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梦之中国道路
中国梦之中国道路

中国梦之中国道路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俭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7155770
  • 页数:530 页
图书介绍:本卷回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艰辛历程,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坚持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概括和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并分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平发展道路。
《中国梦之中国道路》目录
标签:主编 道路

导论 1

第一章 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探索 14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终结 15

(一)传统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5

(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21

(三)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24

(四)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2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和胜利 34

(一)“走俄国人的路” 35

(二)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2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6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49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55

(一)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到向社会主义过渡 56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历史经验 59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63

(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63

(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65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与严重失误 66

(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果与宝贵经验 71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7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75

(一)实现伟大转折,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76

(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0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严峻考验 83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5

(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8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 89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93

(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9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102

(一)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0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08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1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111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11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5

(三)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23

(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历史发展 12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 13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3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141

(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2

(二)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14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5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50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55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15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5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6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6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65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67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 169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9

(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72

(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8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18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8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8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20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222

(一)小康社会目标与“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 222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224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 227

(四)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调整 231

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239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40

(二)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 245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253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61

(五)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266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72

一、高举人民民主旗帜 273

(一)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73

(二)人民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全面的民主 283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91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91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94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99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04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04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3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0

(四)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25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30

(一)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331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336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41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42

(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347

六、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53

(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53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358

(三)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363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69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7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370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73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76

(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79

(五)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384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86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87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90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394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97

(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97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01

(三)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403

(四)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05

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407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408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410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13

(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416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布局 41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 423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 423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24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428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430

(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432

(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36

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438

(一)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438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42

(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45

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447

(一)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449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45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6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460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461

第八章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466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466

(一)生态文明理念反映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观 467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 470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472

(一)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472

(二)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475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77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 478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路径 482

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89

(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490

(二)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490

(三)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491

(四)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492

(五)完善经济政策,推行市场化机制 494

(六)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494

第九章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497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497

(一)改革开放前对和平发展道路的探索 498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形成 501

(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拓展 504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 507

(一)科学发展 507

(二)自主发展 508

(三)和平的发展 509

(四)开放的发展 511

(五)合作的发展 513

(六)共赢的发展 514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 516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16

(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518

(三)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 519

(四)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521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525

(六)建构新型大国关系 527

后记 5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