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网络工程师必读  接入网与交换网
网络工程师必读  接入网与交换网

网络工程师必读 接入网与交换网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达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21031337
  • 页数:5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以一个典型的计算机广域网通信为背景进行编写的,详细、全面地介绍了通信网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接入网与交换网当前国内、外的主要技术。全书分为十一章,除第一章对本书所介绍的主要内容综述外,其他各章都各自介绍一类接入网,或者交换网。本书所介绍的技术在百种以上,且都是当前最新技术和应用的。本书特别适合网络工程设计人员自学,同时也是各种网络工程师培训机构的最佳培训教材。
《网络工程师必读 接入网与交换网》目录

第1章 接入网与交换网综述 1

1.1 广域通信网 2

1.1.1 广域网的基本组成 2

1.1.2 接入网概念的提出 3

1.1.3 广域网结构划分 4

1.1.4 我国通信网的构成 5

1.2 V5接口协议 6

1.2.1 V5接口简介 6

1.2.2 V5接口功能 6

1.2.3 V5.2协议结构 7

1.2.4 V5.2协议的帧格式 9

1.3.1 接入网技术分类 10

1.3 接入网技术 10

1.3.2 普通MODEM拨号 11

1.3.3 ISDN拨号 11

1.3.4 DSL接入 13

1.3.5 Cable MODEM接入 15

1.3.6 光纤接入网 17

1.3.7 DDN专线接入 20

1.3.8 无线接入 21

1.3.9 各种接入网技术性能比较 23

1.4 数据交换网 24

1.4.1 交换概念的引入 24

1.4.2 电路交换方式 25

1.4.3 报文交换 28

1.4.4 分组交换 29

1.4.5 帧交换 32

1.4.6 信元交换 33

1.4.7 IP交换 34

1.4.8 光交换 36

1.5 同步训练 38

第2章 MODEM拨号接入 41

2.1 拨号网络基础 42

2.1.1 公用电话交换网 42

2.1.2 MODEM拨号概述 43

2.1.3 MODEM拨号的两种主要应用 44

2.2 拨号通信协议 45

2.2.1 SLIP协议 45

2.2.2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协议简介 46

2.2.3 PPP协议体系结构 47

2.2.4 PPP协商流程 48

2.2.5 PPP的PAP/CHAP身份验证 49

2.2.6 PPP帧格式 51

2.3 MODEM技术 52

2.3.1 MODEM的工作原理 52

2.3.2 MODEM的传输模式 53

2.3.3 V.90传输标准 54

2.3.4 V.92传输标准 55

2.3.5 V.44新数据压缩协议 57

2.3.6 差错控制协议和文件传输协议 57

2.3.7 MODEM通信的其他主要技术 58

2.4 MODEM硬件基础 60

2.4.1 MODEM的分类 60

2.4.2 主要MODEM芯片 62

2.5 MODEM的硬件安装 65

2.5.1 串口外置MODEM的硬件连接 66

2.5.2 USB接口MODEM的安装 66

2.5.3 内置MOEDM的硬件连接 67

2.5.4 笔记本电脑集成MODEM的连接 68

2.6 MODEM拨号连接项的创建与配置 69

2.6.1 拨号连接项的建立 69

2.6.2 拨号连接的基本配置 72

2.7 拨号远程访问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75

2.7.1 硬件拨号远程访问服务器 75

2.7.2 Windows Server 2003远程访问服务器安装 77

2.7.3 拨号远程访问服务器基本属性配置 81

2.7.4 远程访问服务器端口配置 85

2.7.5 静态路由和DHCP中继代理配置 86

2.8 Windows Server 2003拨号远程访问策略的创建与配置 87

2.8.1 远程访问策略的创建 88

2.8.2 远程访问策略的配置 91

2.9 零调制解调器 95

2.10 常见MODEM拨号疑问和故障分析与排除 96

2.10.1 常见拨号疑问解答 96

2.10.2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99

2.11 同步训练 102

第3章 ISDN接入 105

3.1 ISDN综述 106

3.1.1 ISDN简介以及与MODEM的区别 106

3.1.2 ISDN技术原理 107

3.1.3 ISDN体系结构 108

3.1.4 ISDN网络的主要功能 109

3.1.5 ISDN的主要特点 110

3.2 ISDN的组成 111

3.2.1 ISDN的主要设备 112

3.2.2 ISDN的信道和用户-网络接口 117

3.2.3 ISDN网络连接方式 118

3.2.4 ISDN的功能群和参考点 119

3.3 ISDN网络的连接 120

3.3.1 认识ISDN TA的接口和指示灯 120

3.3.2 ISDN TA的连接 121

3.3.3 各接口电缆的规格 123

3.4 ISDN协议 125

3.4.1 ISDN协议结构概述 126

3.4.2 ISDN基本速率接口物理层 128

3.4.3 ISDN基群速率接口物理层 130

3.4.4 ISDN协议数据链路层 131

3.4.5 ISDN协议网络层 133

3.4.6 ISDN的层间通信 135

3.5 ISDN数据通信协议 136

3.5.1 ISDN的无协议传输 136

3.5.2 ISDN上的PPP协议应用 137

3.5.3 ISDN的V.120协议 137

3.6 ISDN的业务 138

3.6.1 承载业务 138

3.6.2 用户终端业务 141

3.6.3 补充业务 142

3.7 ISDN的主要应用 144

3.8 ISDN的软件安装与使用 146

3.8.1 TA适配器的驱动程序安装与配置 146

3.8.2 ISDN拨号连接项的建立与使用 149

3.9 ISDN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150

3.10 同步训练 152

第4章 DSL接入 157

4.1 DSL技术概述 158

4.1.1 DSL接入技术的分类 158

4.1.2 各种DSL技术的比较 160

4.2 ADSL接入技术 161

4.2.1 ADSL简介 162

4.2.2 Glite标准 163

4.2.3 ADSL的信道划分原理 164

4.2.4 ADSL的调制和解调原理 165

4.2.5 ADSL与其他接入方式的比较 167

4.3 ADSL PPPoE通信协议 169

4.3.1 PPPoE协议简介 169

4.3.2 PPPoE协议工作原理 170

4.3.3 PPPoE帧格式 171

4.3.4 PPPoE的优点与缺点 172

4.4 PPPoA协议 173

4.4.1 PPPoA协议简介 173

4.4.2 PPPoA体系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174

4.5 ADSL MODEM及其连接 174

4.5.1 ADSL MODEM的分类与结构 174

4.5.2 ADSL MODEM的网络连接 176

4.6.1 ADSL的桥接接入模式 177

4.6 ADSL的应用模式 177

4.6.2 ADSL的路由接入模式 179

4.6.3 IPoA专线接入模式 180

4.6.4 PPPoA接入模式 184

4.6.5 典型的PPPoA网络体系结构 184

4.7 PPPoE ADSL连接的创建 187

4.7.1 利用EnterNet创建ADSL PPPoE连接 187

4.7.2 Windows XP PPPoE ADSL连接的创建 191

4.8 新一代的ADSL技术 193

4.8.1 ADSL2技术简介 193

4.8.2 ADSL2相对ADSL的改进 195

4.8.3 ADSL2+技术简介 197

4.8.4 ADSL2+的主要技术优势与特点 197

4.8.5 ADSL2+的国内应用 199

4.9 常见ADSL故障排除 200

4.9.1 物理故障排除 200

4.9.2 逻辑故障排除 202

4.10 HDSL技术 203

4.10.1 HDSL技术简介 203

4.10.2 HDSL工作原理 204

4.10.3 HDSL网络系统连接 205

4.10.4 HDSL2简介 207

4.10.5 OPTIS技术原理 208

4.10.6 HDSL的应用 209

4.11 VDSL技术 210

4.11.1 VDSL技术简介 210

4.11.2 VDSL标准 211

4.11.3 VDSL技术原理 212

4.11.4 VDSL参考模型 215

4.11.5 VDSL主要特点和业务功能 217

4.12 同步训练 218

第5章 Cable MODEM接入 221

5.1 HFC网络概述 222

5.1.1 HFC网络简介 222

5.1.2 HFC网络系统频谱划分 223

5.1.3 HFC网络系统结构 223

5.1.4 HFC网络的主要优点和缺点 227

5.2 Cable MODEM技术 228

5.2.1 Cable MODEM简介 228

5.2.2 Cable MODEM的传输标准和频率配置 229

5.2.3 CM的工作原理 230

5.2.4 CM的QAM调制原理 231

5.2.5 CM的QPSK调制原理 234

5.2.6 HFC网络上行通道的其他调制方式 235

5.3 CM系统的连接与应用 237

5.3.1 单用户的CM系统连接 237

5.3.2 多用户共享的CM系统连接 239

5.4 Cable MODEM的软件配置 240

5.4.1 Windows 2000系统中的CM驱动程序安装 240

5.4.2 Windows 98系统CM驱动程序的安装 242

5.4.3 TCP/IP协议和浏览器配置 243

5.5 Cable MODEM常见疑难问题解答与故障排除 246

5.5.1 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246

5.5.2 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248

5.6 同步训练 251

第6章 专线接入 253

6.1 T线路 254

6.1.1 T线路基础 254

6.1.2 E1线路 257

6.1.3 T1线路编码 258

6.1.4 E1编码 259

6.2 DDN基础 260

6.2.1 DDN概述 260

6.2.2 DDN的网络结构 261

6.2.3 DDN系统组成 261

6.2.4 DDN主要特点和优点 263

6.3.1 DDN的网络同步 264

6.3 DDN技术 264

6.3.2 DDN管理和控制 266

6.4 DDN接入 267

6.4.1 用户如何办理入网手续 267

6.4.2 用户入网方式 267

6.4.3 DDN与其他网络的连接方式 270

6.5 DDN业务 272

6.5.1 DDN基本业务 272

6.5.2 其他业务 273

6.5.3 用户入网速率选择 275

6.5.4 DDN业务资费标准 275

6.6 DDN常见故障排除 276

6.7 同步训练 277

第7章 光纤接入 281

7.1 光纤接入网基础 282

7.1.1 光纤接入网概述 282

7.1.2 光纤接入网分类 282

7.1.3 光纤接入网的基本组成 284

7.1.4 光纤接入装置 286

7.1.5 光纤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91

7.1.6 光纤接入网的优缺点 293

7.2 SDH光纤接入网 294

7.2.1 PDH的不足 294

7.2.2 SDH的提出 295

7.2.3 SDH的主要特点 296

7.2.4 SDH的主要优势 296

7.2.5 SDH的不足 298

7.3 SDH技术 299

7.3.1 SDH帧结构 299

7.3.2 SDH复用映射结构 303

7.3.3 复用原理 305

7.3.4 SDH成网技术 307

7.4 波分复用(WDM) 311

7.4.1 WDM简介 311

7.4.2 WDM发展历程和特点 312

7.4.3 WDM技术原理 315

7.4.4 WDM的主要特点 316

7.4.5 DWDM 317

7.4.6 CWDM 319

7.5 WDM系统中的光器件 322

7.5.1 激光器类型 323

7.5.2 激光调制 325

7.5.3 波分复用器件 327

7.5.4 光放大器 329

7.5.5 光纤光栅器件 331

7.6 IP over SDH 332

7.6.1 IP over SDH概述 332

7.6.2 IP over SDH技术的优缺点 333

7.7 GPON 334

7.7.1 GPON的提出 334

7.7.2 GPON技术特点 335

7.7.3 GPON系统结构 336

7.7.4 GME成帧方法 338

7.7.5 GPON帧结构 339

7.7.6 GPON的主要优势 341

7.8 EPON技术 342

7.8.1 EPON标准进程 342

7.8.2 EPON的基本网络结构 343

7.8.3 EPON传输原理 344

7.8.4 EPON的关键技术 345

7.9 GEPON技术 350

7.9.1 GEPON原理 350

7.9.2 GEPON主要特点 351

7.9.3 GEPON面临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方法 352

7.9.4 3种PON技术的比较 353

7.10 光纤用户环路 356

7.10.1 光纤接入网的形式 356

7.10.2 FTTH的解决方案 358

7.10.3 FTT+LAN接入方式的用户登录 360

7.10.4 光纤到户在国内外的发展 361

7.11 同步训练 363

第8章 无线接入 369

8.1 无线接入基础 370

8.1.1 无线接入概述 370

8.1.2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与固定宽带无线接入 371

8.1.3 固定无线接入分类 373

8.1.4 我国无线接入频率管理 375

8.2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规范 377

8.2.1 引用标准 377

8.2.2 网络定位 378

8.2.3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基本配置 379

8.2.4 固定无线接入业务和功能 380

8.2.5 固定无线接入接口 382

8.2.6 操作维护系统 383

8.2.7 固定无线接入的基本设备要求 384

8.2.8 3.5GHz无线接入技术系统的框架 387

8.3 无线本地环路接入 388

8.3.1 无线本地环路接入概述 388

8.3.2 WLL的优越性 389

8.3.3 无线本地环路的技术方案及相关条件 389

8.4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接入 391

8.4.1 LMDS概述 391

8.4.2 LMDS系统网络结构 393

8.4.3 LMDS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优势 394

8.4.4 LMDS系统的主要业务和典型应用 396

8.4.5 LMDS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 398

8.5 多路多点分配业务接入 399

8.5.1 MMDS概述 400

8.5.2 MMDS的主要特点 400

8.5.3 MMDS系统组成 401

8.5.4 MMDS与LMDS的比较 403

8.5.5 MMDS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404

8.6 WiMAX 405

8.6.1 WiMAX概述 405

8.6.2 WiMAX主要特点 406

8.6.3 WiMAX的技术优势 407

8.6.4 WiMAX与Wi-Fi的关系 408

8.6.5 WiMAX与3G的关系 409

8.6.6 英特尔构建的WiMAX蓝图 410

8.6.7 WiMAX面临的挑战 411

8.7 同步训练 412

第9章 分组交换网 417

9.1 数据交换基础 418

9.1.1 线路交换 418

9.1.2 报文交换 419

9.1.3 分组交换 420

9.1.4 线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比较 420

9.2 分组交换网 421

9.2.1 分组交换网简介 421

9.2.2 分组交换网工作原理 422

9.2.3 分组交换网的组成 423

9.2.4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服务 425

9.2.5 分组交换网的优点和缺点 426

9.3 分组交换协议 427

9.3.1 X.25协议简介 428

9.3.2 X.25协议工作原理 428

9.3.3 X.25协议优点与缺点 429

9.3.4 HDLC协议简介 430

9.3.5 HDLC协议结构 430

9.3.6 LAPB协议 433

9.4 X.25分组交换网的组成 434

9.4.1 X.25分组交换机 434

9.4.2 用户接入设备 435

9.5.1 X.25协议结构简介 437

9.5 X.25协议的分层结构 437

9.5.2 X.25协议的物理层 438

9.5.3 X.25协议的数据链路层 439

9.5.4 X.25协议的分组层 440

9.6 分组交换功能的实现 444

9.6.1 分组交换资源分配 444

9.6.2 分组的形成 446

9.6.3 路由选择 448

9.7 分组网的业务类型和应用 449

9.7.1 任选业务功能类型 449

9.7.2 常用任选业务功能描述 451

9.7.3 ChinaPAC支持的用户入网协议 454

9.7.4 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455

9.8 同步训练 456

第10章 帧中继网 461

10.1 帧中继交换网 462

10.1.1 帧中继技术的发展历史 462

10.1.2 帧中继的基本工作原理 463

10.1.3 主要帧中继标准 464

10.1.4 帧中继交换的主要特点 465

10.1.5 帧中继与X.25分组网的比较 466

10.2 帧中继交换网结构 467

10.2.1 帧中继网络接入设备 468

10.2.2 帧中继交换机 469

10.2.3 帧中继用户接入设备 470

10.3 帧中继协议体系结构 471

10.3.1 帧中继体系结构简介 471

10.3.3 LAPF协议帧格式 473

10.3.2 数据链路层 473

10.3.4 LAPF的帧交换过程 476

10.4 帧中继功能实现 477

10.4.1 帧中继功能概述 477

10.4.2 带宽管理 478

10.4.3 拥塞管理 479

10.5 本地管理接口(LMI) 481

10.5.1 LMI帧格式 481

10.5.2 LMI过程 482

10.5.3 链路完整性验证与PVC状态查询 483

10.6 帧中继上的多协议互联 484

10.6.1 RFC1490简介 485

10.6.2 RFC1490的分片功能 486

10.7.1 帧中继用户接入规程 487

10.7 帧中继用户接入 487

10.7.2 用户接入电路 488

10.8 帧中继业务及应用 490

10.8.1 帧中继业务简介及主要特点 490

10.8.2 帧中继网的主要应用 492

10.8.3 与现有业务的比较 493

10.9 同步训练 494

第11章 ATM网 497

11.1 ATM综述 498

11.1.1 ATM网络技术发展历程 498

11.1.2 ATM网络的交换原理 499

11.1.3 ATM网络的主要特点 501

11.1.4 ATM网络的主要优点 502

11.2.1 ATM网络设备 503

11.2 ATM网络的组成 503

11.2.2 ATM网卡 505

11.2.3 ATM的线路传输 506

11.2.4 ATM网络的接口 507

11.3 ATM协议参考模型 509

11.3.1 ATM参考模型简介 509

11.3.2 ATM物理层 511

11.3.3 TC子层工作原理 513

11.3.4 ATM层信元格式 514

11.3.5 ATM网络连接的建立与释放 515

11.3.6 服务质量控制 516

11.3.7 流量控制 517

11.3.8 拥塞控制 518

11.3.9 ATM适配层 519

11.4 AAL协议族 520

11.4.1 AAL1 520

11.4.2 AAL2、AAL3/4 523

11.4.3 AAL5简介 524

11.5 ATM交换技术 525

11.5.1 TDM与STDM的比较 525

11.5.2 ATM交换网络结构 526

11.5.3 ATM交换的时分交换与空分交换 527

11.5.4 ATM交换系统结构 531

11.5.5 ATM交换的主要特征 533

11.5.6 ATM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比较 534

11.6.1 ATM网络中的IP支持概述 535

11.6 ATM网络的IP支持 535

11.6.2 CLIP 536

11.6.3 LANE简介 538

11.6.4 LANE的工作原理 540

11.6.5 MPOA 542

11.6.6 IP交换 545

11.7 ATM业务 546

11.7.1 ATM网络的主要接入方式 547

11.7.2 QoS和从QoS上划分ATM业务类型 548

11.7.3 ATM网主要提供的业务种类 549

11.7.4 业务接入实现方式 550

11.8 同步训练 550

附录A 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5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