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
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

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浩,张欢,宋锐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21034085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从系统学习下一代网络的原理与技术的角度,系统介绍下一代网络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组网设备、组网协议、业务、应用的专著。内容主要包括:下一代网络的产生背景及基本概念,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下一代网络的用户接入技术,下一代网络的呼叫控制技术,软交换设备的原理与应用,IMS的原理与技术,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与业务开放接口技术,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络,下一代网络主要协议的原理及应用,下一代网络与现有各种网络互通的应用等。
《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下一代网络的产生背景 1

1.2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 2

1.3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 4

1.4 下一代网络的优势 5

1.5 下一代网络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6

小结 8

习题 8

第2章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9

2.1 概述 9

2.2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13

2.3 3GPP IMS网络的体系结构 16

2.4 ITU-T定义的NGN的体系结构 17

2.5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 20

小结 21

习题 22

第3章 下一代网络用户接入技术 23

3.1 下一代网络的用户和接入方式 23

3.1.1 下一代网络的用户分类 23

3.1.2 主要接入方式 24

3.2 媒体网关 26

3.2.1 网关技术演进 26

3.2.2 中继媒体网关 27

3.2.3 综合接入媒体网关 41

3.2.4 IMS多媒体网关 42

3.3 综合接入设备 42

3.3.1 IAD概述 42

3.3.2 IAD的分类 43

3.3.3 IAD的功能 43

3.3.4 IAD的特点 44

3.4.2 信令网关的组网应用 45

3.4 信令网关 45

3.4.1 信令网关的概念 45

3.4.3 信令网关的主要功能要求 49

3.5 媒体服务器 51

3.5.1 媒体服务器的概念 51

3.5.2 媒体服务器的功能 52

小结 52

习题 53

第4章 软交换设备 54

4.1 软交换设备概述 54

4.2 软交换设备的功能 55

4.3 软交换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网管要求 58

4.4 软交换设备的性能及可靠性要求 59

4.5 软交换设备的分类及其功能组织形式 61

4.6.1 目前组网结构下存在的问题 62

4.6 软交换设备的组网结构 62

4.6.2 软交换设备的路由解决方案 63

4.6.3 TRIP协议 65

4.7 软交换设备的设计架构 69

小结 71

习题 71

第5章 IP多媒体子系统 73

5.1 IMS的由来 73

5.2 IMS的特点 74

5.3 IMS的体系结构 75

5.3.1 IMS中的功能实体 75

5.3.2 IMS中的接口和协议 79

5.4 IMS的通信流程 82

5.4.1 IMS入口点的发现 82

5.4.2 注册过程 83

5.4.3 会话的建立过程 84

5.4.5 IMS通信实例 85

5.4.4 会话的释放过程 85

5.5 IMS的安全机制 90

5.5.1 IMS的安全体系 90

5.5.2 IMS安全基础 91

5.5.3 IMS安全的关键技术 92

5.6 IMS的QoS机制 93

5.6.1 SBLP的结构 93

5.6.2 SBLP的执行过程 94

5.7 IMS的计费 95

5.7.1 计费体系 95

5.7.2 基于流的计费 95

5.8 IMS提供的典型业务 95

5.8.1 Presence 95

5.8.3 PoC 96

5.8.2 Message 96

5.8.4 Conference 97

5.9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97

5.10 IMS的发展现状 98

小结 99

习题 100

第6章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技术 101

6.1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 101

6.1.1 业务与应用 101

6.1.2 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分类 101

6.1.3 下一代网络提供的业务 102

6.1.4 下一带网络业务的特点 104

6.2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 105

6.3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层体系结构 106

6.3.1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支撑环境 106

6.3.2 下一代网络业务层功能实体 109

6.4 应用服务器 113

6.4.1 应用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113

6.4.2 应用服务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交互 115

6.5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接口技术 118

6.5.1 业务开发现状 118

6.5.2 基于协议的开发技术和基于API的开发技术 119

6.5.3 API的描述、定义API的语言和方法 120

6.6 Parlay API 122

6.6.1 Parlay API概述 122

6.6.2 Parlay框架接口 126

6.6.3 Parlay业务接口 131

6.6.4 Parlay Web业务 133

6.7 JAIN API 133

6.7.1 JAIN概述 134

6.7.2 JAIN的体系结构 136

6.7.3 JAIN主要组件 138

6.8 基于SIP的业务接口技术 141

6.8.1 SIP业务接口概述和SIP Servlets 141

6.8.2 SIP Servlet container功能 143

6.8.3 SIP Servlet消息处理机制 144

6.8.4 与Http Servlets应用融合 146

6.9 CPL语言 146

6.9.1 CPL概述 146

6.9.2 CPL脚本结构 147

6.9.3 CPL的框架结构 151

6.9.4 CPL的应用 154

6.10 各种业务接口技术之间的比较 154

小结 156

习题 157

第7章 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 158

7.1 NGN承载网的选择及其问题 158

7.2.1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 159

7.2 承载网的服务质量保证问题 159

7.2.2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161

7.2.3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162

7.2.4 NGN承载网的QoS策略 164

7.3 承载网的安全问题 165

7.3.1 承载网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165

7.3.2 承载网安全方案概述 166

7.3.3 构建NGN业务专网 166

7.3.4 对用户接入的控制 167

7.3.5 NGN业务网内部的安全措施 168

7.4 承载网的私网穿越问题 169

7.4.1 私网穿越对NGN的影响 169

7.4.2 私网穿越问题的解决方案 171

7.5.1 IPv6对NGN的支持 172

7.5 IPv6及NGI 172

7.5.2 NGI 174

小结 175

习题 176

第8章 信令传送(SIGTRAN)协议 177

8.1 No.7信令简介 177

8.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177

8.1.2 No.7信令系列系统功能结构 178

8.1.3 No.7信令网结构 181

8.2 SIGTRAN概述 182

8.3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 184

8.3.1 SCTP的特点 184

8.3.2 SCTP的功能 187

8.3.3 SCTP分组的格式 189

8.3.4 SCTP一般通信流程 192

8.4.1 MTP第2级用户适配层(M2UA、M2PA) 193

8.4 信令适配层 193

8.4.2 MTP-3用户适配层协议(M3UA) 196

8.4.3 SUA 199

8.5 No.7信令网结点与IP网的互通 200

8.5.1 信令点应用时的互通 200

8.5.2 信令转接点应用时的互通 201

小结 202

习题 203

第9章 媒体控制协议 204

9.1 媒体控制协议概述 204

9.2 MGCP协议 206

9.2.1 连接模型 206

9.2.2 重要概念 207

9.2.3 MGCP的命令 208

9.2.4 消息传送 209

9.2.7 典型呼叫控制流程示例 210

9.2.5 防止重启雪崩 210

9.2.6 安全考虑 210

9.3 H.248协议 213

9.3.1 连接模型 213

9.3.2 终结点特性描述符 215

9.3.3 包 218

9.3.4 命令 219

9.3.5 事务交互 221

9.3.6 消息传递 222

9.3.7 重启雪崩保护 223

9.3.8 安全考虑 224

9.3.9 呼叫控制流程示例 224

9.4 MGCP协议与H.248协议的比较 237

小结 239

习题 239

10.1 SIP协议概述 240

第10章 SIP协议 240

10.2 SAP协议 244

10.3 SDP协议 246

10.4 SIP功能实体 250

10.5 SIP消息 253

10.5.1 SIP消息总体描述 253

10.5.2 SIP消息中的标题头 254

10.5.3 SIP请求消息 260

10.5.4 SIP响应消息 265

10.5.5 SIP消息中的地址 268

10.6 SIP通信流程 269

10.7 SIP扩展 274

10.7.1 承载扩展 274

10.7.2 消息扩展 274

10.7.3 应用扩展 275

10.8.2 SIP的安全策略 276

10.8 SIP安全机制 276

10.8.1 SIP面临的安全威胁 276

10.9 SIP与ISUP、H.323、BICC的比较 279

小结 280

习题 281

第11章 BICC协议 282

11.1 BICC协议概述 282

11.1.1 BICC背景 282

11.1.2 BICC历史 282

11.1.3 BICC的特点 284

11.2 BICC功能模型 284

11.3 BICC协议模型 286

11.4 BICC的体系架构 287

11.5 BICC CS2程序 288

11.6 BICC支持的能力 289

11.7 BICC呼叫流程示例 290

11.8 BICC与SIP-T协议的比较 291

小结 292

习题 292

第12章 下一代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293

12.1 软交换与PSTN/ISDN的互通 293

12.1.1 互通方式 293

12.1.2 通信流程示例 294

12.2 软交换与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互通 295

12.3 软交换与无线市话网络的互通 296

12.4 软交换与H.323网络的互通 296

12.4.1 互通方式 296

12.4.2 通信流程示例 296

12.5 软交换与现有智能网的互通 299

12.5.1 互通方式 299

12.5.2 通信流程示例 299

12.6.1 互通方式 304

12.6 软交换与SIP网络的互通 304

12.6.2 通信流程示例 305

12.7 IMS与CS网络的互通 310

12.7.1 互通方式 310

12.7.2 通信流程示例 310

12.8 IMS与Internet的互通 315

12.8.1 互通方式 315

12.8.2 通信流程示例 316

12.9 IMS与WLAN的互通 318

12.9.1 互通方式 319

12.9.2 通信流程实例 321

12.10 IMS与软交换的互通 322

小结 324

习题 324

附录 缩略语 326

参考文献 3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