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同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10015869
  • 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分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6章。
《中国革命史》目录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 1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4

二、近代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6

第一次鸦片战争 6

第二次鸦片战争 10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 13

中日甲午战争 16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21

第二节 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屈斗争 23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救国主张 23

中国民军的抗英斗争 23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救国主张 25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的英勇斗争 27

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7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 32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36

近代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36

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 38

从百日维新到戊戌政变 41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4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 44

第一节 辛亥革命的准备 44

第二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4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 47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0

二、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52

同盟会的建立 52

三民主义政纲的阐述 53

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 55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56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56

革命派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 56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全国保路运动 58

武昌起义 60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0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63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66

袁世凯篡夺政权 66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经验教训 69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71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反袁斗争 71

民初政坛的局面 71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二次革命” 73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76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运动 81

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与纷争 81

护法运动 83

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5

中国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8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 89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92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2

五四运动前国内外局势 92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92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意义 95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98

各种社会思潮的迭起 98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9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01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活动 10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4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06

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9

20年代初期的中国政局 110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110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110

中共三大,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13

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14

广东革命局势的初步稳定,国民革命的兴起 116

“五卅”运动,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119

二、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22

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122

中共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125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126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26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28

蒋介石集团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130

四、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30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32

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 134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 135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37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37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40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40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40

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140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派别斗争 143

二、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145

国民党政权的对外政策和所谓“改订新约”运动 145

国民党政府对内的法西斯独裁政策 146

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 149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51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51

中国革命的低潮 151

三大起义和土地革命的兴起 152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土地革命的开展 155

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156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58

毛泽东论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158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形成 159

三、中间派别寻求中国出路的主张和活动 161

第三党的“平民革命” 161

乡建派、平教派的农村改良运动 162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 163

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 163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64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167

一、“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67

“九·一八”事变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67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69

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172

华北事变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定 172

“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74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实现 176

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176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7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82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84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184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84

日本加紧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184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8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186

二、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兴起 189

正面战场国民党政府军的积极抵御及其失利 189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93

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气象 197

第二节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艰苦斗争 199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和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努力 199

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及国内反共投降逆流 199

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 202

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的摩擦和斗争 203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建立 207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08

三、敌后军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210

太平洋战争爆发和中国战区的设立 210

日本强化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和敌后 212

军民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 212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17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民主运动的高涨 21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新形势 217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和国统区的危机 219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221

中国战场的反攻 222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222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24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26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及伟大意义 227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 232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32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32

战后的国际形势 232

战后国内形势 233

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35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38

重庆谈判 238

政治协商会议 241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 245

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 246

一、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248

美蒋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 248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48

中共打败国民党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 249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252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254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55

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256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259

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 259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262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65

伟大的战略决战 265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65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6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71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271

新中国的诞生 273

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276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279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79

一、建国初期的国情和任务 279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79

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 281

全国大陆的解放,各级人民政权的建 282

立和巩固 282

社会主义经济的确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88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内容 29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98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01

农业的社国主义改造 3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胜利 301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04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05

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310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1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1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14

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319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19

第一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19

第八章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19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21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324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24

“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运动 327

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 331

提高”的方针 33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与新的历史性飞跃 340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性质和教训 340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350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5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5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形成 354

后记 3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