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国全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1957415
- 页数:236 页
1.1 聚合物共混发展概述 1
第1章 绪论 1
1.2 聚合物共混的优势 2
1.3 聚合物共混的应用与研究 3
参考文献 3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的基本概念 4
2.1 聚合物共混的定义 4
2.1.1 狭义的与广义的共混 4
2.1.2 与共混相关的多元体系范畴 4
2.2 共混改性的主要方法 5
2.3 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6
2.4 关于共混物形态的基本概念 6
2.4.1 共混物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 7
2.4.2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学要素 7
2.4.5 两相体系概念的扩展 8
2.4.3 分散相颗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与性能的关系 8
2.4.4 共混物“均相”的判定 8
2.5 关于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9
2.5.1 热力学相容性 9
2.5.2 溶混性 9
2.5.3 广义的相容性 9
2.5.4 广义相容性与热力学相容性的关系 11
2.5.5 关于相容性术语的补充说明 11
2.6 聚合物共混物的分类 12
2.7 共混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的基本框架 13
2.7.1 理论研究:共混物性能与共混过程-组成-形态-相容性的关系 13
2.7.2 应用研究:共混物性能与组成-过程-形态的关系 14
习题 14
参考文献 14
3.1.2 分散混合 16
3.1.1 分布混合 16
第3章 聚合物共混过程及其调控 16
3.1 混合的基本方式与基本过程 16
3.1.3 分布混合与分散混合的关系 17
3.1.4 分散混合机理 17
3.1.5 流动场的形式:剪切流动与拉伸流动 18
3.1.6 影响熔融共混过程的5个主要因素 19
3.2 聚合物共混过程的理论模型 20
3.2.1 分散相粒子的运动与变形过程 20
3.2.2 作用在分散相粒子上的外力和内力 26
3.2.3 层流混合 28
3.2.4 分散相的平衡粒径 29
3.2.5 小结 31
3.3.2 形态学方法 32
3.3.3 对共混产物性能的评估 32
3.3.4 研究方法进展 32
3.3.1 流变学方法 32
3.3 共混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 32
3.4 共混过程的调控方法 33
3.4.1 共混组分熔体黏度及弹性的影响与调控 33
3.4.2 界面张力与相容剂 38
3.4.3 共混时间 38
3.4.4 其它因素 39
习题 39
参考文献 40
第4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 41
4.1 共混物微观形态研究的基本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41
4.1.1 共混物组成、共混过程、共混物性能与共混物形态的基本关系 41
4.1.2 形态研究指导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开发 42
4.1.3 共混物形态在机理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42
4.1.4 共混物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4.2 共混物形态的观测研究方法 43
4.2.1 电子显微镜观测及其制样方法 43
4.2.3 形态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45
4.2.2 光学显微镜观测及其制样方法 45
4.3 共混物形态的表征与研究 46
4.3.1 连续相和分散相的区分 46
4.3.2 分散相分散状况的定量表征 47
4.3.3 分散相粒子的形貌 49
4.3.4 形态学要素与共混物性能的关系 49
4.4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52
4.4.1 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52
4.4.2 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54
4.4.3 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60
4.5 多组分共混体系的形态 61
4.5.1 多种聚合物的共混体系 61
4.5.2 含助剂的多组分体系 62
4.5.3 多组分体系形态的影响因素与调控 62
4.6.1 结晶结构的基本类型 63
4.6 共混物的结晶结构 63
4.6.2 结晶结构研究在共混研究中的意义 64
4.6.3 共混物结晶结构研究实例 64
4.7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测试技术进展 65
4.7.1 原子力显微镜 65
4.7.2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66
4.7.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68
习题 68
参考文献 69
第5章 共混物的相容热力学和相界面 71
5.1 共混物相容热力学 71
5.1.1 概述 71
5.1.2 热力学相容的必要条件 72
5.1.3 相分离行为与均相结构稳定性的条件 72
5.1.4 Flory-Huggins模型与相关参数 77
5.1.6 相容性的判定:二元相互作用模型与溶解度参数 79
5.1.5 状态方程理论 79
5.2 相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 85
5.2.1 玻璃化转变温度法 85
5.2.2 绘制相图的方法 85
5.2.3 其它方法 86
5.3 共混物的相界面 86
5.3.1 概述 87
5.3.2 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 87
5.3.3 界面层与界面作用 92
5.3.4 相界面的研究方法 94
5.4 相容剂 95
5.4.1 非反应性共聚物 95
5.4.2 反应性共聚物 96
习题 97
参考文献 97
5.4.3 原位聚合方法 97
第6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 99
6.1 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因素 99
6.1.1 各组分的性能与配比 99
6.1.2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 100
6.1.3 制样方法和条件的影响 100
6.1.4 测试方法与条件 100
6.2.1 简单关系式:并联与串联 101
6.2 共混物性能的预测 101
6.2.2 均相共混体系 102
6.2.3 “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102
6.2.4 “海-海”结构两相体系 104
6.2.5 预测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104
6.3 共混物试样制备与测试 104
6.3.1 共混物试样制备 104
6.3.2 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再现性 105
6.4 共混物熔体的流变性能 106
6.4.1 共混物熔体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107
6.4.3 共混物熔体黏度与共混组成的关系 108
6.4.2 共混物熔体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108
6.4.4 共混物熔体的黏弹性行为 111
6.4.5 共混物的动态流变性能 111
6.4.6 本体流动与单元流动 112
6.5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113
6.5.1 塑料的韧性与增韧改性概述 113
6.5.2 弹性体增韧塑料的机理 117
6.5.3 结构形态因素对增韧效果的影响 119
6.5.4 塑料增韧的定量分析 120
6.5.5 弹性体增韧塑料实例 123
6.5.6 非弹性体增韧 124
6.5.7 共混体系的其它力学性能 127
6.6 共混体系的其它性能 128
6.6.1 耐老化性能 128
6.6.4 透气性 129
6.6.2 电性能 129
6.6.3 光学性能 129
6.6.5 阻隔性能 130
6.6.6 表面性能 130
习题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7章 聚合物共混的应用 133
7.1 聚合物共混应用体系的选取 133
7.1.1 相容性因素 133
7.1.2 结晶性因素 134
7.1.3 性能的改善或引入新性能 134
7.1.4 价格因素 134
7.2 通用塑料的共混改性 135
7.2.1 聚氯乙烯(PVC)的共混改性 135
7.2.2 聚丙烯(PP)的共混改性 142
7.2.3 聚乙烯(PE)的共混改性 145
7.2.4 聚苯乙烯(PS)及ABS的共混改性 149
7.3 工程塑料的共混改性 150
7.3.1 聚酰胺(PA)的共混改性 150
7.3.2 聚碳酸酯(PC)的共混改性 153
7.3.3 PET、PBT的共混改性 155
7.3.4 聚苯醚(PPO)的共混改性 156
7.3.5 聚甲醛(POM)的共混改性 157
7.3.6 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共混改性 158
7.4 橡胶的共混改性 160
7.4.1 橡胶共混的基本知识 160
7.4.2 通用橡胶的共混改性 162
7.4.3 特种橡胶的共混改性 165
7.4.4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 166
习题 167
参考文献 167
8.1.2 无机填充剂 171
8.1.1 填充剂的种类 171
第8章 聚合物填充体系与短纤维增强体系 171
8.1 填充剂与增强纤维简介 171
8.1.3 增强纤维及晶须 174
8.1.4 天然材料填充剂 175
8.2 填充剂及填充体系的性能 175
8.2.1 填充剂的基本特性 175
8.2.2 填充剂对填充体系性能的影响 177
8.3 填充剂的表面改性 178
8.3.1 表面改性剂的种类 179
8.3.2 表面改性的方法 181
8.3.3 表面改性工艺条件 182
8.4 聚合物填充体系的界面 182
8.4.1 界面的形成与界面结构 182
8.4.2 界面的作用及机理 183
8.5.1 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184
8.5 聚合物增强体系 184
8.6 聚合物填充阻燃体系 186
8.6.1 阻燃剂的基本分类 186
8.5.2 其它增强体系 186
8.6.2 填充型阻燃剂的主要品种 187
8.6.3 填充型阻燃剂的表面改性 188
8.6.4 填充型阻燃剂的协同效应 188
8.6.5 填充型阻燃剂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89
8.7 天然材料/聚合物复合体系 190
8.7.1 概述 190
8.7.2 加工工艺概述 191
8.7.3 性能与应用 191
8.7.4 研究与开发概况 191
8.7.5 木塑复合材料 192
8.7.6 麻纤维复合材料 194
8.7.8 秸秆/塑料复合材料 195
8.7.7 竹/塑复合材料 195
习题 196
参考文献 196
第9章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 197
9.1 无机纳米粒子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97
9.1.1 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简介 197
9.1.2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98
9.2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 199
9.2.1 力学性能 199
9.2.2 其它性能 199
9.3 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 200
9.3.1 纳米粒子团聚与分散的基本原理 200
9.3.2 表面改性 202
9.3.3 纳米粒子的母料 204
9.4.1 纳米CaCO3聚合物共混体系 205
9.4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共混体系研究进展 205
9.4.2 蒙脱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213
9.4.3 纳米SiO2/聚合物复合材料 215
9.4.4 其它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 215
9.5 无机纳米粒子增韧机理的研究进展 216
9.5.1 逾渗模型与无机刚性粒子增韧理论 216
9.5.2 微观力学机理的综合分析 217
9.5.3 无机刚性粒子团模型 217
9.5.4 沙袋结构增韧理论 217
9.5.5 无机纳米粒子与弹性体协同增韧 218
9.5.6 无机纳米粒子对结晶结构的影响 218
9.5.7 无机纳米粒子增韧机理小结 218
习题 219
参考文献 219
10.1.1 共混工艺概述 222
10.1 共混工艺路线的设计 222
第10章 聚合物共混工艺与设备 222
10.1.2 两阶共混分散历程 223
10.1.3 聚合物共混的其它方式 224
10.2 共混设备简介 224
10.2.1 概述 224
10.2.2 双螺杆挤出机的种类与特性 225
10.2.3 双螺杆挤出机的设备参数 227
10.2.4 双螺杆挤出机螺杆元件的特性与功能 228
10.2.5 双螺杆挤出机混合过程的表征 230
10.2.6 双螺杆挤出过程的阶段划分 231
10.3 挤出共混设备与工艺的调控 232
10.3.1 主变量与因变量 232
10.3.2 调控的基本内容 232
10.3.3 共混过程的要素在挤出过程中的体现 234
习题 236
参考文献 236
- 《第一性原理方法及应用》李青坤著 2019
- 《计算机组成原理解题参考 第7版》张基温 2017
- 《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系列教材 保险学原理与实务》林佳依责任编辑;(中国)牟晓伟,李彤宇 2019
- 《刑法归责原理的规范化展开》陈璇著 2019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庄友谊 2020
- 《通信电子电路原理及仿真设计》叶建芳 2019
-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2版》任国林 2018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刘建周主编 2018
- 《会计学原理》邵瑞庆主编 201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