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斌昭主编;周燕,陶建文副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2324832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广泛地吸取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新成果。在当代自然观部分突出了当代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部分,更多地介绍了现代科学哲学的理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技术的基本理解、技术方法、技术演化的观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着重探讨了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对文化的影响的问题。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1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

二、自然辩证法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及学科的建立 1

三、自然辩证法的全面繁荣 2

四、学科的两个名称并存 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5

一、自然哲学 5

二、科学哲学 5

三、技术哲学 6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 6

五、科学技术史 7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教育功能 8

一、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8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育功能 9

第一篇 当代自然观 15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15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15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5

二、时间与空间 24

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 29

四、物质可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29

二、系统的描述 31

一、系统的涵义 31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 31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普遍性 35

四、物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6

五、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9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3

一、层次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43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 44

三、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 46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51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的科学图景 51

一、自然界的历史观的确立 51

二、自然界演化的过程性 52

第二节 序、信息、熵与自组织的概念 56

一、可逆与不可逆的涵义 56

二、有序与无序 58

三、经典信息与量子信息 61

四、熵与熵增原理 65

五、自组织与他组织 70

六、自组织的范例 71

第三节 自然界自组织演化的机制和条件 77

一、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78

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79

三、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80

四、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82

一、混沌的逻辑斯蒂模型 83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 83

二、混沌系统的性质 87

三、复杂性的涵义 90

四、突现的涵义与基本特点 92

第三章 人与自然 97

第一节 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根源 97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 97

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98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 102

一、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103

二、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106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107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107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109

三、可持续发展 111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17

第四章 知识的分类与科学的本质 117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科学的涵义 117

一、知识的分类 117

二、科学的涵义 119

第二节 科学的哲学研究 126

一、科学哲学与科学 126

二、科学哲学的研究进路 128

三、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趋势 130

一、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 132

第一节 科学事实 132

第五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132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133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134

第二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134

一、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 134

二、科学观察的涵义及类型 135

三、科学实验的涵义及功能 136

四、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 137

第三节 科学仪器在实验观察中的作用 139

一、科学仪器及其种类 139

二、科学仪器的作用 139

一、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 145

第四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145

二、观察的客观性 147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148

第六章 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 151

第一节 演绎法和约定论 151

一、演绎法及其哲学背景 151

二、约定论 154

第二节 归纳法及归纳问题 156

一、归纳法 156

二、归纳问题 159

第三节 科学问题及科研选题 164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164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 166

三、科研选题的原则 169

第三节 科学问题的人工智能求解途径 171

一、问题求解的搜索式方法和启发式方法 171

二、实例研究 172

三、BACON发现系统 173

第四节 科学发现的其他方法 175

一、回溯推理 175

二、类比 176

三、科学隐喻 177

四、科学直觉 179

二、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181

一、科学假说的定义 181

第一节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 181

第七章 科学假说的检验和科学理论的评价 181

三、科学假说的作用 182

第二节 科学假说的检验 186

一、科学假说检验的类型 186

二、科学假说的间接检验 186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 190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190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93

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194

一、科学哲学中关于划界问题的争论 194

二、科学与伪科学的对立 197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 205

第一节 技术的界定 205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05

第八章 技术观的基本问题 205

二、技术人工客体的二重性 208

三、实践智能 210

第二节 技术与科学 213

一、前科学时期的技术 214

二、技术与科学的结合 215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217

第三节 技术研究的一般观点 222

一、技术的实体理论 222

三、技术的批判理论 224

二、技术的工具论 224

四、技术的认识论研究 225

第九章 技术方法 231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 231

一、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 231

二、技术方法的一般过程 234

第二节 常规技术设计 237

一、技术问题 237

二、解决发明问题的一般方法(TRIZ) 238

三、技术常规设计中的知识 243

四、技术规则的评价 245

第一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 254

一、科学理论导向型 254

第十章 技术的演化发展 254

二、社会需要导向型 256

三、现象发现导向型 257

四、日常改进型 258

第二节 技术演化的过程 259

一、技术演化的方向 259

二、技术演化的一般特征 262

三、技术演化的选择机制 266

四、技术与科学的协同进化 267

第三节 技术创新 269

一、技术创新的一般观点 269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 273

第一节 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的社会规范 283

一、科学共同体 283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 283

第十一章 科学的社会运行 283

二、科学家的社会规范 284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 287

一、社会分层概念 287

二、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现象及其成因 288

三、“承认”的主要构成因素及主要影响因素 289

第三节 科学奖励系统 291

一、默顿的“承认”理论 291

二、“交换”理论 292

一、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历史进程 295

第一节 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 295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控制 295

二、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原因 29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伦理 300

一、科研伦理中的两种看法 300

二、价值中立论的理由及其局限 301

三、科研人员的伦理规范 303

四、科研伦理的意义 306

五、科研伦理的局限 307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公共管理 308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308

二、科学技术公共管理的手段与方式 310

一、“文化”一词的含义 317

第一节 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317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文化 317

二、科学冲击传统文化,塑造新文化 318

第二节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融合 321

一、两种文化的涵义 321

二、两种文化分离的涵义 322

三、融合论及其局限 324

第三节 走出困境的宽容之路 326

一、科学自身的局限 326

二、科学需要其他文化 327

三、对待文化的宽容态度 329

参考文献 333

后记 3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