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爷是玩家  刘一达笔下的各路玩家
爷是玩家  刘一达笔下的各路玩家

爷是玩家 刘一达笔下的各路玩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一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8716507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京城涌现出一批在多个门类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玩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书中介绍的24位玩家中有玩字画的、有玩瓷器的等。
《爷是玩家 刘一达笔下的各路玩家》目录

第一辑 玩家有眼第一章 把俗玩成雅的大家翁偶虹雅玩与俗玩  4

玩是一种文化熏陶  6

洋画儿的历史痕迹  8

小洋画儿大文化  9

玩洋画儿长大的戏剧大师  11

京城的书香门第  13

平平淡淡才是真  14

父亲是个戏迷  15

写作得益于“童子功”  16

二十岁开始写小说  17

十五岁粉墨登场  17

自开“脑门”当名票  18

结识焦菊隐  19

到中华戏校当编剧  19

一生编了118部戏  20

《锁麟囊》一炮打响  20

写戏用大白话  21

谢世前还在动笔  24

斋号叫“六戏斋”  25

玩了一辈子脸谱  25

玩鼻烟壶大家  26

玩家的恬静心态  27

让金少山折服  28

活着写好了自己的墓志铭  29

玩出了境界  30

第二章 碑拓玩家马宝山琉璃厂最老的历史见证人  32

跟启功是老朋友  33

跟王芗斋学过大成拳  34

16岁进琉璃厂学徒  34

罗振玉、宝熙教他鉴定碑帖  36

20岁任墨宝斋掌柜  37

6块钱买了一幅文征明的名画  37

慧眼识宋拓《圣教序》  38

最年轻的商会理事  39

“小白楼”事件  39

受马衡之托“抢”国宝  40

为张伯驹买展子虔《游春图》牵线搭桥  41

替罗振玉整理碑帖  43

玩家的人品与人缘  43

眼里不揉沙子  45

曾经掩护过地下党  46

鉴定倪瓒《水竹居图》  48

从烂纸堆中捡国宝  48

儿子跟大康、二康学书法  49

发明了“颖拓”及器形拓  50

“颖拓”在日本引起轰动  52

第三章 故宫“行走”杨静荣一身的“爷”劲儿  56

“弦儿杨”的后代  57

在“邯陶”当窑工  57

戏称“故宫行走”  58

“烧”出来的眼力  59

玩瓷得有文化底子  59

发现了古代高尔夫球  60

家里愣没藏品  61

古瓷鉴定的三招儿  61

捡漏儿的机遇很少  63

第四章 作旧高手毛晓沪当灯座的瓷瓶卖了7852万元  66

明清瓷器格外受宠  67

老的瓷器卖不出高价  68

一件汝窑玉壶春瓶值多少钱  68

怎么给古瓷估价  69

摊儿上的宋瓷绝对是赝品  71

玩家也有跟风的时候  71

赝品让“五大名窑”在市场上大跌价  72

在陶瓷权威眼皮底下长大  73

作旧出书成了教材  75

带着假古董“闯”故宫  75

作旧的瓷瓶让专家打眼  77

捐赠获证书  79

一百元的高仿压手杯卖了300万元  80

作旧让人寒了心  82

高仿古瓷给专家鉴定出难题  83

如何练就鉴定古瓷的法眼  84

家藏名瓷“文革”遭劫  86

第五章 “海归”玩家金鑫老北京的“果房金家”  86

三十岁出“道”  87

在海外靠眼力吃饭  88

怕给熟人鉴定古董  89

说实话会有风险  90

掌眼字画引火烧身  92

险些丢了身家性命  93

慧眼识破2000万元的假画  93

国际拍卖市场也保不齐有赝品  95

金北楼引荐入“湖社”  98

第六章 老琉璃厂的女玩家瓮慧如讲古不能道听途说  98

在博韫斋当“先生”  99

另起炉灶开成古斋  100

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字号  101

京城古玩行第一位女经理  102

慈禧太后侄女的义女  102

五块钱买名画儿  103

女玩家掌门  104

孙氏后人有玩家  105

第七章 玩玉的关长对岫玉情有独钟  108

特异的感知让人称“奇”  109

村边有两座王爷坟  111

七岁时的梦想  111

与良玉失之交臂  112

玩白玉还是玩岫玉  113

人缘与玉缘  113

岫玉也是中国名玉  114

成了岫玉之乡的名人  115

给“白真人”雕像  116

十万元买“石头”  117

人品与玉品  118

第八章 玩瓷片儿的“片儿白”在破家具中捡漏儿  120

开了一个瓷片儿博物馆  121

玩出一个雅号  122

砸了上百件瓷器偷着乐  123

官窑瓷器卖给了李翰祥  124

午夜含泪焚书  125

跟“皇弟”是忘年交  126

溥杰教他做人  127

两年捡了上万块瓷片  127

对瓷片儿如醉如痴  128

捡了一个元枢府瓷盘  129

第九章 玩广东音乐的北京人广东音乐的老“票友”  132

不玩弦儿手痒痒  133

玩广东音乐上瘾  134

把丢的“国乐”捡起来  135

发愁缺少知音  136

要玩就得玩出味儿来  137

第二辑 玩者有道第一章 盆景玩家傅增杰拿了两个国际大奖  142

从小接触真山真景  142

身上的艺术细胞  143

在澳大利亚找中国盆景  144

玩别人的玩艺儿不灵  145

对盆景着了迷  146

请名家划道儿  147

让石头也有生命  148

发明天然异形石盆景  149

给中国人争脸  151

与死神擦肩而过  153

生命与盆景融为一体  154

第二章 玩紫檀的付军民透视“古典家具热”  156

十岁开始玩紫檀  157

仿古家具要有韵味儿  159

明式家具的魅力  160

好木料为啥不精雕细刻  161

升值的是文化不只是木料  162

好雕工难求  163

紫檀一年一个价儿  164

紫檀家具的文化内涵  165

远看品相近看工艺  166

在紫檀家具上雕出头发  167

痴迷紫檀几十年  169

要把紫檀家具玩到家  170

第三章 玩红木的老马硬木与红木是两回事  172

六万元买了套硬杂木家具  172

赌气玩红木  174

红木现在有说法了  174

买红木家具要看清标识  176

玩出一个品牌  177

第四章 玩红木家具的老曾紫檀柜拍出539万元天价  180

买红木家具要对眼  180

买红木家具“三步曲”  181

老曾玩的是品牌  182

玩了三十年红木  183

在活儿上一点不打马虎眼  184

红木家具的烘干太重要了  185

红木家具还会升值  186

老曾想离开京城  186

大活人咋没了影儿  187

教授也喜欢玩红木家具  188

新红木家具照样保值  189

买红木家具比存钱划算  190

老曾是自己干出来的  191

实在人的生意经  192

一点儿不玩虚的  193

品牌不是吹出来的  194

品牌里头有人品  195

还想在北京玩下去  196

第五章 玩核桃的“核桃卢”一对山核桃卖了三万元  198

不惑之年得了糖尿病  198

偶然与核桃结缘  199

玩就要玩出学问来  200

北京人玩的“四大名核桃”  201

品相好的核桃难淘换  202

核桃的灵性是揉出来的  203

揉核桃有“讲儿”  204

把核桃玩成工艺品  205

山核桃越玩越值钱  206

第六章 玩虫儿的“蝈蝈儿张”北京的“四大鸣虫儿”  208

“份”的虫儿活了八个月  208

王铁成给他起的绰号  208

小脚踢球——横胡噜  209

爷爷是京城“名票”  211

“虫儿界”的老郎神  211

上台演戏逮蛐蛐儿  212

肚子里有玩艺儿  212

“上山下乡”玩虫儿  214

“份”虫儿有点儿绝活  215

为出书差点儿吐血  216

第七章 玩脸谱的赵永祺“猪八戒”撒欢儿  218

脸谱有“谱儿”  218

老北京的“花脸桂子”  219

揣着100块钱闯北京  220

不让老玩艺断桩  220

居然玩出一个脸谱品牌  221

只求保住老玩艺儿  222

给京剧脸谱挣脸  223

玩出点儿谱儿来  223

第八章 玩跤名家王文永老北京人爱玩跤  226

一次难得的出国机会  226

借钱去法国赛跤  227

法国爷给北京爷磕头  227

洋徒弟住他家学跤  228

中国跤在法国挺吃香  229

在异国遭遇“手搏”  230

给洋徒弟起了个中国名  230

在酒桌上翻了脸  231

不想让中国跤“变种”  232

国内对中国跤不重视  232

在跤场上找乐儿  233

掼跤来自满族  234

京城玩跤的名手多  235

差点儿被狼叼走  235

挨了父亲一顿打  236

为玩跤离婚又复婚  237

老将出马战英豪  238

拜金宝生为师  239

没上过学写了四本书  240

第三辑 玩也有品第一章 京城一绝“葡萄常” 市面儿难淘换“葡萄常”的葡萄  244

采访“葡萄常”的后人  245

慈禧太后给“葡萄常”写匾  245

“天义常”的老匾没了  246

老根儿也是在旗的  247

绝活儿在巴拿马获奖  247

家业让几个孙子给败了  248

为什么传女不传男  249

五女自立挑起门户  250

“葡萄常”起死回生  251

常门五女终生不嫁  252

邓拓采访“葡萄常”  252

“葡萄常”在“文革”又遭厄运  253

常玉龄七旬“出山”  254

“葡萄常”的绝技  255

恢复绝活儿还有门儿  255

第二章 老北京的“花儿金”老北京的花市和簪花  258

“花儿金”一花独秀  258

30多岁当工艺美术大师  259

能把假花做“活”  260

巧手让“京花”名扬海外  261

克里玛申给他画像  262

花儿好人缘也好  263

“花儿金”的后人  264

传人的隐忧  265

要把“独门”绝活儿捡起来  266

第三章 故宫元老那志良把150多件史料捐给故宫  268

弟子为他整理遗物  268

捐赠品不远万里到北京  268

地道的老北京  269

故宫国宝70年的典守者  270

玉器鉴定大家却没藏品  271

儿女个个有出息  272

终于见到了老妹妹  272

爱吃老北京的酱菜  273

没忘老北平的“半空儿”  273

在台北与单士元、朱家溍相逢  274

九十岁还坐飞机去讲演  275

每晚听相声入睡  276

不该摔这个跟头  276

第四章 传奇大师谭鑫培主演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78

曾孙在电影里演曾祖  278

创立京剧“谭派”  279

收杨小楼为义子  280

慈禧太后听戏“无谭不欢”  280

那王爷给他下跪  280

抱病绝唱《洪羊洞》  281

视金钱如粪土  281

帮助普陀寺印佛经  282

在戒台寺受戒  283

捐银五万两修少林寺  283

住持舍地安排他的身后事  284

市长批示拨专款重修墓园  284

修坟不给村民添麻烦  285

大蛇吓跑砸墓的红卫兵  285

村民玩命保墓碑  286

墓碑居然完好无损  287

修墓意在教育后人  287

与孙子的墓遥遥相望  288

谭门七代香火不断  288

八十岁重返舞台唱武生  290

第五章 王金璐父子“戏包袱”宝刀不老  290

“杨派”武生第一传人  291

出身寒门  292

从小听“蹭戏”  292

恩师丁永利和李洪春  293

大家闺秀李墨璎  294

为了爱情脱离父女关系  295

贤妻良母的典范  296

与马连良相濡以沫  297

为吴晗整理《海瑞罢官》  297

尚小云为王展云叫好儿  298

拜“通天教主”李洪春为师  299

外地搭班当“散仙”  299

错过进京剧院的良机  300

靠画灯笼养活全家  300

谭元寿替他出证明  301

甘当“二路”老生  301

现编戏词救场  302

“钻锅”露脸  302

“冷门戏”获了大奖  303

五十多岁才伸开了腰  303

能说会演400多出戏  304

父亲不给“捧场”  305

一身文墨气  305

逼出来的“包袱”  305

八十多了还在台上唱呢  306

第六章 一肚子玩艺儿的连阔如从李鑫荃肚里掏玩艺儿  308

说书人要有学问  308

说《三国》请教郭沫若  309

周恩来为他的新评书拍巴掌  310

笔名叫云游客  310

摆卦摊儿批八字  311

午门的“门甲”后代  311

人称他是“跑马连”  312

醒木一敲满堂惊  312

一部《东汉》成名人  313

在文代会上说新书  314

把肚里的玩艺儿传给了女儿  314

整理出200万字书稿  315

在美国说书叫座儿  315

为说书场子发愁  316

第七章 老宅门白家老宅门与古董  318

进京师同文馆  319

义救英国传教士  319

创办京城第一家旅行社  320

口碑与气节  321

离家投奔革命  321

坎肩里藏着金条  322

留下的血书还在  323

剃头花了五万六  323

扔到北海的一把手枪  324

遗风有人传承  3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