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F3中国城市住房分层研究报告
F3中国城市住房分层研究报告

F3中国城市住房分层研究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祖云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6060266
  • 页数:2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2010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将城市住房分层概括为由无产权房阶层、有产权房阶层(包括福利性产权房阶层、商品性产权房阶层和继承性产权房阶层)和多产权房阶层构成的“三阶五级式”结构,并探讨了住房分层的社会成因、社会影响及社会应对;第二部分一方面从历时态角度探讨了住房资源获得的时差机制和时差效应,另一方面从共时态角度探讨了住房资源获得的场域机制和场域效应,此外还探讨了住房资源获得的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第三部分探讨了住房资源分化的阶层差异、代际差异和地区差异;第四部分基于CGSS2006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探讨和分析了住房资源分配的市场机制和权力机制。
《F3中国城市住房分层研究报告》目录

引论 1

一、此项研究的缘起和历程 1

二、此项研究的特色和新意 2

三、此项研究的价值和影响 8

上篇 城市住房分层:基于广州调查的研究 11

研究报告一 城市住房分层的共时态研究 11

一、引言 11

(一)研究背景 11

(二)中国城市住房分层研究 16

二、数据与方法 20

(一)数据来源 20

(二)分析对象 21

(三)抽样方法与资料收集方法 22

(四)数据分析 26

(五)研究变量 27

三、结果与分析 29

(一)住房分层结构现状 29

(二)城市住房分层机制 44

四、小结与讨论 51

(一)城市住房分层与社会贫富分化 51

(二)城市住房分层与政府住房保障 53

参考文献 55

研究报告二 城市住房分层的历时态研究 59

一、住房分层机制研究:理论与框架 59

(一)住房分层研究:从市场转型理论到机制、制度网络分析 59

(二)住房市场化的阶段性特征 61

(三)住房分层机制研究框架与假设 65

二、1978—1989年:住房增量改革逻辑与住房分层 68

(一)1978—1989年:住房增量改革 68

(二)增量改革时期住房制度调整与住房获得 69

(三)增量改革时期住房分层 73

(四)小结:增量改革时期的住房分层——政治权力、市场权力与传统主义 82

三、1990—2000年:住房自有化阶段的住房分层 85

(一)1990—2000年: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 85

(二)住房自有化阶段的住房分层 88

(三)小结:1990—2000年住房获得机制与分层——再分配权力的延续 106

四、2001年至今:后福利分房时代的住房分层 110

(一)中国经济奇迹与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 110

(二)新住房体制中的住房分层机制 114

(三)住房市场中的竞争与住房分层 119

(四)小结:后福利分房时代的住房获得与分层 131

五、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与住房分层 138

(一)住房分层机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38

(二)住房分层的“场域机制” 140

(三)个体行动与住房分层机制:房改中行动者适应策略与住房分化 142

(四)住房资源获得中的高度竞争 144

(五)住房竞争中的代际差异与住房分层 145

(六)社会转型与日益凸显的住房分层现象:住房不平等的持续与加剧 146

参考文献 149

附录:访谈资料 155

下篇 城市住房分层:基于全国调查的研究 161

研究报告三 城市住房分层状况研究 161

一、住房资源的阶层分化 161

(一)理论背景 161

(二)分析模型与变量设计 163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67

(四)初步结论 179

二、住房阶层分化的地区差异 183

(一)住房阶层分化形成地区差异的原因 183

(二)住房阶层分化地区差异的衡量方法 185

(三)住房阶层分化地区差异的比较结果 188

(四)住房阶层分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91

(五)小结与讨论 197

研究报告四:城市住房分层机制研究 200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200

(一)理论背景:市场转型与权力维系的争论 200

(二)理论命题和研究假设 205

(三)总体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209

二、对住房面积的多层回归分析 211

(一)变量说明及假设检验 211

(二)研究模型与分析结果 214

(三)分析结果说明 219

三、对住房产权的多层回归分析 223

(一)样本选择、变量说明及假设检验 223

(二)研究模型与分析结果 225

(三)分析结果说明 232

四、结论与讨论 234

(一)研究结论 234

(二)对双重分层体系的讨论 237

五、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239

六、结语 241

报告三与报告四参考文献 243

报告三与报告四附录 249

后记 2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