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
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

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涂慧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12084601
  • 页数:2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校园设计这一系统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设计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建立在对校园发展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分析的基础上,更建立在作者对多年工程实践总结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本书的核心理论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也可应用于相似规模的园区,包括科技园区、住宅小区和城市新区等的整体设计中。
《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宏观背景和校园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 1

1.1.1 新世纪新经济背景 1

1.1.2 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2

1.2 大学校园研究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趋势背景 3

1.2.1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3

1.2.2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 5

1.3 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6

1.3.1 高教社会化趋势与独立学术精神之间的矛盾分析 6

1.3.2 短期大规模建设带来的批量生产与特色趋同忧思 7

1.3.3 私人汽车与公共交通的争议 8

1.3.4 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联系和管理方式辨析 9

1.3.5 营造整体校园环境的多团体、多专业设计整合问题 11

1.4 国内外研究及本书参考文献的情况 13

1.4.1 校园规划与设计理论 13

1.4.2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15

2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系统 17

2.1 基本概念 17

2.1.1 “大学校园”再认识 17

2.1.2 整体设计及相关概念辨析 18

2.2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的系统特征 19

2.2.1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的系统结构 19

2.2.2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的动态发展 21

2.3.1 大学办学发展趋势 22

2.3.2 知识经济的新要求 22

2.3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系统构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 22

2.3.3 高等教育职能的改革与发展 23

2.4 整体设计观念的相关理论 25

2.4.1 第一阶段——从单体协调的角度 25

2.4.2 第二阶段——从城市整体性的角度 26

2.4.3 第三阶段——从设计过程的角度 27

2.4.4 第四阶段——从建筑师专业范畴的角度 28

2.5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 29

2.5.1 新时期校园建设特点催发整体设计观念 29

2.5.2 校园研究中整体设计概念提出的迫切原因 31

2.5.3 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促进校园整体设计 31

3.1 国外大学校园规划模式发展历史沿革 33

3.1.1 修道院模式——早期的大学校园 33

3 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 33

3.1.2 对称开放型模式——近代大学校园 35

3.1.3 功能化模式——现代校园规划 39

3.1.4 交流与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的校园规划 41

3.1.5 个性高质模式——当代校园规划 42

3.2 中国大学校园规划形态发展历史沿革 44

3.2.1 书院模式——我国古代大学校园 44

3.2.2 传统与西化并存——中国近代大学规划 47

3.2.3 苏联模式——解放后至改革前大学校园 48

3.2.4 兼收并蓄——改革开放以来校园规划 49

3.3 新世纪大学校园规划的特征趋势 51

3.3.1 应对大学校园传播知识的功能 51

3.3.2 应对大学校园创造知识的功能 52

3.4.1 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思想 53

3.4 新世纪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对策 53

3.3.3 应对大学校园应用知识的功能 53

3.4.2 大学校园规划的功能分区 62

3.4.3 大学校园规划的道路交通 71

3.5 新世纪大学校园规划的实例分析 76

3.5.1 设计思想 76

3.5.2 功能分区 81

3.5.3 道路交通 83

3.5.4 评价与启示 83

4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86

4.1 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 86

4.1.1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关研究成果 86

4.1.2 校园景观设计相关研究成果 87

4.2.1 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88

4.2 校园景观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88

4.2.2 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89

4.2.3 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89

4.3 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90

4.3.1 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90

4.3.2 创造生态环境 91

4.3.3 均衡四季活力 92

4.3.4 再次围合空间 93

4.4 校园景观包含的因素 94

4.4.1 固定性要素 94

4.4.2 自然要素 97

4.5.3 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102

4.5.2 边缘林木景观 102

4.5 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102

4.5.1 中心区域景观 102

4.5.4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景观 103

4.5.5 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103

4.5.6 道路景观 103

4.5.7 校前区景观 103

4.5.8 标志性景观 106

4.6 校园景观的园林设计手法 106

4.6.1 对西方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 106

4.6.2 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 108

4.7.2 植物配置部分 110

4.7.3 室外家具部分 110

4.7.1 空间部分 110

4.7 校园景观设计的成果表达 110

4.8 浙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111

4.8.1 设计构思 111

4.8.2 竖向与水体景观设计 115

4.8.3 种植设计 115

4.8.4 道路广场及铺装景观设计 117

4.8.5 景观建筑、环境雕塑及小品设施设计 118

4.8.6 评价与启示 120

5 当前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研究 122

5.1 新一代校园建筑的设计理念 122

5.1.1 集约化趋向 122

5.1.2 重视交往空间 123

5.1.3 单体设计与时代地域文化相结合 123

5.1.4 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24

5.2.1 组团化整体式布局 125

5.2 教学区建筑 125

5.2.2 通用性平面设计 130

5.2.3 强调营造交往空间 130

5.2.4 注重地域差别 132

5.2.5 塑造文化格调 135

5.2.6 结合生态可持续发展 137

5.2.7 实例:浙江大学新校区教学组团二、七 139

5.3 学生生活区建筑 146

5.3.1 在可能的条件下营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146

5.3.2 强调课余生活的交往和自学空间 147

5.3.3 营造空间层次 148

5.3.4 优化为学生生活交往服务的学生街 150

5.3.5 实例:南京邮电学院学生宿舍组团 151

5.4 校前区建筑 153

5.4.1 校前区建筑组成 153

5.4.2 校前区建筑形成原因 154

5.4.3 校前区建筑功能 154

5.4.4 校前区建筑设计的几个要素 154

5.4.5 校前区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155

5.5 校园建筑群的整体性设计原则 156

5.5.1 协调与统一 157

5.5.2 关联与对话 158

5.5.3 个性与变化 158

6 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观念建构 160

6.1 整体性的建构原则 160

6.1.1 整体优化 160

6.1.2 竞争与协同 161

6.2.1 主从 162

6.2 整体性的构成要素 162

6.2.2 特征 163

6.2.3 中心 165

6.2.4 秩序逻辑 166

6.2.5 连续渐变 168

6.2.6 细部 170

6.2.7 完形 172

6.2.8 有机生长 172

6.3 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建构原则 174

6.3.1 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研究对象 174

6.3.2 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178

6.3.3 微观层次——重构灰空间和构筑空间 180

6.4.1 校园功能时代化 181

6.4 校园整体设计观适应性建构原则 181

6.4.2 校园中心整体凝聚力的形成 182

6.4.3 校园规划的历时整体性 183

6.4.4 校园内外部空间整体化——景观园林化 183

6.4.5 校园文化格调整体化 184

6.5 校园整体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建构原则 185

6.5.1 方案阶段的整体设计观念 185

6.5.2 施工图阶段的整体设计观念 186

6.5.3 施工现场管理的整体设计观念 187

7 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方法建构 188

7.1 校园形态设计环节是构建大学校园设计整体性的有效方法 188

7.2 校园形态设计借鉴城市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 189

7.2.1 城市设计的概念 190

7.2.2 城市设计的内容要素与评价目标 191

7.2.3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192

7.2.4 城市设计的实施方法 192

7.3 大学校园形态设计的研究方法 193

7.3.1 大学校园形态设计定义 193

7.3.2 大学校园形态设计研究方法 194

7.4 大学校园形态设计的设计要素 197

7.4.1 校园核心外部空间 197

7.4.2 组团之间的外部空间 198

7.4.3 单体建筑物之间的外部空间 198

7.4.4 单体建筑物内部的外部空间 200

7.4.5 校园街道空间 200

7.4.7 建筑物体形规定 201

7.4.6 校园入口空间 201

7.4.8 标志性节点空间 202

7.4.9 地标(landmark) 202

7.4.10 风格(style) 202

7.5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结构模式 202

7.5.1 集中模式 205

7.5.2 均质模式 206

7.5.3 层次模式 207

7.6 大学校园形态设计的设计对策 216

7.6.1 校园形态设计的时机 216

7.6.2 校园形态设计的原则 218

7.6.3 校园形态设计的成果表达方法 218

7.7 大学校园形态设计实例分析 219

7.7.1 台湾东华大学城市设计方法的引入 219

7.7.2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新校区设计导则 220

8.1 牛津大学整体设计——传统渐进式平面资源配置 227

8.1.1 牛津大学历史、形制与平面发展 227

8 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案例分析 227

8.1.2 规划与建筑、景观特色 229

8.1.3 评价与启示 230

8.2 四川大学双流校区整体设计——以景观环境为出发点 232

8.2.1 基本理念 232

8.2.2 规划与建筑、景观特色 233

8.2.3 评价与启示 238

8.3 江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以外部空间形态为出发点 239

8.3.1 基本理念 239

8.3.2 规划与建筑、景观特色 239

8.3.3 评价与启示 246

8.4.1 基本理念 247

8.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整体设计——以建筑集群为出发点 247

8.4.2 规划与建筑、景观特色 249

8.4.3 评价与启示 251

8.5 华南理工大学小谷围岛新校区整体设计——以校园形态设计导则为线索 254

8.5.1 基本理念 254

8.5.2 规划与建筑、景观特色 257

8.5.3 评价与启示 261

结论 263

参考文献 266

后记 273

致谢 274

附表 275

作者简介 2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