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血液与肿瘤疾病
血液与肿瘤疾病

血液与肿瘤疾病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梅,胡翊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7212472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为了配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整合和教材体系创新,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首次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这是我国第一套为五年制和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按 器官-系统编写的整合课程教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血液与肿瘤疾病》是将血液病和肿瘤疾病合二为一、有机结合的一部整合教材,本着淡化学科,注重整合的原则,在保持教材的三基和五性基础上,将血液与肿瘤疾病按器官-系统、基础-临床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内容的精心安排突出血液与肿瘤疾病内容的连贯性和实用性,重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际能力和思维培训。本教材以血液病和肿瘤疾病领域的相关基础、发病机制、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为主线展开。全书共分为5篇:血液学基础篇、红细胞疾病篇、出凝血疾病篇、血液肿瘤疾病篇和实体肿瘤疾病篇。该书的特点是将血液病和肿瘤疾病的基础区段和临床区段相应对接、协调统一,教材整体优化、整合衔接紧密、内容全面实用。本教材的姊妹教材《血液与肿瘤》则围绕血液与肿瘤的基础知识与本教材前后相呼应。本教
《血液与肿瘤疾病》目录

第一篇 血液学基础 1

第一章 血液学绪论 3

第一节 血液学组成与发展 3

一、血液学的组成 3

二、血液学的发展 4

第二节 血液病患者评估 6

一、病史 7

二、体格检查 8

第三节 血液病治疗原则 10

一、造血细胞移植治疗原则 10

二、疫苗和免疫细胞治疗原则 12

三、抗血栓治疗原则 12

四、抗感染治疗原则 13

第二章 血液检查 17

第一节 血细胞定量检查 17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测定 17

二、白细胞的检测 18

三、血小板的检测 22

四、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22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23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24

第二节 血液的形态学检查 25

一、外周血红细胞的形态 25

二、外周血白细胞的形态学 27

三、外周血血液中血小板形态 29

四、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29

第三章 骨髓检查 33

第一节 骨髓穿刺 33

一、骨髓穿刺术方法 33

二、骨髓检查指征 33

第二节 骨髓制片形态学检查和临床应用 33

一、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33

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34

三、骨髓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35

四、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39

五、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穿刺形态学特点 39

第三节 骨髓活检 42

一、骨髓活检适应证及禁忌证 42

二、骨髓活检的取材 43

三、骨髓活组织切片检查 43

四、正常骨髓的组织形态学 43

五、骨髓组织形态测量与分类计数技术 44

六、骨髓活检报告 44

七、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活检病理表现 44

八、骨髓活检与骨髓穿刺的关系 47

第四章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49

第一节 流式细胞术测定的基本原则 49

一、流式细胞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49

二、数据显示与分析 49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测定的临床应用 50

一、细胞计数和分析 50

二、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50

三、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51

四、其他免疫表型分析 52

第五章 细胞遗传学与分子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54

第一节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54

一、染色体显带技术 54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58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 61

第二节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与血液病 62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63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6

三、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70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71

五、骨髓增殖性肿瘤 72

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2

七、多发性骨髓瘤 72

八、非霍奇金淋巴瘤 73

九、遗传性血液病的诊断 77

十、HLA基因多态性检测 77

第六章 白血病残留检测技术及应用 79

第一节 常用检测技术 79

第二节 白血病残留检测的应用 79

一、染色体分析的应用 79

二、分子生物学监测的应用 80

三、流式细胞术的应用 82

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 85

第七章 贫血总论 87

一、定义 87

二、分类 87

三、临床表现 89

四、诊断 91

五、治疗 92

第八章 营养性贫血 94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94

一、定义 94

二、铁代谢 94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95

四、临床表现 96

五、实验室检查 96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97

七、治疗 97

八、预防 98

第二节 巨幼细胞贫血 98

一、定义 98

二、病因 99

三、发病机制 100

四、临床表现 100

五、实验室检查 100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01

七、治疗 101

八、预防 101

第九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103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103

一、定义 103

二、流行病学 103

三、病因 103

四、发病机制 104

五、临床表现 104

六、实验室检查 105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05

八、治疗 108

九、预防及预后 110

第二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11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10

二、临床表现 111

三、实验室检查 111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11

五、治疗 111

六、预后 112

第十章 溶血性贫血 114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概述 114

一、临床分类 114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16

三、病理生理 117

四、临床表现 119

五、实验室检查 119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120

七、治疗 121

第二节 先天性溶血 121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21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122

三、血红蛋白病 124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26

一、温抗体型AIHA 126

二、冷抗体型AIHA 129

三、混合型AIHA 131

第四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3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31

二、临床表现 132

三、实验室检查 13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34

五、治疗 134

六、预后 135

第十一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3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8

二、分型 138

三、临床表现 140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41

五、诊断 141

六、治疗 142

七、预后 143

第三篇 出凝血疾病 145

第十二章 出凝血疾病总论 147

一、概述 147

二、正常止血、凝血及抗凝机制 147

三、疾病的分类 149

四、临床表现 150

五、实验室检查 151

六、诊断 152

七、治疗 153

第十三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5

一、病因 155

二、发病机制 155

三、临床表现 156

四、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156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157

六、治疗 158

七、预后 160

第十四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1

一、流行病学 16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61

三、病理 162

四、临床表现 163

五、临床分类及分型 163

六、实验室检查 163

七、诊断 164

八、鉴别诊断 164

九、治疗 164

十、转归与预后 165

第十五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7

一、病因 167

二、发病机制 168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169

四、临床表现 169

五、实验室检查 170

六、诊断标准 171

七、鉴别诊断 172

八、治疗 174

第十六章 血友病 178

第一节 血友病A 178

一、概述 178

二、遗传规律 178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78

四、临床表现 179

五、实验室检查 180

六、诊断 180

七、鉴别诊断 181

八、预防与治疗 181

第二节 血友病B 182

一、概述 182

二、遗传学规律 182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83

四、临床表现 183

五、实验室检查 183

六、诊断 184

七、鉴别诊断 184

八、预防与治疗 184

第三节 获得性血友病 185

一、概述 185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85

三、临床表现 185

四、实验室检查 185

五、诊断 186

六、鉴别诊断 186

七、治疗 186

第十七章 易栓症 189

第一节 遗传性易栓症 189

一、遗传性易栓症概述 189

二、流行病学 190

三、发病机制 190

四、临床表现 19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195

六、预防与治疗 196

第二节 获得性易栓症 196

一、获得性易栓症概述 196

二、获得性易栓症的常见病因 196

三、获得性易栓症的发病机制 197

四、临床表现 197

五、实验室检查 198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98

七、预防与治疗 198

第十八章 抗磷脂综合征 200

一、概述 200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00

三、临床表现 201

四、实验室检查 202

五、诊断标准 202

六、治疗及进展 203

第十九章 出凝血异常的筛查与确诊 206

第一节 出凝血异常的筛查试验 206

一、各期止血筛查相关试验 206

二、筛查试验的临床应用 208

第二节 出凝血异常的确诊试验 209

一、血管壁损伤的检测 209

二、血小板活化的检测 210

三、凝血因子异常的检测 212

四、病理性抗凝物质的检测 213

五、纤溶活性异常的检测 213

六、血栓形成的其他常用检测 214

第四篇 血液肿瘤疾病 217

第二十章 血液肿瘤疾病总论 219

一、定义 219

二、分类 219

三、临床表现 220

四、诊断 220

五、治疗 220

第二十一章 急性白血病 223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的概述 223

一、定义 223

二、发病情况 223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223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的分类 224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226

第四节 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227

第五节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30

第六节 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 230

第七节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231

第二十二章 慢性白血病 236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36

一、定义 236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36

三、临床表现 236

四、实验室检查 237

五、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 238

六、治疗 239

七、疗效标准 240

八、预后 241

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41

一、定义 24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41

三、临床表现 242

四、实验室检查 242

五、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 243

六、治疗 245

七、预后 247

第二十三章淋巴瘤 250

第一节 概述 250

第二节 流行病学及病因 250

第三节 临床表现 251

一、局部表现 251

二、全身表现 251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252

一、病理诊断 252

二、鉴别诊断 253

三、临床分期 253

四、预后评估 254

第五节 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 255

一、化疗 255

二、放射治疗 255

三、生物靶向治疗 256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256

五、新药治疗 256

六、疗效评价 257

第六节 常见淋巴瘤的治疗 258

一、霍奇金淋巴瘤 258

二、滤泡性淋巴瘤 259

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259

四、套细胞淋巴瘤 260

五、外周T细胞淋巴瘤 260

第二十四章 多发性骨髓瘤 265

第一节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265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原因 265

二、发病机制 265

第二节 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267

一、临床表现 267

二、实验室检查 268

三、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 268

四、分期及预后判定 269

第三节 治疗 271

一、新诊断患者的治疗 271

二、复发或难治性患者的治疗 273

三、并发症的治疗 273

四、疗效评估标准 274

第四节 特殊类型骨髓瘤 275

一、MGUS 275

二、冒烟型骨髓瘤 276

三、孤立性浆细胞瘤 276

四、浆细胞白血病 277

第二十五章 骨髓增殖性肿瘤 280

第一节 骨髓增殖性肿瘤概述 280

一、定义及演变 280

二、分类 280

三、临床表现 280

四、诊断 281

五、治疗 282

第二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282

一、定义 282

二、发病情况 282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283

四、临床表现 283

五、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284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285

七、治疗 286

八、预后 287

第三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287

一、定义 287

二、发病情况 287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287

四、临床表现 287

五、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288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288

七、治疗 289

八、预后 290

第四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290

一、定义 290

二、发病情况 290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290

四、临床表现 291

五、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29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292

七、治疗 292

八、预后 293

第二十六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295

第一节 概论 295

一、定义 295

二、发展历程 295

第二节 从目前疗效进行分类的适应证 297

第三节 移植过程 298

一、移植前评估 298

二、造血干细胞采集 299

第四节 常见移植方案及疗效评估 300

一、经典预处理方案及疗效评估 300

二、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疗效评估 303

第五节 移植并发症及治疗 304

一、预处理相关毒性 304

二、移植物抗宿主病 305

三、感染 306

四、肝小静脉闭塞病 307

五、出血性膀胱炎 307

六、复发 307

第五篇 实体肿瘤疾病概论 311

第二十七章 肿瘤临床诊断的特点及相关评估 313

第一节 肿瘤患者的病史特点 313

一、现病史特点 313

二、其他病史特点 315

第二节 肿瘤患者的体格检查特点 315

一、全身检查 315

二、局部检查 315

三、关注肿瘤相关的特殊体征 316

第三节 肿瘤诊断的多学科参与性 316

一、常规化验 316

二、肿瘤标志物 316

三、影像学检查 317

四、内镜检查 317

五、病理学检查 318

六、诊断性手术 318

第四节 肿瘤诊断的确立 318

一、恶性肿瘤的诊断原则 318

二、恶性肿瘤诊断的确立 318

第五节 肿瘤治疗的相关评估 319

一、肿瘤患者的体能状态评估 319

二、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估 320

第二十八章 肿瘤的外科治疗 326

第一节 肿瘤外科的发展历史 326

一、历史回顾 326

二、肿瘤外科的生物学概念 327

第二节 外科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328

一、预防作用 328

二、诊断作用 329

三、治疗作用 329

四、重建与康复 330

第三节 肿瘤外科学的特点 330

一、肿瘤外科必须和病理学密切结合 330

二、肿瘤外科必须遵循“无瘤操作”的原则,防止医源性播散 330

三、肿瘤外科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330

第四节 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 331

一、重视机体和肿瘤局部的关系 331

二、准确的肿瘤诊断 331

三、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 331

四、充分估计手术的危险性 331

五、严格掌握无瘤技术操作 331

六、必须重视区域淋巴结的“廓清”或清扫 332

第五节 肿瘤外科手术的分类 332

一、诊断性手术 332

二、预防性手术 333

三、治愈性手术 333

四、姑息性手术 333

五、减负荷手术 334

六、复发肿瘤的手术 334

七、远处转移瘤的手术 334

八、其他肿瘤外科方法 335

第六节 肿瘤外科与多学科综合治疗 336

第七节 肿瘤外科治疗发展趋向 336

一、肿瘤外科治疗向细胞分子水平迈进 336

二、肿瘤外科治疗兼顾根治与功能,注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37

三、更加强调综合治疗 338

第二十九章 肿瘤放射治疗 340

第一节 概述 340

一、放射线的发现及现代放疗的发展历程 340

二、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340

第二节 放射物理学基础 340

一、放射源的分类 340

二、常用的放射治疗设备 341

三、常用的照射方式 341

第三节 放射生物学基础 342

一、放射线抗肿瘤治疗作用机制 342

二、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主要因素 342

三、放射生物学5R原则——肿瘤分次放疗的理论基础 344

四、放射生物学模型及其意义 345

第四节 肿瘤放射治疗的实施 346

一、放疗团队及放疗实施流程 346

二、放射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放疗分类 346

三、常用放射治疗分割方式 347

四、放疗计划设计 347

五、肿瘤放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49

第五节 放疗并发症及防治 349

一、放射性脑坏死 350

二、呼吸系统损伤 350

三、心脏损害 350

四、消化系统损伤 351

五、放射性皮炎 351

六、放射性口腔炎 351

七、全身性放射反应 351

第六节 肿瘤放疗的未来与发展 352

一、图像引导下的四维和实时适形调强放疗系统 352

二、预测跟踪技术下的适形调强放疗 352

三、生物适形调强放疗 352

四、质子及重粒子加速器应用 352

五、放射增敏和放射防护 352

第三十章 肿瘤化学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355

第一节 肿瘤化学治疗 355

一、概述 355

二、化疗药物 355

三、化疗的分类及实施 370

第二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372

一、概述 372

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 372

三、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375

第三十一章 肿瘤免疫治疗 381

第一节 肿瘤免疫编辑及抗肿瘤免疫的基本原理 381

一、肿瘤免疫编辑理论 381

二、抗肿瘤免疫的基本原理 382

第二节 肿瘤免疫治疗常用方法 383

一、特异性免疫治疗 383

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384

三、肿瘤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用 388

第三节 肿瘤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价 389

一、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特点 389

二、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389

三、免疫治疗的评价指标 391

第三十二章 肿瘤介入治疗 393

第一节 肿瘤介入治疗概述 393

第二节 肿瘤介入治疗设备和器械 394

一、X线导向设备 394

二、CT导向设备 394

三、MRI导向设备 395

四、超声导向设备 395

五、内镜导向设备 396

六、介入治疗常用器械 396

第三节 常用经血管肿瘤介入治疗技术 397

一、肿瘤介入栓塞治疗的适应证 397

二、肿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禁忌证 398

三、肿瘤的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术 398

四、肿瘤经动脉导管灌注术 399

第四节 肿瘤消融技术 400

一、适合消融的肿瘤范围 400

二、消融技术及设备 400

三、肿瘤消融和消融过程的实时监测 400

四、疗效评价 401

第五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401

一、放射性核素粒子 401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401

三、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 401

四、粒子置入技术 401

五、并发症及处理 402

第六节 椎体成形术 40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402

二、器械和操作技术 402

三、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402

第七节 管腔脏器恶性梗阻的成形术 40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403

二、成形术用支架种类及其释放系统 403

三、操作技术 403

四、并发症及处理 406

五、治疗效果评价 406

第三十三章 肿瘤姑息治疗 408

第一节 姑息治疗概述 408

一、姑息治疗的定义 408

二、肿瘤姑息治疗的内涵 408

三、姑息治疗的方法 409

四、姑息治疗的应用原则 409

第二节 症状负荷与生活质量评估 410

一、症状负荷 410

二、生活质量 410

第三节 肿瘤相关症状处理与支持治疗 411

一、癌症疼痛 411

二、呼吸困难 415

三、消化系统症状 416

四、造血与循环系统症状 417

五、泌尿系统症状 418

六、精神症状 418

七、乏力 419

八、营养支持治疗 420

第三十四章 肿瘤的综合治疗 422

第一节 肿瘤综合治疗的定义 422

第二节 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422

一、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历程 422

二、肿瘤综合治疗的现状 423

第三节 综合治疗的原则 424

一、治疗的目的要明确 424

二、治疗计划安排要合理 424

第四节 综合治疗的几种模式 425

一、辅助化/放疗 425

二、新辅助化/放疗 425

三、通过化疗和(或)放疗使不能手术的患者变为可以手术 426

四、同步放化疗 426

五、靶向治疗与放化疗结合 426

六、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 426

第五节 综合治疗组的组成 426

一、外科治疗 426

二、放射治疗 427

三、内科治疗 427

四、病理 427

五、影像 428

六、肿瘤的预防 428

第六节 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策略 429

一、非小细胞肺癌 429

二、乳腺癌 429

三、结肠癌 429

四、淋巴瘤(以霍奇金淋巴瘤为例) 429

五、头颈部肿瘤 429

第七节 综合治疗的规范 430

第八节 回顾和展望 430

第三十五章 常见肿瘤急症的诊断与处理 433

第一节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433

第二节 肿瘤溶解综合征 433

第三节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434

第四节 高钙血症 435

第五节 颅内压升高 435

第六节 抗肿瘤药物过敏反应 436

第七节 恶性浆膜腔积液 437

第八节 脊髓压迫症 438

第九节 严重腹泻 439

第十节 肿瘤其他急症 439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