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运输
客车安全技术
客车安全技术

客车安全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交通运输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友名,黄红武,周水庭编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1557860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客车交通事故、客车安全法规、客车被动安全技术、客车主动安全技术、智能安全系统、客车碰撞试验与测试技术、运动图像分析技术、客车碰撞仿真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性设计、客车—轿车碰撞兼容性设计、客车轻量化技术和新能源客车安全技术等。
《客车安全技术》目录

绪论 1

0.1 客车安全事故 2

0.2 客车安全法规 2

0.3 大客车安全技术 3

0.3.1 主动安全性 3

0.3.2 被动安全性 3

0.4 提高客车安全性的途径 4

0.5 客车安全的研究方法 4

参考文献 5

第一章 客车交通事故 6

1.1 概述 6

1.1.1 客车交通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6

1.1.2 客车交通事故的一般特性 7

1.1.3 造成交通事故的成因 9

1.1.4 2014年的八起客车交通事故案例 10

1.2 世界客车交通事故概况 13

1.3 我国客车交通事故概况 14

1.3.1 我国客车交通事故现状 14

1.3.2 我国客车交通事故特点 16

参考文献 17

第二章 客车安全法规 19

2.1 概述 19

2.2 国内外主要汽车安全法规简介 20

2.2.1 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FMVSS) 20

2.2.2 欧洲汽车安全法规 21

2.2.3 日本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标准 21

2.2.4 中国汽车安全法规 23

2.2.5 电动汽车安全法规 25

2.3 客车安全法规 29

2.3.1 我国客车安全标准的现状与要求 29

2.3.2 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 30

2.3.3 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法规 31

2.3.4 客车顶部压溃法规 33

2.3.5 客车安全标准发展趋势 34

参考文献 35

第三章 客车被动安全技术 36

3.1 客车座椅及座椅安全带 36

3.1.1 概述 36

3.1.2 汽车安全带分类 37

3.1.3 安全带组成结构 37

3.1.4 三点式安全带的工作原理 39

3.1.5 预紧式安全带 40

3.2 客车安全气囊系统 41

3.2.1 概述 41

3.2.2 气囊的分类、组成及工作原理 41

3.2.3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点火控制算法 44

3.2.4 客车安全气囊试验方法 47

3.3 客车吸能式转向系统 48

3.3.1 吸能式转向系统的结构形式 49

3.3.2 吸能式转向管柱的设计指导原则 51

3.4 客车碰撞吸能装置 52

3.4.1 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52

3.4.2 客车碰撞吸能结构 53

3.5 校车安全技术 53

3.5.1 校车安全法规 53

3.5.2 校车座椅安全标准及试验方法 54

3.5.3 校车儿童约束系统 56

3.5.4 带有前向防护装置的校车座椅 58

3.6 客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60

参考文献 62

第四章 客车主动安全技术 64

4.1 现有主动安全技术及装备 64

4.2 防抱死制动系统及其试验 70

4.2.1 防抱死装置(ABS)的基本功能 70

4.2.2 防抱死装置(ABS)试验的主要内容 70

4.2.3 路面附着系数利用率的测试 74

4.2.4 ABS效能与制动稳定性 76

4.3 客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 76

4.3.1 轮胎爆胎原因 77

4.3.2 客车爆胎后的动力学响应 77

4.3.3 客车爆胎应急保险装置 80

4.3.4 客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技术要求 81

4.3.5 客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试验方法 81

4.3.6 蒂龙爆胎应急安全装置 82

4.4 客车发动机可变气门制动缓速装置(VVEB) 83

4.4.1 发动机缓速器制动原理 83

4.4.2 发动机缓速器的结构特征 84

4.4.3 可变气门排气制动技术 86

4.4.4 机械、液压混合控制排气门技术 86

4.5 客车辅助制动系统 89

4.5.1 发动机缓速器 89

4.5.2 发动机排气辅助制动系统 90

4.5.3 电涡流缓速器 91

4.5.4 液力缓速器 93

4.5.5 牵引力电动机缓速器 95

4.5.6 空气动力缓速器 95

4.6 客车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 95

4.6.1 车辆安全保障技术分类 96

4.6.2 大客车驾驶辅助系统 97

4.7 客车主动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98

参考文献 99

第五章 智能安全系统 101

5.1 概述 101

5.2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 101

5.2.1 概述 101

5.2.2 预紧式安全带结构 102

5.2.3 预紧式安全带预紧装置 102

5.2.4 预紧式安全带卷收器结构 104

5.3 主被动结合汽车缓冲吸能装置 108

5.3.1 理想的前碰撞特性 108

5.3.2 方案设计及工作原理 109

5.3.3 主被动结合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 113

5.3.4 控制系统电路 115

5.4 智能安全气囊 121

5.4.1 概述 121

5.4.2 智能安全气囊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 121

5.4.3 车外安全气囊 123

5.5 城市安全系统 124

5.5.1 概述 124

5.5.2 工作原理 124

5.6 无人驾驶技术 125

5.6.1 概述 125

5.6.2 工作原理 125

5.6.3 结构原理 126

参考文献 129

第六章 客车碰撞试验与测试技术 130

6.1 客车碰撞试验概述 130

6.1.1 客车正面碰撞试验 130

6.1.2 客车倾翻试验 133

6.2 碰撞试验 135

6.2.1 乘用车碰撞模拟实验室 135

6.2.2 乘用车碰撞试验 137

6.2.3 整车碰撞试验 140

6.2.4 台车碰撞试验 146

6.3 客车摆锤碰撞试验与测试 150

6.3.1 摆锤试验台及其试验条件 151

6.3.2 三维坐标系的建立与“R”点和“H”点的确定 153

6.3.3 正面撞击试验及其安全性的评价 155

6.4 客车顶部强度和后围强度试验 155

6.4.1 客车顶部静压试验 156

6.4.2 后围强度试验 158

6.5 客车截段和整车侧翻碰撞试验 159

6.5.1 整车侧翻碰撞试验 160

6.5.2 截段侧翻碰撞试验 163

6.6 碰撞试验评价方法 164

6.6.1 碰撞试验用假人 164

6.6.2 乘员安全评价 169

参考文献 170

第七章 运动图像分析技术 172

7.1 高速摄像技术 172

7.1.1 高速摄像机 172

7.1.2 高速摄像机的操作过程 174

7.2 碰撞试验中的图像采集 176

7.2.1 测点的布置 177

7.2.2 图像的采集 177

7.2.3 车身变形标识点像平面坐标的判读及校正 177

7.3 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 178

7.4 序列运动图像分析 179

7.4.1 图像运动分析法 179

7.4.2 图像运动分析法的应用 180

7.4.3 数字化序列图像在计算机中的再现 180

7.4.4 目标的标识与跟踪 180

7.4.5 目标的运动分析 181

7.5 序列运动图像分析实例 182

参考文献 184

第八章 客车碰撞仿真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 185

8.1 基本力学模型与方程 185

8.1.1 概述 185

8.1.2 非线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185

8.1.3 显式有限元软件积分的特点和方法 187

8.1.4 单元类型和特性说明 187

8.1.5 材料的特性 188

8.1.6 接触类型和接触算法 189

8.2 汽车碰撞仿真建模和应用 189

8.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190

8.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后处理分析 191

8.3 汽车碰撞仿真中常见的优化方法 195

8.3.1 基于DOE的优化设计方法 195

8.3.2 基于近似模型的优化设计方法 195

8.3.3 基于微型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197

参考文献 198

第九章 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 200

9.1 概述 200

9.2 客车正面碰撞中乘员的损伤机理和安全性的评价指标 202

9.2.1 正面碰撞中乘员的损伤机理 202

9.2.2 正面碰撞中乘员安全性的评价指标 203

9.3 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的基础 203

9.3.1 客车前部结构 204

9.3.2 基础结构件的吸能特性 207

9.3.3 客车正面碰撞吸能的设计思路 215

9.4 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实例 220

9.4.1 建立模型 220

9.4.2 确定客车正面碰撞的边界条件 221

9.4.3 前碰吸能模块的碰撞吸能特性 222

9.4.4 前碰吸能模块匹配研究 224

参考文献 227

第十章 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性设计 228

10.1 概述 228

10.2 客车侧翻碰撞过程中力的传递路径及主要变形 229

10.3 客车抗侧翻结构设计 231

10.3.1 弯曲刚度 231

10.3.2 抗弯截面系数 231

10.3.3 抗侧翻车身结构设计 231

10.4 客车整车侧翻碰撞仿真分析 231

10.4.1 整车侧翻碰撞仿真分析建模流程 232

10.4.2 侧翻碰撞仿真分析建模 232

10.5 碰撞结果分析与评价 246

10.6 LS-DYNA常见的问题汇总 246

参考文献 249

第十一章 客车—轿车碰撞兼容性设计 250

11.1 碰撞兼容性理论与分析方法 251

11.2 碰撞兼容性的影响因素 253

11.2.1 两车质量比 253

11.2.2 汽车刚度 255

11.2.3 汽车前端几何特征 258

11.3 乘用车—轿车碰撞分析 260

1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0

11.3.2 乘用车—轿车侧面碰撞兼容性的影响因素 262

11.4 客车—轿车碰撞分析 264

1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5

11.4.2 客车—轿车正面碰撞兼容性的影响因素 266

参考文献 267

第十二章 客车轻量化技术 268

12.1 汽车轻量化简介 268

12.1.1 国内外客车轻量化概况 268

12.1.2 客车轻量化的意义 269

12.2 客车轻量化评价方法 269

12.2.1 客车轻量化与安全的关系 269

12.2.2 客车轻量化的评价方法 270

12.3 客车轻量化的设计原则 271

12.4 客车轻量化设计的主要方法 271

12.4.1 客车轻量化结构 271

12.4.2 客车轻量化材料 272

12.4.3 客车轻量化工艺 275

参考文献 279

第十三章 新能源客车安全技术 280

13.1 新能源客车概述 280

13.2 新能源汽车试验相关标准与技术要求 282

13.2.1 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相关标准 282

13.2.2 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相关技术要求 283

13.2.3 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 284

13.3 新能源客车安全技术 284

13.3.1 新能源客车安全事故 284

13.3.2 纯电动客车安全技术 286

13.3.3 混合动力客车安全技术 291

13.3.4 燃料电池客车安全技术 295

参考文献 3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