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与评价工作指导全书  下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与评价工作指导全书  下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与评价工作指导全书 下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3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学明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84132206
  • 页数:1474 页
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与评价工作指导全书 下》目录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1

第一篇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总论 13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概念与发展特点 1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概念 13

一、科学的涵义 13

二、技术的涵义 16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6

第二节 科学成长的历程 17

一、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17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8

三、现代自然科学的革命和发展 20

第三节 技术革命的历程 21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技术革命 21

二、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 22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 22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 23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 23

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23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2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分类 25

一、科学的分类原则 25

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分类 25

二、技术的分类体系 26

一、现代科技的部类结构 28

二、现代科技的层次结构 28

第二节 现代科技的体系结构 28

第三节 自然科学三大门类的学科梗概 29

一、基础科学 29

二、技术科学 32

三、应用科学 32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4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34

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34

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5

三、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36

一、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 38

二、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38

第二节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8

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9

第三节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40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帮助人们冲破宗教迷信的禁锢 40

二、科学技术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41

三、科学技术推动道德水平等精神文明其他方面的进步 41

一、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 42

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42

第四节 科学技术是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42

三、引起劳动方式的变革 43

四、致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 43

一、什么是科技政策 44

第一节 科技政策概述 44

二、科技政策的功能 44

第四章 科学技术政策与科技兴国战略 44

三、科技政策的特点 45

第二节 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发展史 46

一、萌芽期(约1914~1940年) 46

三、实行期(50年代末~60年代末) 47

四、反省期(70年代初~80年代初) 47

二、形成期(1940~1959年) 47

五、转折期(80年代) 48

六、发展期(90年代至今) 48

一、第一阶段(1949~1966年) 49

二、第二阶段(1966~1976年) 49

第三节 我国科技政策的变迁 49

三、第三阶段(1977~1980年) 50

四、第四阶段(1981年以后) 50

第四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涵义 51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51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及涵义 52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 53

一、面向经济建设,加速科学技术进步 53

二、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54

第六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55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5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56

第一章 科技评价程序和要求的法律规定 61

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 61

第二篇 科学技术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61

如何评估基础研究绩效 65

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76

科技评估规范(第一版) 82

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 123

第二章 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126

第三章 科学技术评价的相关合同文本 130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 130

技术转让合同 135

技术咨询合同 139

技术服务合同 143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147

技术开发合同 151

第一节 科技道德的概念、功能与作用 155

第一章 科技道德 155

一、道德的概念 155

第三篇 评价专家遴选 155

二、道德现象的结构和特征 162

三、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167

四、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72

第二节 科技道德的主要规范 177

一、献身科学 177

二、实事求是 182

三、勇于创新 186

四、团结协作 190

第三节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196

一、社会公德 197

二、职业道德 205

第四节 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与道德人格 214

一、道德行为 214

二、道德品质 218

三、道德人格 222

第五节 现代科技专家的道德 226

一、科技专家及其道德责任 226

二、科技专家的道德品质 230

三、科学专家的和谐个性 234

四、科技专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规范 238

第六节 人文科技道德 242

一、人文科技与人文科技道德 242

二、政治科技道德 247

三、经济科技道德 253

四、教育科技道德 256

第七节 科学技术与科技道德 260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 261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64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负效应 267

四、科技道德建设要以为人类造福为原则 270

第二章 科技伦理 278

第一节 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278

一、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 278

二、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 286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的发展 301

第二节 现代科技伦理学的建构 309

一、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309

二、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研究目的 315

三、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322

第三节 现代科技伦理的基本范畴 325

一、善与恶 326

二、正义与不正义 332

三、公正与不公正 336

四、平等与不平等 338

五、权利与义务 341

六、价值与非价值 346

第四节 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的结合 350

一、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相结合的解释 350

二、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相结合的模式 354

三、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相结合的社会功能 356

第三章 评价专家遴选的法律制度 360

第一节 科技攻关项目评标委员会工作守则 360

第二节 评标专家保密协议承诺书 361

一、863计划的历史回顾 365

第一节 863计划 365

二、总体目标和组织措施 365

第一章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365

第四篇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与科学技术项目评价 365

三、863计划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作用 367

第二节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369

一、前四个五年计划回顾 369

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370

三、“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实施纲要 370

第三节 基础研究计划 373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 374

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 374

三、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 379

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380

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 380

第四节 研究与开发条件建设计划 380

三、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381

四、软科学 381

一、星火计划 386

二、火炬计划 386

第五节 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 386

三、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387

四、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387

六、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388

七、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388

五、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388

第二章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的法律规定 390

第一节 两种技术变革 424

一、构成技术的物理现象的变化 424

第三章 技术预测与技术计划评价方法 424

三、技术变革的速度与方向 425

四、案例——真空技术的进展 425

二、技术发明逻辑的变革 425

第二节 技术S型曲线的性质与功能 426

一、技术S型曲线的性质 426

二、S型曲线的构成与极限 427

第三节 技术预测的方法与分类 429

第四节 外推法 431

一、珀尔曲线与冈珀兹曲线 431

二、指数增长趋势 433

三、趋势外推法的局限性及改进 434

第五节 前兆预测法 435

一、前兆事件及其监督 436

二、收集和监督技术变革的前兆信号 437

三、监督技术变革的前兆信号 437

四、潜在技术变革信号的类型 438

五、数据的筛选、分析与设置界限 439

六、关于技术突破的预测 439

第六节 因果分析模型 440

一、技术系统内部的因果分析模型 441

二、技术经济模型 442

三、动态模型 444

第七节 前景法 446

一、前景法的特点与重要性 446

二、前景法的三种模式 447

三、前景分析的要点与优点 450

第八节 概率法的特征 451

第九节 技术计划:战略规划与网络计划 452

一、技术计划的作用、类别与模式 452

二、战略规划的特征 453

三、营造计划氛围: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455

四、中、短期计划的有效工具:网络计划技术与关键路线法 456

五、关键路线法(主要路线法) 457

第十节 基于能力的技术规划 459

一、技术规划的过程与结构 459

二、能力的评价 460

三、机会识别与管理 463

四、技术战略规划与经营战略规划的衔接 465

第一节 资源分配中的主要比例关系 467

一、进攻型与防卫型项目间的比例 467

第四章 资源分配与科研项目选择 467

二、短期、中期、长期项目间的比例关系 468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间的关系 468

四、保持研究工作与发展工作之间的平衡与联系 469

五、保持产品研究与工艺研究间的合理比例 469

第二节 研究与发展资源分配的趋势 470

一、基础研究的比重上升 470

二、研究与发展经费来源构成中,来自政府的部分逐渐减少 471

三、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上升 471

第三节 研究与发展财务预算及资金分配 474

一、研究与发展预算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474

二、研究与发展资金分配的矩阵法 475

三、研究与发展的计划—预算系统 477

第四节 研究与发展项目的评价与选择模型 479

一、研究与发展选题过程与模型 479

二、筛选模型 480

三、评价模型 484

四、综合分析用模型 484

第五节 研究与发展的财务分析与评价 485

一、研究与发展资金的估算 485

二、研究与发展费用的财务分析 486

三、试验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财务评价 488

第五章 2003年国家技术创新计划项目审报指南 493

第六章 科技项目评价的法律规定 500

第七章 科学技术项目的分类评估分析方法 516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估分析方法 516

一、概述 516

二、R D投入与非R D投入的测度 528

三、技术创新的成败因素分析 544

四、技术创新产出的测度 554

五、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运行能力评价 564

六、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582

七、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环境评价 597

第二节 合作项目的评估分析方法 614

一、校企合作总论 614

二、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协同分析 638

三、企业寻求与大学合作技术创新的行为与绩效评析 644

第三节 科普效果评估分析方法 675

一、科普效果评估的依据 675

二、科普效果及度量原理 687

三、科普效果评估的方法 716

第一章 科学研究机构 739

第一节 科研机构研究内容及队伍建设 739

第五篇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评价及发展人员评价 739

一、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740

二、加强国家科研队伍建设 748

三、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 74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 751

一、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 751

二、加强科技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754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孵化器 757

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 76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创新宏观调控中枢 765

一、制度、政府、创新 765

二、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768

三、促进创新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771

四、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774

五、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 776

第四节 加速科研机构企业化 779

一、市场化、企业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贯方向 779

二、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原因 781

三、关于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几个重要问题 785

第二章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791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 791

一、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 791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 793

三、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模式的演化 794

四、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化 799

五、技术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 801

六、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式 804

七、二次创新的进化与动态模式 809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 812

一、战略发展的两种基本思想与理论 812

二、竞争模型与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 815

三、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战略 818

四、动态能力模型 820

五、技术战略的分析方法与工具 822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组合范式 828

一、技术创新的组合 828

二、引进与自主创新组合方式的选择 831

三、组合创新范式 836

四、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协同 841

五、合作创新 846

六、战略联盟 851

第四节 技术创新核心主体——企业 855

一、传统经济体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 855

二、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857

三、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859

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862

第五节 技术创新系统 866

一、技术创新系统的意义与目的 866

二、企业创新系统 868

三、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 878

第六节 改革我国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885

一、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885

二、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历史与现状 896

三、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904

第三章 研究与发展机构及人员评价的法律规定 914

第一节 人才资源状况调查评估 920

一、人才资源的现状 920

第四章 科技人才资源评估预测和调整配置 920

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921

三、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922

一、指导思想 924

二、需求预测 924

第二节 人才资源需求预测 924

第三节 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925

一、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实施人才结构调整 926

二、坚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人才结构调整 926

第四节 调整人才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思路 926

三、突出两个“重点”,拉动人才结构调整 927

四、人才结构调整要善用新思路、创造新机制 927

第五节 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对策措施 928

一、发挥政策机制作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928

五、人才结构调整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讲究效益 928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930

三、培育完善人才市场,促进入才合理流动 931

一、解放思想,创新人才观念 932

二、加强领导,提高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水平 932

第六节 切实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 932

第一节 论评价 937

第一章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论理 937

一、评价的既有研究 937

第六篇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 937

二、评价的衡量认识说 938

三、论评价标准 940

第二节 科学评价的标准 943

一、检验知性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943

二、检验知性真理的对象标准观 944

第三节 论评价道德 948

第四节 科学成果的科学评价与评价道德 949

一、对所评科学成果的理解 949

二、论科学成果的科学评价 953

三、科学评价道德与科学规范 956

第五节 科学成果的价值评价及评价道德 959

一、论价值 959

二、论知识价值 963

三、科学的主要价值 969

四、科学的价值评价 974

五、价值评价的评价道德与评价规范 975

第二章 科技成果评价的法律规定 977

科技成果登记办法 977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979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 98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986

第一节 知识产权制度 992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 992

第三章 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 992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和法律特征 993

三、主要知识产权制度 994

第二节 专利制度 997

一、概述 997

二、专利制度的历史沿革 999

三、专利权 1004

四、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1013

五、专利权的确认 1016

第一节 科技与法律的关系 1025

一、科技法的概念和特征 1025

第七篇 科学技术评价的法律责任 1025

第一章 科技法制建设 1025

二、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1027

三、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1029

一、科技法基本原则的意义与要求 1030

第二节 科技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 1030

二、我国科技法的基本原则 1031

二、科技法制的基本原则 1034

一、科技法制的含义 1034

第三节 科技法制的含义及其发展情况 1034

三、世界及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发展状况 1035

一、科技法的渊源 1036

第四节 科学技术法律体系 1036

二、科技法律体系 1037

三、科技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联系 1038

一、科技进步法 1040

第五节 我国科技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040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044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征 1049

第一节 不正当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1049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1049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区分 1051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起源与发展 1053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立法模式 1053

二、竞争立法的模式 1054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点 1055

一、假冒或仿冒行为的概念 1056

第三节 假冒或仿冒行为 1056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具体禁止的几种假冒、仿冒行为及其法责任 1057

二、假冒或仿冒行为的构成 1057

二、商品质量与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构成 1060

一、商品质量及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概念 1060

第四节 商品质量及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 1060

三、商品质量与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具体表现 1061

一、商业贿赂行为的概念 1062

第五节 商业贿赂行为 1062

四、商品质量与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法律责任 1062

三、商业贿赂行为的具体表现 1063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 1063

一、虚假宣传行为的概念 1064

第六节 虚假宣传行为 1064

四、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 1064

三、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 1065

二、虚假宣传行为的构成 1065

第七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066

四、广告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1066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 1067

三、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表现形式 1068

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构成 1068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1069

二、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的构成 1070

一、不正当的有奖销售的概念 1070

第八节 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1070

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的概念 1071

第九节 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 1071

三、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的法律责任 1071

二、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的构成 1072

一、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行为的概念 1073

第十节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的行为 1073

三、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行为的法律责任 1073

三、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 1075

二、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行为的构成 1075

一、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概念 1076

第十一节 压价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 1076

四、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法律责任 1077

三、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表现形式 1077

二、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构成 1077

一、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概念 1078

第十二节 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 1078

三、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表现形式 1079

二、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构成 1079

一、串通投标行为的概念 1080

第十三节 串通投标行为 1080

四、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法律责任 1080

三、串通投标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1082

二、串通投标行为的构成 1082

四、串通投标行为的法律责任 1083

二、专利申请手续 1084

一、引言 1084

第三章 专利的审查 1084

第一节 专利的申请及受理 1084

三、专利申请的受理 1087

一、引言 1092

第二节 专利分类 1092

三、技术主题的确定 1093

二、分类的内容 1093

四、分类方法 1095

六、分类号与引得码的标记 1100

五、引得码的选用 1100

八、外观设计专利分类 1101

七、X标记 1101

二、专利公报 1102

一、引言 1102

第三节 专利申请的公布和公告 1102

三、说明书全文 1103

二、专利权的授予 1104

一、引言 1104

第四节 专利权的授予、期限和终止 1104

三、专利权的期限 1106

一、专利申请案卷的概念 1107

第五节 专利申请案卷 1107

四、专利权的终止 1107

二、案卷内文件的收集和整理 1108

三、专利申请案卷的保管 1111

四、专利申请案卷的利用 1112

二、依照专利法第五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1114

一、引言 1114

第六节 不授予专利权的申请 1114

三、依照专利法第二十五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内容 1116

四、依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1126

一、引言 1127

第七节 实质审查程序 1127

二、实质审查程序的概要及工作原则 1128

三、实质审查程序的阶段和步骤 1131

四、实质审查程序的进行 1134

五、答复和修改 1149

六、驳回决定和授予专利权的通知 1157

七、实质审查程序的终止、中止和恢复 1159

八、前置审查与复审后的继续审查 1160

一、科技成果的概念、分类 1161

第一节 科技成果管理的概念、内容与原则 1161

第四章 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1161

二、科技成果管理的内容 1162

三、科技成果管理的原则 1163

四、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与其他科技管理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1164

五、科技成果管理与专利管理的关系 1165

一、奖励的原则 1166

第二节 科技成果的奖励 1166

二、科技成果的奖励类型及授奖条件 1167

三、申报、评审程序 1169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指标 1170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 1170

二、制定实施“成果转化法”促进成果转化 1171

三、政府推动与市场结合是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1173

四、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因素 1174

五、向国外推广新技术成果 1177

六、科技成果转化中保护知识产权的策略 1179

一、知识资产 1182

第四节 知识资产与知识产权 1182

二、知识产权 1183

一、保护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 1185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 1185

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 1186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渊源 1187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发展 1188

一、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 1189

第六节 知识产权与创新 1189

二、保护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意义 1191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进一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1193

第八篇 相关法律法规 11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