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卓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5718779
  • 页数:179 页
图书介绍:在信息爆炸、全球传播的时代,在不缺宣传而缺乏好宣传和有效宣传的背景下,如何向世人宣传一个真实的而不是被误读的中国,树立一个与国家经济政治大国相匹配的国家新形象,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中国对外宣传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的质量。本书拟引入西方传统修辞劝说理论对外宣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外宣翻译行为、目的、原则与策略等进行新的解读和构想。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本书缘起 1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4

第一章 外宣翻译研究概述 9

第一节 外宣相关术语的概述与厘定 9

一、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 9

二、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 11

三、翻译与外宣翻译 13

第二节 外宣翻译的研究视角概述 16

一、实践经验总结研究路径 16

二、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研究视角 18

三、语用学理论研究视角 20

四、功能目的理论研究视角 23

五、其他外宣翻译研究视角 25

第三节 本章小结 29

第二章 外宣翻译研究的局限与修辞劝说理论引入外宣翻译研究的理据 31

第一节 外宣翻译研究尚存在的缺失与局限 31

一、外宣翻译的效果评估 31

二、外宣翻译的“宣”与“译”的定位 33

三、外宣翻译的受众接受心理研究 35

四、译者主体性的能动发挥 36

第二节 外宣翻译与修辞劝说的共性 38

一、外宣翻译和话语修辞均以沟通与劝说为目的 38

二、外宣翻译与话语修辞均凸显受众的中心地位 40

三、外宣翻译与修辞研究均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41

四、外宣翻译与话语修辞均关注语境的因素 43

五、外宣翻译与话语修辞均属言语交际行为 44

第三节 本章小结 46

第三章 外宣翻译研究的修辞劝说视角——修辞劝说理论溯源 48

第一节 修辞劝说的经典理论:亚里士多德修辞诉诸三模式 48

一、诉诸修辞者人格(ethos) 49

二、诉诸受众的情感(pathos) 50

三、诉诸论证理性(logos) 52

第二节 修辞劝说的核心因素:受众 53

第三节 修辞论辩的运作机制:选择、在场与交流 56

第四节 修辞劝说的中心概念:“劝说”与“认同” 58

第五节 修辞话语产生的基础:修辞情境 61

第六节 广义修辞学之“双向交流”与“预设” 65

第七节 本章小结 67

第四章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启示意义与策略构想 69

第一节 修辞劝说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新认识 69

一、外宣翻译实践:服务国家外宣的话语建构行为 69

二、外宣译者:信息传递者、国家修辞建构的参与者 72

三、外宣翻译过程:修辞主体的三元互动过程 73

第二节 修辞劝说理论对外宣翻译实践的启示 78

一、运用修辞诉诸手段,增强外宣译文的劝说效果 78

二、以目标受众为中心,提高外宣译文的可接受性 82

三、应外宣翻译情势,适切地选材、择语与谋篇 86

四、在翻译中建立“认同”,实现外宣译文的有效劝说 89

五、选择性地构建“在场”,塑造真实、正面的国家形象 93

第三节 基于修辞劝说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构想 97

一、外宣翻译的任务与目的:知之、好之、同之 97

二、外宣翻译的原则:忠诚、求效、适切 101

三、外宣译文话语建构中的修辞运作:觅材、择语、谋篇、创新 11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2

第五章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外宣翻译译例分析 125

第一节 新闻外宣翻译——以地方政府政务英文网新闻翻译为例 125

一、新闻翻译与地方政府政务新闻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126

二、修辞劝说视角下地方政务网站对外新闻翻译的目的与原则 128

三、地方政务网站对外新闻翻译的译材选择 130

四、修辞劝说视角下地方政务网站对外新闻翻译的译策选择 135

第二节 外宣资料翻译——以对外推介性文本英译为例 146

一、对外推介性文本的特点与功能 146

二、推介性文本外宣翻译中修辞风格的适应与调整 147

三、推介性文本外宣翻译中诉诸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150

第三节 典籍外宣翻译——辜鸿铭儒经翻译的修辞劝说视角解读 154

一、文化外宣翻译背景下的典籍翻译 155

二、辜鸿铭儒经翻译动机的修辞情境理论视角解读 157

三、辜鸿铭儒经翻译译策选择的修辞劝说视角解读 159

四、辜鸿铭儒经翻译的修辞解读对典籍外译的启示 16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66

参考文献 1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