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天山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07295836
  • 页数:484 页
图书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科研也蓬勃发展,成为一门覆盖教育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科研体系。60年来,教育科研显示出鲜明的初创机构、健全体系、特色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不同历史阶段有其突出的标志性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重要作用。本书力图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对新中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历程、经验和成就进行系统总结、全面展现和深刻反思。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教育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6

一、初创基础阶段(1949—1976年) 6

(一)普及教育和“向科学进军”催生教育科研 7

(二)教育科研机构的组建 8

(三)中国教育科研体系已见雏形 11

二、快速发展阶段(1976—1999年) 16

(一)“科学的春天”和“三个面向”促进了教育科研的重建和发展 16

(二)教育科研体系的完善 18

(三)中国特色教育科研工作体系的形成 24

三、特色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 30

(一)素质教育和自主创新战略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 30

(二)教育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 32

(三)教育科研进入自主创新的新时期 40

第二章 教育科研体系逐步健全 54

一、科研机构各有定位 54

(一)科研院所突出应用研究 55

(二)学校科研机构着重基础研究和校本研究 58

(三)学术社团侧重科研普及 66

二、科研机构亟待协同创新 76

(一)科研力量分散 76

(二)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 79

(三)科研实力发展不平衡 80

三、科研机构改进方向 82

(一)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强化教育科研机构 83

(二)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形成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机制 87

(三)在现代科研院所建设中促进专业化发展 88

(四)在协同创新中完善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 90

第三章 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93

一、科研队伍日益扩大 93

(一)数量持续增长 94

(二)结构不断改善 99

(三)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103

二、科研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114

(一)数量相对不足 114

(二)结构失衡 115

(三)待遇不高 117

(四)培训不足 117

(五)管理薄弱 117

三、科研队伍建设方向 118

(一)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119

(二)在教师编制总数中确定教育科研人员的比例 119

(三)造就教育科研骨干队伍 120

(四)健全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120

(五)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素质 121

(六)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培训 122

第四章 教育科研经费基本保障 124

一、科研经费多元筹措 124

(一)资助经费来源多元化 125

(二)资助经费不断增长 139

(三)单项资助力度逐步提高 145

二、科研经费缺乏稳定增长机制 146

(一)经费总体不足 147

(二)多方重复投入 150

(三)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 151

(四)管理粗放 153

三、科研经费改革方向 158

(一)合理分工 160

(二)管评适度分离 160

(三)明确劳务经费和单位基础支持经费 161

(四)着重成果质量导向 162

(五)健全科研项目经费信息公开制度 162

(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奖惩机制 162

第五章 教育学科体系相对完整 165

一、学科体系臻于成形 166

(一)学科综合化特性明显 166

(二)学科逐步发展 170

(三)学科影响扩大 180

二、学科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 183

(一)学科特性模糊 183

(二)学科研究方法比较传统 185

(三)学科发展相对滞后 187

(四)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偏于单一 188

三、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189

(一)在独特的问题研究中丰富教育学科的内涵 189

(二)在拓展全局性研究中发挥教育学科的影响力 190

(三)在增强国际性研究中提高中国教育学科的竞争力 190

(四)在加强前瞻性研究中增大教育学科的贡献度 191

(五)在加强实证性研究中增强教育学科的实效性 192

(六)在加强应用性研究中创新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制度 193

第六章 教育科研成果日益丰富 196

一、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196

(一)成果数量直线上升 196

(二)成果种类丰富多样 199

(三)成果精品不断呈现 220

二、成果质量亟待提高 223

(一)平庸化 223

(二)不实用 224

(三)不管用 224

(四)不均衡 225

三、成果质量提高方向 228

(一)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228

(二)提高成果质量的验收标准 229

(三)公开成果信息 230

(四)经过实践检验 230

(五)加大奖优惩劣力度 231

第七章 教育科研传播形式多样 232

一、传播形态多样 232

(一)学术期刊众多 232

(二)学术出版畅通 238

(三)学术论坛和大众媒介活跃 256

二、传播有效性有待提高 257

(一)经典著作少 257

(二)国际传播差 258

(三)数字化水平低 259

三、传播模式改进方向 259

(一)增强精确性 259

(二)促进国际化 260

(三)加快数字化 261

第八章 教育科研评价制度齐备 262

一、评价体系健全 262

(一)课题评审规范化 263

(二)成果评价专业化 263

(三)评奖项目体系化 265

二、评价制度亟待改进 283

(一)课题评审比较单一 284

(二)成果评价偏重数量 285

(三)评奖制度过于宽松 286

三、评价制度改革 290

(一)实施多元评审制度 291

(二)实行代表作成果评价 291

(三)推行精品评奖机制 292

第九章 教育科研影响更加广泛 296

一、科研影响力上升 296

(一)学术影响逐步提高 296

(二)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330

(三)国际影响有所增大 333

二、科研影响力有限 336

(一)学术影响力相对低 336

(二)社会影响力比较弱 338

(三)国际影响力依然小 339

三、提高科研影响力的措施 340

(一)改进研究方法 340

(二)促进产学研结合 354

(三)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354

第十章 教育科研任重道远 355

一、着眼时代课题 356

(一)研究真问题 356

(二)坚持实践取向 356

(三)强化育人为本和优先发展研究 357

(四)突出教育公平和内涵发展研究 357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358

(一)加大科研投入 358

(二)加强机构组织建设 359

(三)加强数据信息建设 361

三、实施精品战略 361

(一)增强质量意识 362

(二)突出创新导向 362

(三)改进评价方法 362

四、建设科研团队 364

(一)科研团队的特征和现状 364

(二)创建科研团队 366

(三)搭建合理梯队 367

五、创新科研方法 369

(一)多元化 369

(二)综合化 371

(三)数学化 371

六、运用先进研究技术 372

(一)大数据分析 373

(二)统计技术 374

(三)模型试验 375

七、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377

(一)加强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377

(二)健全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378

(三)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379

(四)保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理平衡 380

(五)打破科研机构“条块分割”格局 381

(六)保障科研人员参与权 381

(七)推进科研管理科学化 381

八、促进学术规范 383

(一)明确科研行业基本准则 383

(二)执行科研从业人员行为准则 383

(三)明晰科研不端行为认定标准 385

(四)优化科研环境 385

(五)弘扬良好学风 386

九、加强成果转化 388

(一)服务决策 389

(二)指导实践 392

(三)繁荣学术 394

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396

(一)开阔国际视野 396

(二)加强国际交流 398

(三)促进国际合作 401

(四)扩大国际影响 403

附录 408

附录一:新中国教育科研大事记(1949—2014年) 408

附录二:中国教育科研影响力调查问卷 453

附录三:中国教育科研影响力调查结果 462

参考文献 4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