资源利用 36

二、淡水渔业资源 36

(一)淡水生物资源 36

(二)淡水养殖品种 37

三、渔业资源保护 40

(一)渔业资源管理 40

(二)增殖放流活动 41

(三)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41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 42

一、类型与分布 42

二、保护区目录与简介 42

(一)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录 42

(二)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45

三、森林公园 47

四、湿地公园 50

五、国家级海洋公园 51

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52

第二章 农村人口与基层组织 53

第一节 农村人口 53

一、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结构 53

(一)农村人口数量 53

(二)农村人口结构 53

二、农村劳动力 55

三、农村生育 55

(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56

(二)生育率 56

(三)生育率地区差异 57

第二节 农民工 57

一、农民工形成和演化 58

(一)农民工群体快速增大 58

(二)农民工职工化 58

(三)农民工市民化 59

二、农民工结构 59

(一)农民工人员结构 59

(二)农民工产业分布 60

(三)农民工区域分布 61

三、农民工培训就业 61

(一)农民工培训 62

(二)农民工就业 63

四、农民工社会保险 65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 65

(二)农民工医疗保险 66

(三)农民工失业保险 66

(四)农民工生育保险 66

(五)农民工工伤保险 67

五、农民工权益保障 67

(一)劳动报酬制度 67

(二)劳动合同制度 68

(三)劳动关系维护和调整 68

六、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制度 69

(一)农民工管理制度 69

(二)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71

(三)农民工入户城镇 72

第三节 县乡行政区基层组织 72

一、县行政区划调整 73

(一)撤县设立县级市 73

(二)撤县设区 73

(三)乡镇区划调整 73

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74

(一)建立村民委员会 74

(二)村民自治发展 74

三、农村基层的社会组织 75

第三章 水利建设 77

第一节 水利事业改革 77

一、完善治水思路 77

二、加强规划设计引领 78

三、坚持依法治水管水 78

四、深化建设管理改革 79

(一)流域管理体制 79

(二)水务一体化改革 79

(三)工程建管体制改革 79

(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80

(五)采砂岸线滩涂管理 81

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82

一、重点水利工程 82

二、水库建设 85

(一)新建水库 85

(二)水库除险加固 86

三、江堤建设 86

(一)江堤体系 86

(二)江堤除险加固 87

四、海堤建设 87

(一)海堤体系 87

(二)海堤除险加固 88

五、水闸建设 88

(一)新建水闸 88

(二)水闸除险加固 89

六、治涝建设 89

(一)涝区分布与治理 89

(二)农村机电排灌 89

七、农村水电建设 90

(一)农村小水电开发 90

(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91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91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 91

(一)供用水情况 91

(二)城乡供水 93

(三)农村饮水 94

(四)农业灌溉 95

二、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97

(一)水资源节约 97

(二)水资源保护 97

(三)水资源管理 99

三、水土保持 99

(一)水土流失分布 99

(二)水土流失治理 100

(三)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101

第四节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101

一、水库移民安置 101

(一)安置管理 102

(二)安置政策 102

(三)移民生活 103

(四)安置实例 103

二、防汛防旱防风防冰冻 104

(一)预报预警 104

(二)应急防御 104

(三)抢险救援 105

三、水政执法 106

四、水文监测 106

(一)水文站网建设 106

(二)水文情报与预报 107

(三)水文服务 107

第四章 村镇建设 108

第一节 村镇规划 108

一、粗线条规划 109

(一)“三图一书”规划 109

(二)“七图二书”规划 109

二、法制化的村镇规划 109

(一)建制镇规划 110

(二)村庄规划 110

三、中心镇规划 111

(一)中心镇的确定 112

(二)中心镇总体规划 112

(三)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112

四、村庄整治规划 112

五、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 114

第二节 村镇建设 114

一、乡村城镇化(小城镇发展) 115

(一)起步阶段 115

(二)迅速扩张阶段 115

(三)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阶段 116

二、小城镇建设 117

(一)住房建设 117

(二)工业区建设 118

(三)商业设施建设 119

(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119

建设 119

(五)园林绿化 120

三、村庄建设 120

(一)农房建设 120

(二)农村安居工程 121

(三)农民新村 121

(四)村庄公用设施建设 122

(五)村庄整治 122

四、城中村改造 123

五、宜居村镇建设 123

(一)名镇建设案例 124

(二)名村建设案例 125

第三节 村镇传统风貌 127

一、传统民居 128

(一)广府民居 128

(二)潮汕民居 128

(三)客家民居 130

(四)雷州民居 131

(五)近代民居 131

(六)粤北瑶族民居 132

二、传统村镇形态及风貌 132

(一)墟镇 132

(二)传统村落 132

三、村镇传统风貌保护 133

(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评选 133

(二)古村落抢救与保护 134

(三)“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评优”活动 134

(四)村镇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135

第四节 村镇建设管理 135

一、村镇建设管理沿革 135

(一)初步规范的农房和集镇建设管理 136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村镇建设管理 136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镇建设管理 137

二、完善管理机制 138

(一)管理机构 138

(二)村镇建设行政许可 139

(三)村镇建设管理 139

(四)村规民约 140

三、技术服务 140

(一)村镇规划编制指引 140

(二)农村住宅通用图集 140

(三)村庄整治技术指导 141

(四)村镇建设人员培训 141

(五)“三师”下乡服务 141

第五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2

第一节 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142

一、延长土地承包期限 142

二、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纠纷调解仲裁 143

(一)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 143

(二)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 143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44

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145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145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 146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146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变迁 147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147

二、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 148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149

(二)农村集体资产监督体系 149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150

第三节 创新农业发展形式 152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 152

(一)发展历程 152

(二)龙头企业 153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54

(四)家庭农场 155

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156

(一)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156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容 156

三、创新农业发展理念 156

(一)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156

(二)以品牌化理念提升绿色农业 157

四、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157

(一)“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157

(二)“龙头企业+农村”模式 157

五、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158

第四节 税费改革与财政支农 158

一、减轻农民负担 158

(一)农民负担问题的形成 159

(二)减负工作机制 160

(三)减负监督机制 160

二、农村税费改革 161

(一)减免农业税费 161

(二)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 162

三、财政支农投入 163

(一)财政支农投入类型 163

(二)财政支农重点 166

(三)财政支农资金监管 170

第五节 农村综合改革 172

一、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内容 172

(一)农村经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72

(二)统筹“三农”工作 172

(三)城乡一体化 173

(四)农村分类改革 174

二、农村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174

(一)乡村治理 174

(二)农村产权改革 177

(三)农村金融改革 181

(四)城乡统筹 182

第六节 农村金融 185

一、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185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 186

三、涉农融资服务创新 186

四、金融扶贫 187

五、政策性农业保险 187

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188

第七节 乡镇企业改革 188

一、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189

(一)乡镇企业类型 189

(二)产业结构 190

(三)区域分布 190

(四)主要产品产量 191

二、乡镇企业发展历程 191

(一)扩张发展阶段(1992—1996年) 191

(二)调整发展阶段(1997—2002年) 192

(三)提升发展阶段(2003—2012年) 192

三、乡镇企业改革 193

(一)经营责任制的改革 193

(二)产权制度改革 193

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 194

(一)企业管理制度转变 194

(二)传统产业提升 195

(三)特色产业名镇 196

(四)外向型乡镇企业 197

(五)乡镇企业园区 197

第六章 农牧业生产 198

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 198

一、种植业生产布局 199

二、种植方式 200

三、粮食生产 201

(一)水稻 203

(二)杂粮 203

四、经济作物生产 205

(一)油料作物 205

(二)甘蔗 206

(三)蔬菜 206

(四)花卉 207

(五)茶叶 208

(六)桑、烟、麻 208

五、岭南水果 209

六、种业 212

(一)种业改革发展 212

(二)种子生产与供应 213

(三)种业监督管理 214

七、植物疫病防治 215

(一)病虫害监测 215

(二)重大病虫害防治 216

(三)植物检疫防疫 216

八、农业服务业 217

第二节 畜牧业 217

一、畜牧业生产 218

(一)生产与布局 218

(二)猪 219

(三)家禽 221

(四)牛 222

(五)羊 222

(六)肉兔 222

二、畜禽良种繁育 222

三、动物防疫 223

(一)动物防疫体系 224

(二)动物疫病防控 224

四、屠宰管理 226

五、兽药生产 227

六、饲料生产 227

(一)饲料业发展水平 227

(二)饲料产品结构 228

(三)饲料行业管理 228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229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 229

(一)水稻生产机械 229

(二)设施农业设备 230

(三)畜牧水产养殖机械 230

(四)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230

二、扶持政策措施 230

(一)实施省人大农机化议案 231

(二)设立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 231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规范管理 231

(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31

三、农机管理 232

(一)农机监督管理 232

(二)农机科研 232

(三)农机鉴定 233

(四)农机推广 233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 234

第七章 林业生产 235

第一节 林业改革发展历程 235

一、分类经营提高绿化成果 235

二、发展现代林业 236

三、绿色生态省建设 237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38

五、国有林场改革 239

第二节 林业生态建设 239

一、林业生态体系 240

(一)生态公益林 240

(二)八大工程 241

二、育林工程 244

(一)封山育林 244

(二)林相林分改造 244

(三)中幼林抚育 244

三、义务植树 245

四、乡村绿化 245

第三节 林业产业发展 245

一、森林资源培育 246

(一)林木种苗和花卉 246

(二)速生丰产林 246

(三)工业原料林 247

(四)竹林 247

(五)经济林 247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 247

二、林产工业 248

(一)木竹材加工 248

(二)森林食品药品和油料生产加工 249

(三)林产化工 249

三、森林生态旅游业 250

第四节 森林资源管理 250

一、森林资源调查 251

二、林地用途管制 251

三、木材采伐管理 251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 252

五、森林防火 252

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253

七、森林公安执法 254

第八章 渔业 256

第一节 渔业生产 256

一、发展特点 256

(一)扩大生产规模 256

(二)调整产业结构 257

(三)促进转型升级 258

二、海洋捕捞业 258

(一)捕捞区域 258

(二)作业方式 259

(三)南沙渔业 260

(四)远洋渔业 260

三、淡水捕捞业 261

(一)捕捞产量 261

(二)生产区域 261

四、海水养殖业 261

(一)鱼类养殖 262

(二)对虾养殖 263

(三)贝类养殖 264

(四)特色海产动物养殖 265

(五)藻类养殖 265

五、淡水养殖业 266

(一)池塘养鱼 266

(二)山塘水库养鱼 267

(三)稻田养鱼 268

(四)淡水养殖优势产业 268

第二节 水产品加工与流通 270

一、水产品加工 270

(一)一般水产品加工 270

(二)出口水产品加工 271

(三)保健医药制品加工 272

二、水产品流通 272

(一)水产品销售 272

(二)水产品进出口 273

第三节 渔区建设 273

一、现代渔港建设 274

(一)渔港分布 274

(二)渔港建设整治 274

(三)标准化渔港建设 275

二、渔民转产转业 276

(一)淘汰落后渔船 276

(二)培训转移就业 276

(三)发展渔民合作社 277

三、渔民生活 277

(一)渔民安居工程 277

(二)渔业柴油补贴 278

第四节 管理执法 278

一、渔业管理 278

(一)水产养殖管理 279

(二)水产种苗管理 279

(三)捕捞渔业管理 279

(四)水产品质量管理 280

(五)海域海岛管理 280

二、渔业执法 281

(一)渔业执法监管 281

(二)渔船渔港监督 282

(三)渔业船舶检验 282

第九章 农垦 283

第一节 发展状况 283

一、土地开发利用状况 283

二、人口与从业人员 284

三、经济发展状况 284

(一)探索转型阶段(1992—1999年) 285

(二)调整巩固发展阶段(2000—2012年) 285

第二节 经营管理体制 286

一、管理体制 286

二、国有农场改革 287

(一)农场公司化 287

(二)产业集团化 287

(三)经营多元化 287

(四)社会职能属地化 288

三、农业经营模式 288

(一)承包经营 288

(二)公司制经营 288

(三)模拟股份制经营 289

第三节 主导产业 289

一、天然橡胶 289

(一)种植面积与分布 290

(二)种植品种及采胶技术 290

(三)橡胶加工 291

二、蔗糖 291

(一)种植水平 291

(二)蔗糖工业 292

三、剑麻 293

(一)种植水平 293

(二)剑麻制品加工 294

四、水果和茶叶 294

(一)水果 294

(二)茶叶 295

五、畜牧业 296

(一)奶牛及奶制品 296

(二)生猪养殖 297

(三)其他畜禽养殖 297

六、水产养殖 297

(一)海水养殖 297

(二)淡水养殖 298

七、农业科技 298

(一)科技体系 298

(二)主要科技成果 299

第四节 对外开放 299

一、境外投资经营 300

二、对外交流和引进 300

(一)对外交流 300

(二)引进良种与技术设备 300

(三)引进外资 301

三、出口贸易 301

第五节 社会事业 302

一、农垦教育 302

二、农垦医疗卫生 302

三、农垦社会保障 303

(一)养老保险 303

(二)医疗保险 303

(三)困难职工帮扶 304

四、农场社区 304

(一)社区管理 304

(二)社区建设 304

(三)社区治安 305

第十章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 306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 306

一、流通体制改革 306

(一)粮食体制改革 306

(二)农产品标识管理 307

(三)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建设 308

二、农产品市场建设 308

(一)农贸市场 308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 309

(三)农产品超市 310

三、农产品交易 310

四、农产品冷链物流 310

五、农产品价格 311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 312

一、农产品加工能力 312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 313

三、主要农产品加工 315

(一)粮油加工 315

(二)果品加工 316

(三)蔬菜加工 317

(四)禽肉品加工 317

(五)乳制品加工 318

(六)茶叶加工 318

(七)蚕丝加工 319

(八)水产品加工 320

(九)林产品加工 320

(十)蔗糖加工 320

四、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 320

(一)农产品加工的传统工艺技术 320

(二)农产品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 321

(三)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创新 321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 322

一、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 323

(一)产地环境调查监测 323

(二)产业布局与规划 324

(三)产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324

二、农业投入品管理 324

(一)生产经营管理 324

(二)安全规范使用 325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326

(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326

(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327

四、农产品标识与追溯 328

(一)农产品标识 32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328

五、质量安全监测与专项整治 328

(一)质量安全监测 329

(二)专项整治 330

六、监督管理 331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31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332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 333

一、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体系 333

二、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 334

三、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体系 335

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335

五、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 337

(一)动荡恢复时期(1992——1999年) 337

(二)改革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338

第十一章 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342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投资制度改革 342

一、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 342

(一)放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 342

(二)放宽农产品出口管制 342

(三)取消农产品进口许可证管理 343

二、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 343

(一)下放审批权限 343

(二)涉农外商投资 343

第二节 农产品对外贸易 345

一、进出口发展状况 345

(一)农产品进口 346

(二)农产品出口 346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347

(一)进口商品结构 347

(二)出口商品结构 349

三、进出口市场结构 350

(一)主要进口国(地区) 350

(二)主要出口国(地区) 351

四、对外贸易摩擦 353

(一)对外贸易摩擦的发生与管控 353

(二)贸易摩擦的典型案例:应对对虾反倾销 353

第三节 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 354

一、农业利用外资 354

(一)资金来源 354

(二)利用方式 355

(三)行业与地区分布 356

二、农业对外投资 356

第四节 对外交流与合作 357

一、对外交流 357

二、对外合作 358

(一)农牧业部门对外合作 358

(二)林业部门对外合作 358

(三)渔业部门对外合作 359

(四)水利水电对外合作 359

(五)科研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359

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360

第五节 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 360

一、进出口检验检疫 360

(一)进口检验检疫 361

(二)出口检验检疫 361

二、疫情疫病截获、监测及防控 362

三、食品安全检测 362

四、服务外向型农业发展 363

第十二章 农业结构与农业区域布局 365

第一节 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 365

一、农业结构 365

(一)种植业结构 366

(二)林业结构 367

(三)畜牧业结构 368

(四)渔业结构 368

二、拓展农业功能 369

三、农业区域布局 369

(一)珠三角 369

(二)粤东 370

(三)粤西 371

(四)粤北山区 372

第二节 特色农业县 373

一、新兴县——畜禽饲养 373

二、惠来县——薯类种植 373

三、高州市——水果、生猪、水稻 373

四、廉江市——肉牛饲养 374

五、化州市——桑叶和化橘红 374

六、雷州市——瓜类和花生 374

七、电白区——沉香 374

第三节 传统特色农产品 374

一、特色农产品 375

(一)特色粮食 375

(二)特色水果 375

(三)特色蔬菜 377

(四)特色茶叶 378

(五)特色南药 379

(六)特色畜产品 380

(七)特色水产品 382

(八)特色加工品 383

(九)其他 385

二、特色种养模式 385

(一)桑基鱼塘 385

(二)稻田养鱼 386

(三)凼仔鱼 386

第十三章 农业教育与科技 387

第一节 农业高等教育 387

一、农业高等学校 387

二、涉农学科与专业 388

(一)涉农学科 388

(二)涉农专业 388

(三)涉农研究生学位授权点 390

三、涉农师资队伍与高层次人才 391

(一)涉农师资队伍 391

(二)涉农高层次人才 391

四、涉农专业毕业生与就业 392

五、涉农产学研 392

第二节 农业中等职业教育 393

一、农业中等职业教育 393

(一)起伏分化发展阶段(1992—2001年) 393

(二)调整稳定发展阶段(2002—2008年) 394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2年) 395

二、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 396

三、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 397

(一)师资建设 397

(二)技能培养 398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99

四、涉农社会服务 399

第三节 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 400

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400

二、农业科技成果 401

(一)获奖成果 401

(二)种植业 405

(三)畜牧业 406

(四)林业 407

(五)农产品加工 408

(六)渔业 409

(七)农机 409

三、农业技术推广 410

(一)推广体系 410

(二)推广内容 410

第四节 农业知识产权 411

一、涉农专利 412

二、涉农商标 412

(一)驰名商标 412

(二)广东著名商标 413

三、涉农著作权 413

四、植物新品种 414

五、地理标志 414

第五节 农业标准化 415

一、农业标准 415

(一)标准制定 415

(二)标准实施 416

(三)标准管理 416

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416

第十四章 农村公共服务 417

第一节 农村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 417

一、农村义务教育 417

(一)改善学校条件 418

(二)提高教师待遇 420

(三)保障学生权益 422

二、农村学前教育 423

(一)规范幼儿园办园 423

(二)加强幼师队伍建设 424

第二节 农村卫生 425

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425

(一)农村医疗卫生机构 425

(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 427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28

(一)重建农村合作医疗 428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29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430

(一)初级卫生保健 430

(二)农村妇幼保健 431

(三)农村疾病预防控制 433

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435

(一)卫生镇村创建 435

(二)农村改水 435

(三)农村改厕 436

(四)除害防病 436

第三节 农村残疾人事业 436

一、残疾人与残疾人组织 436

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437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 438

(一)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 439

(二)专项补助 439

(三)救助和托养 439

(四)残疾人住房保障 440

四、扶持残疾人脱贫 440

五、社会助残 441

第四节 农村自然灾害救助 441

一、查灾核灾和灾情统计 442

(一)查灾核灾组织制度 442

(二)查灾核灾内容 442

(三)灾情统计与管理 442

二、灾害应急期生活救助 442

三、灾后过渡期生活救助 442

四、因灾倒损农村住房恢复重建 443

(一)确定恢复重建补助对象 443

(二)制定恢复重建家园方案 443

(三)下拨重建补助资金 443

五、冬令春荒生活救助 443

(一)调查核定冬春救助对象 443

(二)制定冬春救助方案 444

(三)开展冬春生活救助 444

第五节 农村文化与体育 444

一、农村文化服务 444

(一)农村文化设施 444

(二)农村文化队伍 446

(三)文化馆站服务 446

(四)农村文化活动 447

二、农村文化遗产 448

(一)物质文化遗产 448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450

三、乡村旅游 450

四、农村体育 455

(一)农村体育场地设施 455

(二)农村体育活动 455

第六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56

一、农村电网建设 456

二、交通设施建设与改造 457

(一)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 457

(二)农村公路养护和安保工程 458

(三)农村公路运输体系建设 458

(四)乡镇渡口建设 459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 460

(一)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 460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 460

第十五章 扶贫开发 462

第一节 扶贫历程演变 462

一、山区开发(1984—1990年) 462

二、扶贫攻坚(1991—2000年) 463

三、实施十年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463

四、扶贫开发“双到”(2010—2015年) 465

五、精准脱贫攻坚(2016—2018年) 465

第二节 扶贫工作制度 466

一、扶贫对象识别 466

(一)划分山区县,确定贫困县及贫困人口 466

(二)扶贫到村到户到人 467

二、省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 467

三、沿海经济发达市对口帮扶 468

四、企业扶贫 469

(一)扶贫龙头企业带动 469

(二)动员民营企业扶贫 469

五、社会组织扶贫 470

六、广东扶贫济困日 470

七、志愿者扶贫 470

八、社会捐赠款物监管 471

第三节 扶贫开发举措 471

一、扶持发展生产 471

(一)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471

(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 472

二、改善生活条件 472

(一)异地搬迁扶贫 472

(二)安居扶贫 474

三、扶持基础设施建设 474

(一)加快贫困山区交通建设 474

(二)加快贫困山区电力建设 475

(三)加快贫困山区农田水利建设 475

(四)加快贫困山区信息网络建设 476

(五)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建设产业园区 476

(六)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477

四、发展贫困山区的基本公共服务 477

(一)教育扶贫 477

(二)科技扶贫 477

(三)贫困群众社会保障 478

(四)财税金融扶贫 478

(五)贫困劳动力培训与转移 479

第四节 东西扶贫协作 480

一、粤桂扶贫协作 480

二、深黔扶贫协作 481

三、珠渝川扶贫协作 481

第十六章 农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483

第一节 农民收入 483

一、工资性收入 484

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 485

三、财产性收入 485

四、转移性收入 486

第二节 生活消费 487

一、食品 488

二、衣着 488

三、居住 489

四、家庭设备和交通通讯 489

五、文化教育娱乐 490

六、医疗保健 491

七、其他 491

第三节 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491

一、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491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491

(二)农村五保供养 493

(三)农村医疗救助 493

(四)临时救助 493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94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 494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待遇 494

三、优待抚恤 495

(一)优抚工作方针 495

(二)抚恤补助制度 495

(三)优待制度 496

第四节 农村小康进程 496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测评 496

二、各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测评 499

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测评 500

四、农村小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502

(一)城乡差距 502

(二)地区差距 503

(三)群体差距 503

(四)与全国和各省市的比较 504

第十七章 农业机构与组织 505

第一节 省级农业行政机构 505

一、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505

二、广东省农业厅 505

三、广东省水利厅 506

四、广东省林业厅 506

五、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506

六、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 506

七、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06

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507

九、广东省民政厅 507

十、广东省财政厅 507

十一、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507

十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508

十三、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508

十四、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508

十五、广东省商务厅 508

十六、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508

十七、广东省气象局 509

十八、广东省农垦总局 509

十九、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09

第二节 省级农业事业单位 509

一、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510

二、广东省植保植检总站 510

三、广东省动物卫生监督总所 510

四、广东省耕地肥料总站 510

五、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510

六、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510

七、广东省兽药饲料质量检验所 510

八、广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510

九、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511

十、广东省农业环保与农村能源总站 511

十一、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511

十二、广东省农业展览馆 511

十三、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 511

十四、广东省动物防疫物资储备中心 511

十五、广东省农业投资项目中心 511

十六、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 511

十七、广东省农业科技交流服务中心 512

十八、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办公室 512

十九、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512

二十、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 512

二十一、广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 512

二十二、广东省林业基金管理中心 512

二十三、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512

二十四、广东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 512

二十五、广东省航空护林站 512

二十六、广东省国有林场服务总站 513

二十七、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513

二十八、广东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513

二十九、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 513

三十、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513

三十一、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513

三十二、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13

三十三、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 514

三十四、广东省渔业种质保护中心 514

三十五、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514

三十六、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宣传教育中心 514

三十七、广东省水文局 514

三十八、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 514

三十九、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 515

四十、广东省西江流域管理局 515

四十一、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515

四十二、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评估中心 515

第三节 农业科研机构 515

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515

二、广东省科学院 517

三、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517

四、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518

五、中央驻粤农业科研机构 519

六、其他 519

第四节 学术及公益团体 520

一、学会 520

二、协会 521

三、基金会 523

第五节 农业龙头企业名录 524

一、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524

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527

编后记 5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