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21世纪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  新特点与新趋势
21世纪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  新特点与新趋势

21世纪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 新特点与新趋势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健生,陈玥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040467024
  • 页数:472 页
图书介绍:
《21世纪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 新特点与新趋势》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 3

一、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 3

二、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研究 5

三、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6

四、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7

五、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8

六、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 9

七、已有研究述评 10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11

一、世界高水平大学 11

二、研究生教育 14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5

一、研究思路 15

二、研究方法 16

三、研究内容 17

第二章 跨学院联合培养: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19

第一节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0

一、萌芽时期(1636—1860) 20

二、形成时期(1861—1905) 21

三、完善时期(1906—1945) 22

四、繁荣时期(1946—1970) 23

五、稳定发展时期(1971年至今) 24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28

一、招生制度 28

二、培养制度 32

三、资助制度 41

四、质量保障制度 45

第三节 哈佛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49

一、创建多方协作机制,实现博士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51

二、加强课程与培养方式的多样性,满足不同类型博士生的需求 53

三、注重卓越教育理念的引领,切实提升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57

第三章 内部问责制:伯克利加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60

第一节 伯克利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61

一、1900年前后:两任校长描绘伯克利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61

二、1960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计划》强化伯克利研究生教育的主导权 63

三、2002年:《学术战略规划》支持伯克利研究生教育的新世纪发展 65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伯克利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66

一、招生制度 66

二、培养制度 70

三、资助制度 85

四、质量保障制度 88

第三节 伯克利研究生教育内部问责制的创新 93

一、外部监督下的研究生教育自评 93

二、自我改进中的研究生教育自评 96

第四章 科研与实践能力并重: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108

第一节 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109

一、研究生教育的萌芽:建校初至18世纪末 109

二、研究生教育的形成与初步发展: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 110

三、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发展与调整:20世纪初至今 111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112

一、招生制度 112

二、培养制度 120

三、资助制度 130

四、质量保障制度 135

第三节 剑桥大学研究生跨学科综合培养模式的创新 141

一、跨学科综合培养模式的背景——传统与现实的平衡 141

二、跨学科综合培养模式的特点——科研与实践能力并重 145

三、跨学科综合培养模式的评价 150

第五章 临床教学模式: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152

第一节 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153

一、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 153

二、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54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156

一、招生制度 156

二、培养制度 163

三、资助制度 181

四、质量保障制度 186

第三节 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临床教学”模式 193

一、“临床教学”模式的内涵 193

二、“临床教学”模式的来源 194

三、“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项目 195

第六章 研究式研究生教育:香港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203

第一节 香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04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香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206

一、招生制度 206

二、培养制度 209

三、资助制度 215

四、质量保障制度 217

第三节 香港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218

一、高度重视研究式研究生的培养 219

二、制定全方位的培养计划 220

三、严格把控学术质量 220

四、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22

第七章 研究生院重点化:东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225

第一节 东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25

一、萌芽阶段 226

二、发展阶段 227

三、研究生院重点化阶段 228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东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229

一、招生制度 229

二、培养制度 234

三、资助制度 241

四、质量保障制度 243

第三节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化改革效果与评价 246

第八章 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252

第一节 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53

一、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 253

二、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257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257

一、招生制度 257

二、培养制度 263

三、资助制度 279

四、质量保障制度 283

第三节 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发展 288

一、新项目的审批 289

二、原有项目的修订 293

三、项目终止 295

四、项目周期性审核 297

第九章 外部论文项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299

第一节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300

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创立 301

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02

第二节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306

一、招生制度 306

二、培养制度 312

三、资助制度 320

四、质量保障制度 324

第三节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制度的创新 329

一、外部论文项目的理念诉求 329

二、外部论文项目的实践探索 331

三、外部论文项目的条件保障 334

第十章 结构化与跨学科: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338

第一节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339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340

一、招生制度 342

二、培养制度 348

三、资助制度 359

四、质量保障制度 362

第三节 海德堡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370

一、海德堡大学博士生教育的概况 371

二、培养模式的结构化改革 372

三、跨学科网络体系的构建 378

第十一章 巴黎高师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385

第一节 巴黎高师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385

第二节 巴黎高师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386

一、招生制度 387

二、培养制度 391

三、资助制度及其特点 398

四、质量保障制度 399

第三节 巴黎高师研究生教育的创新 400

一、以综合全面的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 400

二、一流大学应具备开放和合作的精神 400

三、坚持一流师资、一流生源的标准 401

第十二章 巴黎第十一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402

第一节 巴黎第十一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402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巴黎第十一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403

一、招生制度 404

二、培养制度 407

三、资助制度 414

四、质量保障的制度 420

第三节 巴黎第十一大学研究生教育治理模式改革 422

第十三章 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426

第一节 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427

一、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 427

二、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29

第二节 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431

一、招生制度 431

二、培养制度 433

三、资助制度 442

四、质量保障制度 444

第三节 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位制改革的启示 446

一、审慎地进行学制改革,积极借鉴与坚持自我有机结合 446

二、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强调学科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447

三、加强质量管理,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 448

第十四章 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450

第一节 招生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450

一、多举措确保研究生生源的优质性 450

二、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并存 451

三、研究型学位与授课型学位协调发展 452

第二节 培养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453

一、重视跨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453

二、进行跨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模式的探索 454

三、强化导师指导与学位论文评审的要求 455

四、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56

第三节 资助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457

一、资助类型的多样化 457

二、加大第三方的资助力度 458

第四节 质量保障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459

一、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内部问责 459

二、加强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要求 460

三、发挥中介机构的保障作用 460

四、注重内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协同 461

参考文献 463

后记 4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