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春花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5976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荀子的礼学思想入手,论述了荀子礼的产生,价值,礼法关系,礼乐关系,礼的修养和教化,以及荀子礼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位。本书重点积极地探讨荀子礼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文化传承和伦理资源功能,此项研究对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伦理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目录
标签:思想 价值

导论 1

第一章 荀子礼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1

第一节 政治制度前提 1

序 许启贤 1

一、中国早期国家的生成特点 2

二、中国早期国家的管理方式 5

三、礼的政治化和道德化历程 9

第二节 思想文化前提 16

一、荀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 16

二、荀子对早期法家思想的吸收 21

三、荀子“和而不同”的文化批判原则 23

一、战国时期价值重建的时代要求 25

第三节 时代课题要求 25

二、荀子集百家之大成的个人素质 28

第二章 礼的产生 36

第一节 礼的产生之必要性 36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论争辩 37

二、礼的产生之必要性论证 38

第二节 礼的产生之可能性 43

一、人性之可以改造的特点 43

二、人对礼的认知判断能力 44

三、人之五官在知礼中的作用 45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比较 47

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思想 48

二、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异同 50

第四节 荀子性恶论的价值合理性 53

一、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 53

二、说明了改造人性的长期性 55

三、设定了礼学思想的逻辑前提 56

第三章 礼的价值 58

第一节 礼的社会理想价值 58

一、宗法社会的社会等差秩序要求 59

二、“维齐非齐”的社会等差观念 60

三、社会等差秩序的政治合理性依据 61

四、社会等差秩序的哲学论证 65

第二节 礼的道德理想价值 69

一、士:以礼为行为准则的人 70

二、君子:将礼植根于心的人 73

三、圣人:得到礼之大智慧的人 82

第三节 礼的社会政治价值 87

一、礼为立国之本 87

二、礼是为政之纲 88

第四节 礼的个体人生价值 91

一、以礼调节物质利益需求 91

二、以礼规导个体道德修养 95

三、以礼表达人类美好情感 101

第五节 礼的价值论之现代意义 102

一、对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启发意义 103

二、对塑造民族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104

第一节 荀子关于法的概念及原则 107

第四章 礼法关系 107

一、荀子对待法家的理性态度 108

二、荀子法的概念之界定 109

三、荀子的刑罚适用原则 111

第二节 礼本法末的价值观念 113

一、礼在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113

二、礼本法末价值观的主要依据 117

第三节 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 123

一、先秦主要学派的国家治理思想 123

二、荀子礼法并用治国方略的主要依据 130

第四节 礼法思想的现代价值 134

一、为理解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134

二、为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138

三、为树立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144

第五章 礼乐关系 150

第一节 荀子关于乐的起源和功能 150

一、乐的起源 150

二、乐的功能 154

三、礼乐功能发挥途径之比较 162

第二节 美善相乐 165

一、礼的审美旨趣 165

二、乐的伦理定位 168

第三节 美善相乐思想的现代价值 175

一、对理解艺术和道德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176

二、为发展现代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179

三、对形成现实主义的审美倾向具有重要影响 182

第六章 礼的修养教化 184

第一节 礼的修养 184

一、学习:礼的修养之第一阶段 185

二、内省:礼的修养之第二阶段 190

三、躬行:礼的修养之第三阶段 191

第二节 礼的教化 193

一、礼的教化原则 194

二、礼的教化方法 198

三、礼的教化方法之文化渊源 204

第三节 礼的修养教化思想之现代价值 209

一、重视德育的致思取向可以弥补单纯知识论的缺陷 209

二、内外双修的方法对当前道德教育具有资源价值 216

第七章 荀子礼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220

第一节 荀子礼学思想的政治贡献及其荣辱兴衰 220

一、荀子礼学思想的政治贡献 221

二、荀子礼学思想的荣辱兴衰 227

第二节 荀子礼学思想的理论影响 230

一、内圣与外王的胶着与歧异 231

二、荀子礼学与汉代儒学 233

三、荀子礼学与以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 237

四、荀子礼学与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之学 241

结语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47

跋 2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