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翻译学归结论
翻译学归结论

翻译学归结论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彦春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56183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过去的翻译研究为背景,系统思辨和证伪了文化派译论及相关理论,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以归结主义方法论探求翻译本体论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学术体系。
《翻译学归结论》目录

绪论 翻译学何去何从 1

0.1.0 概述 1

0.1.1 引言 2

0.1.2 文化派认识论上的误区 3

0.1.3 文化派偏向的认识论渊源 8

0.1.4 翻译学路在何方? 9

0.1.5 结语 12

第一章 对文化派翻译观的系统思辨 14

1.0 概述 14

1.1.0 引言 15

第一节 文化派的理论取向与实质 15

1.1.1 文化派的理论转向及研究上的不足 17

1.1.2 翻译的制约因素质疑 19

1.1.2.1 权力关系 20

1.1.2.2 赞助者 21

1.1.2.3 意识形态 23

1.1.2.4 主流诗学 25

1.1.3 结语 26

第二节 翻译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定位 27

1.2.0 引言 27

1.2.1 对芭斯奈特基本观点的剖析 28

1.2.2 对芭斯奈特的“共谋”和伪译的剖析 31

1.2.2.2 自译 32

1.2.2.1 非权威资料来源 32

1.2.2.3 杜撰翻译 34

1.2.2.4 作为译者的旅行者 34

1.2.2.5 虚构的翻译 35

1.2.3 结语 36

第三节 翻译的语言文化表征 37

1.3.0 引言 37

1.3.1 赫尔曼的观点 38

1.3.2 翻译的本质特征 40

1.3.2.1 对赫尔曼观点的证伪 40

1.3.2.2 翻译本质的阐发 44

1.3.3 结语 48

1.4.0 引言 49

第四节 哲罗姆模式是否即将终结? 49

1.4.1 勒斐维尔和芭斯奈特对哲罗姆模式的否定 50

1.4.2 文化派观点能否颠覆哲罗姆模式? 52

1.4.3 哲罗姆模式的实质和得以存在的理由 54

1.4.4 哲罗姆的敬业精神及知识结构 55

1.4.5 结语 56

第五节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实质 57

1.5.0 引言 57

1.5.1 女性与翻译的地位 58

1.5.2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分析 61

1.5.2.1 女性/译作的地位 61

1.5.2.2 翻译研究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语言 64

1.5.2.3 对译语语言系统的处理意味着什么 66

1.5.2.4 对妇女翻译家的评价意义何在 69

1.5.3 结语 70

第六节 对“操纵派”译论的译学反思 71

1.6.0 引言 71

1.6.1 隐喻与换喻的提出 72

1.6.2 换喻及操纵的理论定位 74

1.6.2.1 换喻的译学定位 74

1.6.2.2 操纵的译学定位 77

1.6.3 翻译的悖论属性 78

1.6.3.1 翻译悖论及归因 78

1.6.3.3 可证性限度 79

1.6.3.2 可译性限度 79

1.6.4 翻译悖论表征 80

1.6.5 翻译悖论属性及基本取向 81

1.6.6 结语 82

第二章 翻译学归结主义方法 84

2.0 概述 84

第一节 翻译学的归结主义取向 85

2.1.0 引言 85

2.1.1 归结主义方法论的必要性 86

2.1.1.1 以往的翻译研究路径 86

2.1.1.2 西方研究方法的偏颇 88

2.1.2 归结主义方法的理论取向 90

2.1.2.1 作为正题法则科学体系的翻译学 90

2.1.2.2 何谓归结 93

2.1.3 归结主义方法的本质性、全局性把握 96

2.1.4 归结主义方法对翻译的认识 97

2.1.5 结语 100

第二节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 101

2.2.0 引言 101

2.2.1 对翻译类型归结的理论根据 102

2.2.1.1 语言层面 103

2.2.1.2 文本层面 105

2.2.1.3 客体与客体的理解 108

2.2.2 结语 109

3.0 概述 110

第三章 翻译学归结论中的关联原则 110

第一节 关联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契合 112

3.1.0 引言 112

3.1.1 关联翻译观的基本取向 113

3.1.2 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114

3.1.3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好在哪里? 117

3.1.3.1 关于不可译性 119

3.1.3.2 关于对等原则 125

3.1.4 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 130

3.1.4.1 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 130

3.1.4.2 翻译的效度 134

3.1.5 结语 141

3.2.0 引言 144

第二节 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 144

3.2.1 对关联理论和翻译现象的认识 145

3.2.1.1 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兼容性 145

3.2.1.2 关联意义上的缺省 147

3.2.1.3 翻译层面上的缺省 149

3.2.1.4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和缺省的关系 153

3.2.2 关联理论强大解释力的关联点 156

3.2.3 结语 157

第四章 翻译学归结论的语篇参数 159

4.0 概述 159

第一节 翻译:关联管辖下的语篇转换 161

4.1.0 引言 161

4.1.1 自上而下的推理与自下而上的操作 162

4.1.2 “对等”与“不对等”之间 164

4.1.3 结语 167

第二节 关联和语篇关照下的对等模式 168

4.2.0 引言 168

4.2.1 对等/不对等的层次性 169

4.2.2 对等:静态与动态的张力 171

4.2.3 翻译的对等模式 172

4.2.3.1 单词词位 172

4.2.3.2 短语词位 174

4.2.3.3 词汇空缺:不对等的对等 176

4.2.3.4 句法形式对等 177

4.2.4 结语 180

4.2.3.5 语用意图对等 180

第三节 翻译的模糊对等 181

4.3.0 引言 181

4.3.1 语言属性与翻译属性同质同构 181

4.3.2 从《螽斯》的翻译看翻译模糊处理 184

4.3.3 结语 189

第四节 关联和语篇对“对等”的制约 190

4.4.0 引言 190

4.4.1 相关概念的说明 190

4.4.2 《螽斯》几种译文的分析 193

4.4.2.1 《螽斯》的基本事实 194

4.4.2.2 三种译文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195

4.4.2.3 小结 198

4.4.3 结语 199

第五节 织综的映现 201

4.5.0 引言 201

4.5.1 翻译的基本属性是衔接和连贯的映现 201

4.5.1.1 衔接 202

4.5.1.2 连贯 203

4.5.2 织综与意义的关系 204

4.5.3 织综的映现属于翻译的本质性范畴 205

4.5.4 个案分析 206

4.5.4.1 《关雎》的织综分析 206

4.5.4.2 《关雎》译文的映现分析 207

4.5.5 结语 210

第五章 翻译学归结论的形意张力参数 212

5.0 概述 212

第一节 形意之间的张力 215

5.1.0 引言 215

5.1.1 形似为何必要 215

5.1.2 形译与形似的认识 218

5.1.2.1 形的认识 218

5.1.2.2 走出形译的思想误区 220

5.1.2.3 形译的本质 222

5.1.2.4 类比法的作用范围 225

5.1.3.1 字词层面的形译 227

5.1.3 形译种种 227

5.1.3.2 篇章层次的形译 235

51.4 结语 239

第二节 形译与趋同的关系 240

5.2.0 引言 240

5.2.1 形意逼近 241

5.2.1.1 逼近的含义 241

5.2.1.2 依附形式又突破形式 244

5.2.1.3 风格的逼近 249

5.2.2 形的辩证 255

5.2.2.1 译的误解及译的本质 255

5.2.2.2 《长相思》译诗辩 259

5.2.3 结语 263

第三节 向“对等”趋同的微观层次 264

5.3.0 引言 264

5.3.1 译韵的表现形态 264

5.3.1.1 为何译韵 264

5.3.1.2 中英诗韵撮要 266

5.3.1.3 韵体译作种种 267

5.3.1.4 译韵的条件和过程 270

5.3.1.5 对译韵的评价 272

5.3.1.6 韵式类比 277

5.3.2.1 英汉语叠词概述 278

5.3.2 叠词的“再现” 278

5.3.2.2 汉语叠词英译 280

5.3.2.3 英语本族人对叠词英译的反应 283

5.3.3 语音联想的处理 285

5.3.3.1 音韵与宇宙同构 285

5.3.3.2 因译语之宜的投射式处理 288

5.3.3.3 折射式处理 291

5.3.4 结语 293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294

参考文献 297

附录一 详例 307

附录二 学友切磋 312

附录三 汉英—英汉术语对照表 3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