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事被害人之权利新论
刑事被害人之权利新论

刑事被害人之权利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瑞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2129801
  • 页数:1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宏观层面,全面研究被害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理论上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权利体系。本书脉络上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刑事被害人的实体性权利,二是程序性权利。,涉及刑事被害人的隐私权、安全保护权、请求权、陈述意见权、诉权等内容。
《刑事被害人之权利新论》目录

绪论 1

0.1 研究意义 1

0.2 概念框架 2

0.3 研究背景 3

0.4 研究总结 4

第1章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概述 7

1.1 刑事被害人的概念 7

1.1.1 对“刑事被害人”概念的域外解释 7

1.1.2 我国学者对“被害人”的定义 10

1.1.3 对“刑事被害人”概念的再认识 12

1.2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 13

1.2.1 刑事诉讼视角下保护刑事被害人权利的意义 13

1.2.2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体系构建 14

第2章 刑事被害人的隐私权 23

2.1 刑事司法程序中的被害人隐私权保护 23

2.1.1 隐私权的基本内涵 23

2.1.2 保障刑事被害人隐私权的意义 25

2.1.3 刑事被害人的隐私权与侦查行为 27

2.1.4 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与司法权、新闻自由的关系 28

2.2 询问刑事被害人与隐私权 30

2.2.1 从询问刑事被害人的国内法规则看询问的法律控制机制 30

2.2.2 问题分析 32

2.2.3 询问刑事被害人的域外经验 34

2.3 人身检查与刑事被害人的隐私权 37

2.3.1 人身检查概述 37

2.3.2 人身检查对刑事被害人的主要影响 38

2.3.3 比较法考察:对人身检查的法律控制 40

2.3.4 我国刑事被害人人身检查的状况分析 42

2.3.5 完善我国的刑事被害人人身检查制度 43

2.4 审判公开与刑事被害人隐私权的保护 44

2.4.1 绝对不公开的缓和 45

2.4.2 增加不公开审理案件的类型 46

2.5 新闻报道与刑事被害人隐私权的保护 46

2.5.1 庭审直播:新闻报道介入审判活动的新现象 46

2.5.2 新闻报道介入审判的必要性 47

2.5.3 新闻自由对刑事被害人隐私权的侵犯 48

2.5.4 比较法考察:新闻报道侵害刑事被害人隐私权的法律后果 49

2.5.5 对新闻报道的限制措施 50

2.6 刑事诉讼文书与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保护 51

2.6.1 阅卷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 51

2.6.2 对隐私权的倾向性保护:行使阅卷权应遵循的原则 52

第3章 刑事被害人的安全保护权 55

3.1 概述 55

3.1.1 赋予刑事被害人安全保护权的必要性 56

3.1.2 刑事被害人安全保护权的内涵 57

3.2 诉讼过程中的刑事被害人安全保护权 59

3.2.1 庭审前保护制度 59

3.2.2 庭审中的保护措施 60

3.2.3 庭审后的保护制度 61

3.3 对刑事被害人的人身保护令 63

3.3.1 对刑事被害人发布人身保护令 63

3.3.2 实施刑事被害人人身保护令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64

3.4 社会援助 65

第4章 刑事被害人的请求权 67

4.1 概述 67

4.1.1 刑事被害人的请求权的内涵 67

4.1.2 刑事被害人获得赔偿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68

4.2 刑事被害人的返还财产请求权 70

4.2.1 追赃的价值及冲突选择 71

4.2.2 追赃面临的实务困境 72

4.2.3 追赃困境的化解策略 74

4.2.4 追赃的程序完善 75

4.3 刑事被害人的物质损害赔偿请求权 77

4.3.1 刑事物质损害赔偿义务人的赔偿原则 77

4.3.2 我国刑事被害人获得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 78

4.3.3 实现刑事被害人请求赔偿权的保障措施 80

4.4 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83

4.4.1 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立法规定评析 83

4.4.2 刑事被害人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理由 85

4.4.3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规则 87

4.5 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请求权 89

4.5.1 国家补偿制度对刑事被害人的意义评价 90

4.5.2 国家补偿请求权的完善 92

第5章 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 97

5.1 概述 97

5.1.1 赋予刑事被害人知情权的意义 97

5.1.2 知情权的性质和知情的范围 99

5.2 告知委托诉讼代理人——司法实践中的“告知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99

5.2.1 告知期限短暂,应当延长 100

5.2.2 告知方式落后,可以更为灵活多样化 100

5.2.3 告知对象的范围不宜依职权限缩,应该一律告知 101

5.3 告知刑事被害人鉴定意见 102

5.3.1 告知刑事被害人鉴定意见制度的法律内涵 102

5.3.2 鉴定意见告知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问题分析 104

5.3.3 鉴定意见告知制度的细化规则 104

5.4 告知刑事被害人不批捕的理由 107

5.4.1 告知刑事被害人不批捕理由的重要意义 107

5.4.2 告知刑事被害人不批捕理由时应当把握的要素 109

5.5 告知刑事被害人有独立的上诉权和单独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权利 109

5.5.1 刑事被害人刑事上诉权的程序设置及运行现状 109

5.5.2 化解刑事被害人抗诉请求权法律尴尬的具体途径 110

5.5.3 告知刑事被害人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111

5.5.4 告知的方式——附随告知和单独告知 112

5.6 执行程序中对刑事被害人的告知 113

第6章 刑事被害人的陈述意见权 115

6.1 审查起诉阶段的刑事被害人陈述意见程序 115

6.1.1 刑事诉讼法的变化与问题的提出 115

6.1.2 听取刑事被害人意见制度的程序构建 117

6.1.3 听取刑事被害人意见过程中应当形成笔录 121

6.2 刑事被害人当庭独立陈述意见权 122

6.2.1 赋予刑事被害人当庭独立陈述意见权的必要性 122

6.2.2 刑事被害人当庭独立陈述意见的规则 123

6.3 刑事被害人的量刑建议权 125

6.3.1 刑事被害人的量刑建议权与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的关系 125

6.3.2 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意义 125

6.3.3 司法操作建议 126

第7章 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保护 130

7.1 自诉担当 131

7.1.1 自诉担当的界定及域外规定分析 131

7.1.2 自诉担当制度的价值 132

7.1.3 我国自诉担当制度的立法设计 132

7.2 自诉转公诉 133

7.2.1 自诉转公诉的内涵 133

7.2.2 自诉转公诉制度在我国 135

7.2.3 自诉转公诉制度的完善 137

参考文献 1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