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人格之境 类伦理学引论 introduction of species ethics
人格之境 类伦理学引论 introduction of species ethics

人格之境 类伦理学引论 introduction of species ethics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潇枫,张彦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804839X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突出全球化时代的“类伦理主题”,以“类哲学”和“价值生命”理论做为本书的理论基础,并按照“类伦理”的逻辑,把整个伦理学理论体系设计成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网络、人与世界几大模块,体现了伦理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又结合了伦理学走向应用的趋势,还反映了学科最前沿的最新动态。
《人格之境 类伦理学引论 introduction of species ethics》目录

第一章 “类存在”与“类伦理” 1

第一节 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1

一、“自然生命”与“种”的规定性 1

二、“精神生命”与“伦理意识” 2

三、“价值生命”与“类”的规定性 3

四、人是一种“类”的存在 4

第二节 人格世界:在“上帝”与“牛顿”之间 6

五、人格是人的伦理价值的现实实现 6

六、人格世界是人的伦理价值可靠依据所在 8

七、人格世界中伦理价值追求的“适然性” 9

第三节 伦理学新走向——“类伦理学” 10

八、应用伦理问题的突现与两难 10

九、“类时代”的伦理冲突 12

十、网络社会的伦理挑战 13

十一、建立“类生命—类价值”伦理范式的必要性 14

第二章 伦理学范式与形态 17

第一节 伦理学范畴 17

一、伦理 17

二、道德 18

三、良心 19

第二节 伦理学形态 20

四、伦理学涵义 20

五、元伦理学 22

六、规范伦理学 23

七、应用伦理学 24

第三节 伦理学范式 27

八、目的论 27

九、功利论 28

十、义务论 29

十一、人格论 30

第四节 “价值时空”中的人格实现 31

十二、伦理问题的时空转换 31

十三、价值时空的“自为性” 33

十四、价值时空的“总体性” 35

十五、价值时空的“发展性” 37

十六、“价值时空”与人格的超越性 38

第一节 人格的发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 40

第三章 西方伦理思想发展 40

一、初民时代的“无向度”人格 41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突显 41

三、苏格拉底:“人的形象”与“哲学化身” 42

四、柏拉图:人具有理性的灵魂 43

五、亚里士多德:“德性”是理性灵魂的呈现 43

第二节 人格的异化——中世纪的伦理思想 44

六、耶稣与基督教伦理时代的开启 45

七、子民时代的“神化人格” 45

八、奥古斯丁:信仰上帝使人理解得更多 46

九、托马斯·阿奎那:人是属神的存在者 48

第三节 人格的回归——近现代的伦理思想 48

十、康德:人是目的、人格无价 49

十一、叔本华、尼采:伦理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50

十二、舍勒:道德意义上的个人乃是一种价值人格 51

十三、存在主义:“个体人格”具有全部的伦理意义 52

十四、弗洛伊德:自我是人格的核心 54

十六、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55

十五、马斯洛:人格的最大动力是“自我实现” 55

第四节 人格的提升——当代的伦理思想 56

十七、罗尔斯:“制度正义”与“人民社会” 56

十八、弗莱彻:人格至上论 58

十九、麦金太尔:追寻美德 60

二十、哈贝马斯:商谈与对话 61

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 63

一、中西方不同的地缘、社会背景与文化特色 63

第四章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 63

二、上古时期伦理思想的萌芽 65

三、《易经》的伦理思想 66

四、春秋时期的伦理思想 67

五、秦汉以降的伦理思想 68

第二节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 70

六、儒家伦理的“内圣外王”与君子人格 70

七、道家伦理的“道法自然”与隐士人格 75

八、佛家伦理的“因果轮回”与施善人格 76

九、中国传统人格的“去个体性” 79

十、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 80

第五章 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 82

第一节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82

一、你有真正的“自我”吗 82

二、为什么我不是“我” 83

三、人类“我性”的确立 84

四、个体的“类化” 86

第二节 自我与人格 87

五、自我是人格的呈现 88

六、双重人格与变态人格 91

七、人格意识的自我生成 92

第三节 如何道德地对待自我 94

八、学会体验生命 95

九、努力提升需要 97

十、实现人格独立 98

第六章 人与他人的伦理关系 102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中的人格实现 102

一、交往是人格的现实呈现 102

二、社会化交往与独立自我 104

三、体制是人最直接依托的生存环境 106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体制平台 106

四、体制制约社会的交往方式 108

五、体制是一种特定的人际交往模式 109

第三节 异性交往中的价值实现 111

六、认识女性:作为“他者”的第二性 111

七、爱情有没有归宿 114

八、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归宿 116

第一节 现代化与人格转型 120

一、人与社会的“同步现代化” 120

第七章 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 120

二、重新认识“人的现代性” 122

三、中国现代化中的人格转型 123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公民人格 124

四、公民人格的价值定位 125

五、市场经济与公民人格的双向建构 126

六、市场经济的“社会精神气质” 128

七、现代公民人格塑造 131

八、人格优化 133

第三节 文化向度与伦理精神 133

九、“多向度的人” 135

第八章 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139

第一节 人与自然有否伦理关系 139

一、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 139

二、“天人合一”与生态伦理 143

第二节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 146

三、人类中心论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46

四、非人类中心论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49

第三节 “类时代”与生态伦理 152

五、类时代与生态问题的伦理困境 152

六、类存在与生态问题的伦理实质 154

七、类伦理与生态问题的全球治理 156

第九章 人与网络的伦理关系 160

第一节 网络伦理何以可能 160

一、网络伦理的现实基础 160

二、网络时代的伦理精神 165

三、网络黑客是罪犯还是佐罗 170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伦理两难 170

四、网络隐私该保护还是公开 173

五、网络异化成为主人还是奴隶 175

第十章 国家之间的伦理关系 179

第一节 国家间互动的伦理特点 179

一、国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179

二、国家间互动及其伦理意义 182

三、国际社会的“善” 184

第二节 国际政治伦理 184

四、核伦理问题 187

五、恐怖主义问题 189

第三节 全球化困惑与全球治理 191

六、全球化的两难 191

七、非传统安全 194

八、世界和谐与人的“解放” 197

结语 自觉为人 201

后记 203

主要参考文献 2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